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点热门11篇(全文)

时间:2023-06-21 19: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资格证考点第1篇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在教师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教师职业的特点。由于教师劳动的目的、对象和手段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就形成了教师劳动独有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证考点热门11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资格证考点热门11篇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1篇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在教师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教师职业的特点。由于教师劳动的目的、对象和手段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就形成了教师劳动独有的特点。

(1)复杂性

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付出。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学生不仅有先天素质的差异.还有后天环境造成的个性差异。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创造性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

第一,因材施教。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得到最好的发展。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据 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其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选择最能奏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 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3)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此 外.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 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 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示范性的价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在,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见效比较慢。教师要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 之后才能收到成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最好的写照。其次,教师对学生施教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教育的成效只能在学生未来发展 的成就上得到体现。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 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 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只有等学生走上社会,由 他们创造财富之后。教师的劳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2篇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角色。教师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现代社会,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教育、教师的道德观、价 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 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的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3篇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以适应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化。因此,人们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 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 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社会要求和社会期待把教师从“道德偶像”和“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要求教师以一个平等的、有成长 经验的人的角色来对待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公正无私、宽容与尊重、睿智与深刻、爱心与关怀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 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关爱、扶助、引导和行为示范去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从而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4篇

设计教学法:又叫单元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和检查。它是美国的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道尔顿中学创立。

以上两个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是单选题考查的重点,而这两个概念在考查时往往容易混淆,在学习一定要注意区分,设计教学法完全是学生自己设计,而道尔顿制是老师指定参考书,学生自学,最后老师检查作业。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5篇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专业观。是说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这便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之所在。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教学应当被认为是一种专业,它是一种公共服务的形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来获得和发展这些知识和技能。”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在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得到确认。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6篇

又叫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指在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一般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主要有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学科能力分组是根据某一年级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或成绩,分为不同的组;

跨学科能力分组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按智力的高、中、低分成成绩好、中、差的组。

内部分组:

(1)按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丁组。甲组学生自学补充教材,乙组学生由教师上附加课,丙、丁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上基础复习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甲、乙组学生进行附加课测验,对丙、丁组进行复习课测验。尔后各组又合并为原来的班级,重新学习新课。

(2)按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即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部分学生借助视听工具进行自学,一部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其中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让优等生辅导差等生;另外再把一些特别差的学生编成一组,由教师专门辅导。

以上关于分组教学的概念和划分,考试涉及的次数相对较少。而对于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个概念要进行区分,重在理解而不是简单记忆概念,外部分组打破了原来的班级,而内部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班级。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7篇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学校中,课程与教学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所谓的“教学”,是按照专家编好的教科书、教 学参考资料去教规定好的内容,甚至是按照考试部门编写的考试要求和考试标准去组织教学内容.按照教研部门编制的练习册去安排学生的各种练习内容和练习活 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一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改革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新课程改 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它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 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 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 “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 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8篇

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材内容发生接触,并辅以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它虽然也有一群学生,但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每个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也无计划,随时随意决定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个别教学制的地位是单选题考查的重点,它产生的较早,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概念考查时相对较少,在理解时要和个别辅导区分开。显著特点是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但一个教师所教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状况相适应。其有别于个别辅导,前者是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后者主要面向特殊学生,如后进生和优秀生,两者不同。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9篇

定义: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用三个字简单概括:“班”“课”“时”。

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是教学活动单元,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时”,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标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缺乏灵活性。

以上班级授课制四方面知识非常重要,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产生标志常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察,而基本特点、优缺点是多选题考查的重点,尤其对于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要重点把握。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优点可以高效率大面积的培养人才,主要缺点是难以因材施教。

(三)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主要是在偏远的人口稀少的农村,或者其他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实施。

复式教学的概念和地位是单选题考查的重点,理解概念时适当把握关键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如把一三年级或一三、五年级编成一个班;把二、四年级或二、四、六年级编成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一般在偏远地区实施,较特别并不常见,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10篇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教学方法有:

探究—研讨法:兰本达提出。

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提出。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提出。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

二是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图片或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

三是音乐、体育、劳动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2)参观法

参观法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
并行参观;
总结性参观。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活动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潜力、形成研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点 第11篇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关于特朗普制的别称和概念是单选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学习概念时要把握几个关键词“综合化”“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等词,通过关键词理解概念进行选择。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推荐访问:考点 资格证 热门 教师资格证考点热门11篇 教师资格证考点(热门11篇) 教师资格证考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