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1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19 14:3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第1篇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逻辑思维训练13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13篇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1篇

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要唤起“商不变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认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要在教学整数、小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整数、乘以小数就是……使学生在此前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成为“建立新的联系的内部刺激物和推动力”。

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

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 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2篇

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教师学要加强学生的题目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在解题教学中,应该重视多种题型的训练。自编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增强数学教学灵活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解题。数学科目由于其自身特点,一道题可以有多个解题方法。针对这样的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对数学解题过程进行教学。

将学生分组,以问题为驱动教学的根本因素,按照“合作预习,探究答案,启发引导,巩固拓展”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问题,学生按组设计和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让学生互动解题,通过多种途径找到解题的答案,开阔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最后通过各组将答案与解题思路的公开与讲解,促进所有学生对于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解。教师再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结合学生教育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升华,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循序渐进的引入。同时也要注意,概念的引入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情境一定要与概念的本质属性相关联,否则会因为远离教学内容而影响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引入的路径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让学生尽快触及概念的本质特点,体现概念建立过程的高效化。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3篇

1.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等腰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 等边 )三角形.

2.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平行四边形 ).

3.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等腰梯形 ).

4. ( 其中一个角是钝角 )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5.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之和是15米,它的底边是( 5 ) 米.

6. ( 其中一个角是直角 ) 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7. ( 其中一个角是锐角 )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8. 两个底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 等边 ) 三角形,又叫( 正 ) 三角形.

9.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这个三角形是( 钝角三角形 ) .

10.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度.

11. 线段有( 2 )个端点,射线有( 1 )个端点,直线( 0 )端点.

12. 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1 )个钝角,最多有( 1 )个直角,最多有( 3 )个锐角.

13. ( 周 )角>( 平 )角>( 钝 )角>( 直 )角>( 锐 )角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4篇

1、四年级同学参加广播体操比赛,要排列成每行11人,共11行的方阵。这个方阵里有多少同学?

2、用棋子排成一个6×6的正方形,共需用棋子多少枚?

3、有1764棵树苗,准备在一块正方形的苗圃(实心方阵)里栽培。这个正方形苗圃的每边要栽多少棵树苗?

4、576人排成一个实心方阵,这个方阵每边多少人?

5、棋子若干只,恰好可以排成每边6只的正方形,棋子的`总数是多少?棋子最外层有多少?

6、在大楼的正方形平顶四周装彩灯,四个角都装一盏,每边装25盏,四周共装彩灯多少盏?

7、某校五年级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问方阵外层每边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五年级学生多少人?

8、 有16个学生站在正方形场地的四周,四个角上都站1人,如果每边站的人数相等,那么每边站几个学生?

9、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个角上都栽1棵树,如果每边栽6棵,四边一共栽多少棵树?

10、有100个少先队员参加广播操比赛,十人一行,排成了一个正方形队。这个正方形四周站了多少个少先队员?

11、在一块正方形场地的四周竖电线杆,四个角上都竖1根,一共竖28根,正方形场地每边竖多少根电线杆?

12、某会议室的天棚是正方形,准备在天棚四周每边安装8灯(包括四个角上都安装1盏),四周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5篇

1、有9把钥匙9把锁,一把钥匙只能打开其中的一把锁,但不知道哪把钥匙开哪把锁,最多要试( )次才能配好所有的钥匙和锁。

2、动物园售票处规定,一人券2元一张,团体券15元一张(可供10人参观)六年级一班有58人,买门票最少要花( )元。

3、李师傅3小时生产9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生产288个零件要( )小时。

4、哥哥7年前的年龄和妹妹5年后的年龄相等,当哥哥( )岁时,正好是妹妹年龄的3倍。

5、按规律在括号里填数。

(1)1、3、7、15、31、( )、( )。

(2)2、8、5、20、7、28、11、44、( )、12。

6、一条长2000米的公路两旁每隔10米种一棵杨树,每两棵杨树之间栽1棵枫树。这条公路两旁一共种枫树( )棵。

7、2×2×2×2×………×2(2000个2相乘)的末位数是( )。

8、有一根木材长8米,要把他锯成8段,每锯一段要用3分钟,共锯了( )分钟。

9、有一组算式:1+1,2+3,3+5,1+7,2+9,3+11,1+13……那么第1999个算式的和是( )。

10、两枝钢笔和一枝圆珠笔共16元,一枝钢笔和两枝圆珠笔共11元,那么一枝钢笔是( )元。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6篇

