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体,应将资源更好的配置,改善劳动力市场中供求结构的不均衡,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然而,山西省高校在教学方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的设置。本文以经济专业为例讨论了山西省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并从供给侧视角给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山西高校;供给侧改革;就业
一、引言
2020年10月在京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中,肯定了我国在决胜小康时期取得的十方面成就。其中包括高等化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六千万。然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虽有提升,但仍存在高等教育就业不充分,就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于就业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关键,确保就业任务应首先在此落实生根。如何解决市场上人才供需不匹配?如何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是当下也是一直以來需要高校思考和改进大的问题。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对于改善就业结构,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有着重要意义。数据显示2020年山西省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23万达到233045人,待业人员基数如此庞大,就业难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面对不断攀升的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大批高校毕业生正在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尴尬局面[1]。可以说,推进这一改革已刻不容缓。
二、山西省经济类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实质是平衡专业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方应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为社会(需方)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契合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机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山西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现阶段还很难培养出完全满足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现象在经济等应用性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中表现更为突出,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经济学下设近四十多个细分专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更迭,一成不变的传统经济类专业设置下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新的需求。山西很多高校的经济类专业设置并没有根据市场的最新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仍是以固有的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专业作为经济学的专业大类,而忽视了一些新兴以及市场急需的专业。例如时下兴起的征信管理专业与山西紧缺的生态经济学专业。不难发现,山西各大高校经济系中开设此类专业的寥寥无几。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原有经济学专业类的人才市场趋于饱和而新兴领域仍求贤若渴,市场供需极大不均衡,教育资源与市场所需不匹配,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浪费。二是专业优势无法凸显。毕业生的专业不具有竞争性,大批应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变弱。毕业生只能拼更高的学历或者更好的学校才有可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从而加剧经济专业“慢就业”的现象。[2]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山西省高校教学改革虽一直在推进,但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大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方式仍以传统的大班讲授式教学为主,无法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上仍以理论化输出为主。暴露出无差异化育人模式与纯理论化教学的问题。
1、无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现行的山西高校经济专业教学方式仍为大班讲授式为主,即相同专业的班级或不同专业相同课程的同学一起进行学习。这样的“大课堂”人数多则可以达到几百人,少则人数也要大几十人。值得关注的是,在结束“大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进入自我学习的环节,教师只做课后的答疑,基本再无其他的教学任务。这种同一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却也在教学质量方面令人担忧。“点对面”式的教育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被关注,个体潜能无法被开发。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发现自己的可替代性极强,工资议价能力不高,就业质量低下。
2、理论化的教学内容
经济学类的课程的授课特点除了在形式上表现为点对面式的“大课堂”讲授,在内容方面也呈现出理论化的教学。尤其是对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这样的大类专业,大量理论灌输式的教育。一方面使得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只停留于书本,无法形成独立的思考与见解。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在这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会出现理解片面单一,视野狭窄的问题。当然,理论式的教育固然重要,不可否认传统的“以教为本”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对于培养学术型人才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3]但一味的理论式灌输培养下的学子又怎能真正与社会接轨?传统的理论化的教学所培养的大学生在今天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而开放,创新,独立且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是各用人单位所争夺的人才。
(三)、教师结构失衡
山西高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缺乏行业经验和背景,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师职业,并没有在企业和行业从业的实战经历。取得行业内从业资格的教师人数更是寥寥无几。例如,对于《投资学》的课程来说,老师的课上讲授都是基于理论性的,却很少有老师真正从事于投资行业,或是有过资深的投资经验。由此体现出教师队伍的实战经验不足,重理论科研而忽视专业实践的现状。同时,师资力量年轻化也是山西省高校教师结构的一大特点。年轻教师在高校教师中占比大,大部分高校年轻教师占到近50%,有些高校甚至超过50%这一比例。年轻教师无论是经验还是阅历都尚浅,在教学中很难准确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最后,山西高校的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学校唯学历论、科研论而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从业经历,使得应用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难注入社会因素,真正做到与实践接轨。
三、改革对策研究
推进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从自身出发,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革新,积极构建校企联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社会需求。
(一)、政府方面
山西省的高校供给侧改革需要政府的持续关注与政策支持,督促高校积极做好改革的同时,也要努力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2017年12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由此全面部署高校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对山西各大高校专业进行了“手术”,200个就业率低,生源质量差的本科专业遭削减。这项举措无疑对山西省高校专业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同向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阶段性的成果目前还无法检验,政府仍需继续关注高校供给侧改革,设置长效的调整机制,并做好反馈工作。
另外,政府还需在政策上鼓励校企合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高校学生从校园里走出去,切身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全面提升个人的修养与素质。为高校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学校方面
1. 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小课堂”
西方的授课模式通常分为lecture、tutorial,译为教授讲课、助教讲课。Lecture类似于中国的“大课堂”一般人数在几百人;tutorial则是小班课,课上主要对lecture中所学的一些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展示、以及习题的解答[4]。借鉴西方的授课方式,可以在“大课堂”结束后新增“小课堂”的环节,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学生可以对大课堂上的或者作业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提问或是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小课堂”上难题分析,分组讨论,发言展示等多种方式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生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由“受课人“变为”论课人“,由被动接受理论化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课程的疑难点,在如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研探究,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小课堂”授课模式的引入,是对大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加强。大小课堂同时开展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使高校教学授课方式更具有多样性,抛弃传统的完全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科研型与实用型兼具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推进校企合作,精准把握市场需求
高校应用型专业学科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通过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集中资源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通过定期引进企业高干授课,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所学专业,强化实践的部分。同时还可以引入产业实验室,生产教具等专业的教学设备与实操软件,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学校与企业更好的结合,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层的接触与了解后,可以帮助作为人才供方的高校准确了解作为需方的企业真正所需,把握劳动市场的紧缺型人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要想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摆脱纯理论化的灌输式教学,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首要是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教师队伍的再建设,再调整也应是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对于高校教师团队的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搭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平台,鼓励没有行业从业经验的青年教师走出课堂进入企业实地实战。在实践中重新理解专业的应用性,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前沿需求与当前最新的业务调整内容。同时,定期开展高级从业人员、行业高管与教师的线上线下交流讨论学习。通过校企平台的搭建,填补教师的从业空白,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高校应调整人才引进目标。将招聘教师的关注点和侧重点放在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引进上来。重视教师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提升,必要时可以将教师在本行业的各类从业资格以及实战经验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
四、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的高校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所需,直接导致了人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山西省高校在专业设置、授课方式和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尚存在不足。对此,笔者认为,山西省高校应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发挥政府的力量,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学校也要做好教学改革,改善教師结构,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宋小香.“95后”大学生就业观培育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2):80-82.
[2]吴泳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5):140-143.
[3]李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初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7):126-129.
[4]王炳焕.Tutorial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师,2012(03):63-67.
作者简介:
樊莹(1994年3月-)女,汉族,籍贯:山西运城,硕士研究生,助教,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猜你喜欢供给侧改革就业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商(2016年27期)2016-10-17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环球时报(2016-07-26)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