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融三联”培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3-06-23 19: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洪 娟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3)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入手,任何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都应顺应其民族的发展特点。如果摒弃传统优秀文化,则会偏离自身的发展轨道。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把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是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育人层次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源结构的变化,学生思想日益多元。

早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些文件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而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具有独特的意蕴,是当前高校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教育中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通过把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这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为了引导高职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起学生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模式十分必要。

在这种背景下,“四融三联”模式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契机。“模式”一词在汉语词典里是事物的标准样式,培育模式是培养教育的范本、模范或样式。我们尝试构建的“四融三联”培育模式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联合校外家风家训、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等三种文化资源,融入校内课程教学、校园环境、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四种教育渠道,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践行的样式[2]。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价值及其意识的规律、本质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与唯物辨证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论等同等重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主要以各门的人文学科中共性的价值问题为对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研究,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基础组成。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第一,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的精神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且与之相适应。第二,文化对社会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表现为特定环境下,文化会推动或阻碍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这主要是由掌握了人的文化来实现的。第三,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文化发展的历史则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政治文化,以此替代旧的政治文化历史。

正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我国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反映和心理感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基于此,融合多方文化的“四融三联”培育模式构建有其意义[3]。

(三)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在研究群体影响个人态度方面提出的理论,他把个人在群体的活动分为主动、被动两种类型。主动型的人积极参与群体的各项活动,主动遵循群体的各项要求和规范;
而被动型的人则屈服于权威,听从他人的安排,遵循群体的要求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群体的力量,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为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四融三联”培育模式的逻辑关系

“四融三联”中的“四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育过程融入课程教学、校园环境、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四种教育途径;
二是指文化资源渗透于多项教育活动的融合过程中,以此激发并强化学生文化认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等四种情感。“三联”即校内教育活动联合校外家风家训、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等三种文化资源。从“四融三联”培育模式的特征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
第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念,发挥学校、企业、家庭、社会育人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育人水平。“四融三联”培育模式有其内在的逻辑。

1.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全面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了开展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高职院校应创建优质的课程思政团队,建构课程思政体系,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形成课程育人联动的局面[4]。

2.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校园环境的融合

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结合的教育,要依托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是由理念到行为实践的一种伟大尝试,是学生真信、真行的系统化过程。通过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在校园环境中引入企业文化,打造校园中的企业环境,拓展高职学生的成才空间,把其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结合起来,真正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提升高职生的自我教育效果。

3.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社团活动的融合

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社团活动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也让高职生把认知冲突协调起来,建构“需要—动机—行为”联系的桥梁,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把个体意识和行为习惯融合起来,而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社会实践的支持,则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5]。

4.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实践是获得真知的主要渠道,通过创建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真正发挥其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优势,全方位培养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其强化科学的责任意识。高职院校在校内外教育实践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四融三联”培育模式的特征

1.系统性

“四融三联”培育模式是一个动态化的育人过程,是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开展的培育活动,它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过程中,并非是选拔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

2.协同性

“四融三联”培育模式,顾名思义,它需要学校、企业、家庭和社会等群体共同参与,由此来看,其具有协同性的特点,通过各方协同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增强育人效果。

3.开放性

“四融三联”培育模式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具备“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教育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推动个体可持续发展[6]。

4.发展性

“四融三联”培育模式重视高职学生终身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其更关注未来的价值,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非阶段性的。

(一)高职学生道德价值重构的内在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饱含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不竭动力。要使高职学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把现代道德精神观念与传统道德文化充分结合,把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得以延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鲜明的时代活力,也为我们重构道德,提升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效性提供了先天的价值基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必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国家大力倡导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首先,是现实社会环境的要求。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是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其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我国的社会发展史来看,近代中国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谋求民族解放,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让人民吃饱穿暖,而现如今社会发展重视政治、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的融合,进行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尤其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用来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国家发展。再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在于共产主义的胜利,这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7]。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必然

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经过残酷的抗日战争,国家在受到侵略时,传承国学的意识十分强烈。首先,从文化主观上看,当时倡导“国灭则国学在,国宜复,国学亡,则国亡”,这说明了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好国学的传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传承。事物发展之间是有关联的,文化伴随人的生命代代相传,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从文化客观上看,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实质上也是对意识形态安全的保护,如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对古代文化的保护,这是当前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代化的引领下,当代高职学生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作为高职学生,应意识到保护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发展中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托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是文化发展中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简言之,这是历史事件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文化都是对已有文化的传承,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因素,结合时代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意识的传承是文化的传递,也受地域环境的影响。由此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契合,这符合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8]。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融三联”培育模式的建构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针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积极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想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应坚持现代性与传统性、主导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三联培育价值观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感染、炎症、修复(2021年1期)2021-07-28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小学生作文辅导(2021年13期)2021-05-08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20年1期)2020-08-24修复前关节囊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9年4期)2019-08-24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

推荐访问:视域 传统文化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