(1)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2)指导学生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教师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数学思维训练一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 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

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二)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 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 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 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 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

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 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 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 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数学思维训练二

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课堂上的气氛对于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课堂气氛太过沉闷,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有充分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学生才会调动自己的兴趣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较强,大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然后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适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学。

同时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快乐的心情,整个课堂激情高涨,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在课堂气氛活跃的状况下,老师就要知道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数学思维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有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教学任务也能够顺利的实施。

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能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在数学语言方面缺乏训练和讲解,而数学的逻辑思维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例如: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这几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很容易混淆,或者学生只会做题而不理解概念,这对以后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懂概念,如何能理解逻辑思维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这些都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所以讲清概念对逻辑思维有很大帮助。

数学思维训练三

加强训练,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性思维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会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教师在对待学生课堂练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在易混知识处设问;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述,关键是在融会贯通。

数学学习,一定避免出现做一题会一题的死套,重要的不是练习中个别出现的答案,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思路方法,举一反三,人尽皆知,就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是逻辑思维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采用探索、转化和变换、迁移、组合和分解等方法,从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打造有趣、形象的数学课堂。通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从已学知识过渡到未知的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享受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满足感。例如,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矩形面积公式和推导方法,接着鼓励其用割补法自由切割、重组平行四边形,观察能得到怎样的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并尝试列出了面积计算式,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真思考了问题,还做到了手脑并用,锻炼了动手能力。也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保持其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灵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具有开放性,不是教材中死板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设置悬念,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其展开思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7篇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其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的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给学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在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在讲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①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②异分母分数加减首先要怎样?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对这种相近式问题的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如何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8篇

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

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发展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解题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重视自编题及一题多解的训练。自编应用题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数量关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要考虑到思维的灵活性,编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过程,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性。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会学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地说出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9篇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需要借助直观材料以唤起学生的联想,开展积极思维活动,从而建立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线段图,是帮助学生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在学习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道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有的学生看了前边的条件,联系不上后边的条件;看了后边的条件,又忘了前边的条件。而借助于线段图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掌握应用题的全貌。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所画的线段图上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优缺点,更便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逐步地借助线段图去思考问题,我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练习看图、画图、讲图。训练学生看图后能准确流利地说明图上是怎么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关系。我还训练学生看到问题后能准确迅速地用线段图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表示出来,而且要讲清楚关系 。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我经常结合新课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动脑想,把新知识学会。例如讲分数除法应运题,当我写出例题后,学生都争着要到黑板上画图表示题意。它虽然是一节新课,但由于学生能借助线段图熟练边画边想,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搭桥”和“铺路”。如讲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个学生用纸分别剪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上课时让学生先把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再启发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

经过“剪拼”和计算,学生列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此外我还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力求思维合乎规率,语言合乎规范。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10篇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其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的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给学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在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在讲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①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②异分母分数加减首先要怎样?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对这种相近式问题的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11篇

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通常做法是引导学生从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综合到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综合,重视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表面全部涂上红颜色,然后把它分成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其中三面有红颜色,两面有红颜色,一面有红颜色,没有红颜色的各有多少块?”初看这道题,似乎不好下手。首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先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探讨把大正方体分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块怎样分割;在取得一致结论后,接着让他们思考:分成的小正方体共有多少块? 再想一想:三面、两面、一面涂有红颜色的小木块在割开前各分布在大正方体木块的什么位置?(可画图帮助分析)在弄清这几个问题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求答,通过分析,学生推出答案。

