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八年级教案(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18 12:1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篇[课标内容](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八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

历史八年级教案

历史八年级教案 第1篇

[课标内容]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
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创办哪些著名企业?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历史八年级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
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
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式学校的兴建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以及分析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

⑴让学生仔细观看“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张图片,通过比较两者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异同,分析洋务派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的后果。

⑵详见“重点突破”。

教学设计方案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最高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历史八年级教案 第3篇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历史八年级教案 第4篇

Ⅰ、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掌握拨乱反正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造成了思想混乱,是非颠倒,要全面否定“”,就必须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Ⅱ、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Ⅲ、教学难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Ⅳ、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解分析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 效果。

比较法。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再和遵义会议作对比,使学生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例证法。通过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Ⅴ教学渗透点

(1)真理标准这讨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3)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4)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所体现出来的领袖品质和风范。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Ⅵ、教具准备

多媒体

相关录相资料

Ⅶ、课时安排

一课时

Ⅷ、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理解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

初二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能够形成的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但有些学生进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时有强烈的表现欲,逐渐把想法内敛起来,不愿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制造一些机会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思维。

同时,由于针对的是农村的学生,他们对我国政治的发展历史不敏感。对这方面的历史兴趣不高,所以要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政治分析头脑。

Ⅸ、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歌曲《走进新时代》作为导入,同时用幻灯片展示歌词:

“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做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导入语:这段歌词包含了对两位伟人的丰功伟绩的描述。

师问:我们来看第一句,“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指的是谁呢

生答:毛泽东。

师问:那么第二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讲的是谁呢

生答:邓小平。

过渡语: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属于人民的新中国。而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十年文化浩劫之后进行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一次伟大的转折。这节课我们一起就来回忆那段春天的故事。

由此导入新课,引出标题。

二、 讲授新授

1、复习回顾加过渡

“”的十年随着“”反革命集团的粉碎终于结束了,但是这十年的动乱却留下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具体的我们来回顾一下那段时期的阴霾。

(用幻灯片展示时期的图片,以及给我国造成损失的资料)

中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之多,而1949—1979的基建投资总共才6000亿。这就是说消耗建国后的大部分的能量。职工平均工资下降百分之四点九,农民平均收入没有增加,许多农民甚至连温饱都难保证。:官方的统计数字是:“总的估计,因大量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达到一亿人以上。” 中非正常死亡在二百万以上。

政治长期动乱

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

科学与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

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过渡语:可见“”给人们带来沉重损失。“”结束后,人们群众迫切要求纠正“”中的错误。纠错是“人心所向”。那么纠错的过程是否是一帆风顺的?又是如何纠正错误的?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迎接春天之前的“纠错”的过程。

(1)、乍暖还寒——徘徊的两年(打出字幕)

过渡语:为什么是徘徊的两年呢?我们带着疑问来看一看。是“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此的意义是上节课讲授过的内容,课要求学生回忆)而此时,在人们迫切要求纠正错误时,中央主要领导却提出这样一条指导思想:“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要求:请同学们结组讨论:

①“两个凡是”是否正确?

②为什么中央领导人还是要提出“两个凡是”?

③如果坚持“两个凡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讨论结束后,首先由学生发言,教师将发言进行引导。最后总结:可见,“两个凡是”是错误的,他终将阻碍我们现在要进行的主题——纠错的过程。它的提出也必将引起当时人们的不满。此时的人民不禁陷入思考,既然领导人所说的话并不是真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呢?

(由此导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内容,幻灯片展示图片)

教师过渡:于是,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请学生思考1:这次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思考2:这场讨论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分析: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掀起了全民关于拨乱反正的热情,人们开始以自己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这场大讨论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这只是春天来临的序曲,它为正在的全面的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场全面的拨乱反正就是春天来临号角——十一届三中全会。

(2)、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我选择让学生切身体会自主探究他的重要内容)

首先,给学生设定问题以“聚焦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题,建设你是参加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代表,请你介绍本次会议的一些相关情况?)

然后,播放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并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内容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老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对学生所扮演的代表进行访谈,并在其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联系,意义上去,让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整合,并且进行具体讲解

两个“凡是”

“阶级斗争为纲”

冤假错案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冤假错案

平冤昭雪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复习前面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同时纠错的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对比。

遵义会议

VS

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了博古等人

的错误指导思想

思想纠错

彻底纠正了“左”的思想错误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领导核心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挽救党、红军、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

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的各项工作开始在它的指导下进行。首先就是对“”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思考题:

1981年,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在中南海采访邓小平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避免类似那样的错误?”

如果你是政府智囊团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老师把学生思维引向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的民主与法制。才能让这来之不易的春天开满生机盎然的花朵。

由此过渡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此段的讲述通过播放一段视频(《走向法治》),在这段视频中涉及到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同时还有一定的延伸。在播放视频之前,要求学生注意视频中出现的几部法律。

视频播放完毕,要求学生回答在视频中出现的几部法律。然后,老师加以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印象。并对这几部法律出台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有哪些影响。

三、 总结与巩固

以图表的形式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梳理,期间特别注重向学生展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和发展建设的加强”这三个框题之间的联系。并紧扣“春天”这一主题。使学生能有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对学生进行本课的考察,以巩固记忆。

四、 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春天的故事

一、 乍暖还寒——徘徊的两年、

“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二、 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意义

三、 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五.作业:

整理比较: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八年级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课件:状元殿试策封面图、捷报图

2、教师活动

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谁(张謇)

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

设计理念:选择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设疑激趣,切入新课

【自主学习建构新知】

1、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2、创设情境:“名人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

设计理念:通过生活化、大众化的“名人访谈”情境,变历史事件为现实生活,变历史人物为现实人物。依靠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润物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动性。

3、教师活动:小结学生名人访谈的表现情况,过渡:张謇大生纱厂的命运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提炼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设计理念:紧扣教材,承上启下。

4、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时期、特征、原因。

教师活动:

⑴指导学生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课件展示)

1、洋务运动的推动

2、封建制度的阻挠

内因: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⑵点拨:内因、外因的共同影响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速度不一。

学生活动:学生口头回答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

设计理念:初步感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历史有效信息能力。

创设情境:“穿越时空——张謇来到1914”(课件)

教师活动: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张謇请你帮忙创办实业,调查市场行情:

①此时创办实业是否有利为什么

②当时有那些行业适合发展请具体介绍

③根据市场行情,你会把资金投入到哪个行业工厂会设在哪些地方为什么

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你的企业将会出现什么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什么阶段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市场行情调查,探究知识

①有利于创办实业,因为辛亥革命__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②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③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工厂会设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因为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内地却非常薄弱。

④倒闭或被吞并,1918年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战后至新中国的成立时期,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征: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极为落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推荐访问:八年级 教案 历史 历史八年级教案 历史八年级教案(集合5篇) 历史八年级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