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加工900个零件,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在学生分析了数量关系,求答以后,我先后又出示了这样两题让学生解答: 加工1800个零件,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加工180个零件,小王单独做需要10小时完成,小李单独做需要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

解答完毕,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如果继续只改变要加工的零件总数,想一想两人合做完成任务的时间会不会变化?是多少?(2)为什么只改变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并不改变合作的时间?(3)我们把工作总量用“一批零件”代替具体数量行不行?(4)把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5)这道分数应用题是研究哪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解答完毕,老师以肯定的口气告诉同学这样的题叫做研究工程问题的分数应用题。由整数的工作问题的思路发展到分数的工程问题的思路是知识本质的抽象,是解题思路的飞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求知过程中发展了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12篇

四边形

易错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如何灵活、恰当地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不稳定性。

易错点2:平行四边形注意与三角形面积求法的区分。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易错点3:运用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过对称中心的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部分。

易错点4:平行四边形中运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突出转化思想的渗透。

易错点5: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边长、对角线长、面积等的计算。矩形与正方形的折叠。

易错点6:四边形中的翻折、平移、旋转、剪拼等动手操作性问题,掌握其中的不变与旋转一些性质。

易错点7:梯形问题的主要做辅助线的方法

易错点1:对弧、弦、圆周角等概念理解不深刻,特别是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两条弦之间的距离也要考虑两种情况。

易错点2:对垂径定理的理解不够,不会正确添加辅助线运用直角三角形进行解题。

易错点3:对切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不深,不能准确的利用切线的性质进行解题以及对切线的判定方法两种方法使用不熟练。

易错点4:考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相切有内切和外切两种情况,包括相交也存在两圆圆心在公共弦同侧和异侧两种情况,学生很容易忽视其中的一种情况。

易错点5: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把握好d 与R和R+r,R-r 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上述的方法求解。

易错点6:圆周角定理是重点,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 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易错点7:几个公式一定要牢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弧长,扇形面积,圆锥的侧面积以及全面积以及弧长与底面周长,母线长与扇形的半径之间的转化关系。

对称图形

易错点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概念和性质把握不准。

易错点2:图形的轴对称或旋转问题,要充分运用其性质解题,即运用图形的“不变性”,在轴对称和旋转中角的大小不变,线段的长短不变。

易错点3:将轴对称与全等混淆,关于直线对称与关于轴对称混淆。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第13篇

重参与,求创新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是触类旁通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数学不仅仅是象牙塔中的学问,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情境,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典型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触动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如何使学生主体发展上,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参与的机会,有良好的民主气氛,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信心,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能就情境而提出自己要问的数学问题。教师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的问题合理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动手操作的由学生自己参与操作而得出结论。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当然学生探索中发现的错误,教师要引起重视,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如此一来,我们曾经的教法研究就应转变到学法研究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会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将自己的个性显现出来。从数学的角度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创新从何谈起呢?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只有一个,但能向目标的路途可以有多条。数学答案往往是的,但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研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突出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与学生一起认真而小心地求证。不要完全追求答案的完美,关键在于学生探索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积极研究,使过程尽量充实,即使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数学学习实践。

重思维,讲合作

笔者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饱受批判的题海战术,从思维的角度上说,无非是以重复的过程,让学生重复解题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在反复中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只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形式化。且称为“海”,明显是用之偏颇,过犹不及。应当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讲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时,就应让学生说列式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求份数和每份数应该用除法计算,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抽象的印象。从而能更进一步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由求份数演变而来的,能够举一反三。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思维,思维的路数。交流合作往往会有所发明创造,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体现生与生、师与生多向交流,虽然主张合作但必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之后再合作,让合作交流有目的性,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做到资源共享,培养合作精神。

推荐访问:逻辑 数学 思维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13篇 数学逻辑思维训练(集合13篇) 数学集合逻辑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