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意武
(重庆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重庆 40002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更是共同富裕的最高境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需要深刻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和内涵特征,在实践中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精神文化生活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字方针。邓小平多次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首次提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理论界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生活或者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上。一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秦宣认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2]。沈壮海从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富裕的关系出发,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使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屹立的必由之路[3]。柏路从主体、民族和人类三重语境出发,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和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4]。二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傅才武等聚焦于个体层面,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定义为强调个体层面上精神文化的共同富裕,实现个人的全方位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统一[5]。王淑芹立足于精神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括人具有精神追求性、精神创造性和精神享受性[6]。刘东超认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倍增,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显著提升是其主要内容[7]。多数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结合美好生活领域等方面解读精神生活。吴波提出精神生活富裕具有相对独立性[8]。辛世俊等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出普遍性、积极性、无形性、应然性、参与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征[9]。三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深刻变化,多元社会思潮、文化消费主义、道德信仰等领域存在一些问题。郁建兴等提出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让老百姓理性认识共同富裕、期待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评价共同富裕[10]。颜晓峰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来促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精神生活需求,形成高质量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共同价值准则等[11]。
综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关研究源远流长、理论丰盈,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但是,现有成果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梳理相对较少,尤其是对精神生活与精神文化、精神需要、精神富有等概念的内涵还未厘清。当前研究更侧重于从宏观视角思考实现路径,较少结合精神生活的特征进行微观层面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拟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突破以上难题。
精神生活是一定社会人们对精神产品、思想传播和精神享受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2]5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更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价值回归。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指人的各种能力、素质、需要、关系等方面的整体全面发展,是人实现自我飞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满足“动物人”的基本需求,体现“经济人”的社会关系,实现“道德人”的充分发展,让人民在物质精神生活各领域得到全面满足,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3]11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需求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文化需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物质的发展、更是精神文化的全面进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立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富裕,协同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更高程度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需求都得到满足的状态,引领着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最终指向。相比起物质方面的满足,精神生活的满足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显著的标识。没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没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物质生活再富裕也只是满足人作为动物性的存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无从谈起。新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快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生产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让全体人民共享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这也就实现了人在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国家,是以缓解资本积累矛盾、实现资本增殖为最终目的的,其本质是追求物欲的满足,通过资本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但现代化不是西方少数国家的专利,更不是西方大国强行改变他国自主发展方式的天然权利[14]。“精神生活富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4]。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倡导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尤其重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不仅注重物质上的现代化,更关注人的现代化,体现在人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文明修养的全面发展上,更体现在始终坚持人民性,始终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向度。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式现代化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从人的本质出发,内在规定了现代化的指导理论、领导主体和价值指向,展现出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揭示了推动和激励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在文明理念上展现了根本的区别,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由于其天然的缺陷,以唯利是图、欲壑难填、弱肉强食代表的资本主义理论为主,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人类一切文明优秀成果,倡导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势必在独特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引领下,开创出文明新形态,展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为破解现代化带来的危机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体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的精神价值指向。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一定社会各种具体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更为广泛,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包含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这一矛盾变化意味着人民已从单纯的物质层面需要逐步转向高品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当前,精神生活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相协调,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农村地区文化消费尚未有效激发。二是发展不充分。一些人在物质上比较富足,但精神上仍比较迷茫;
部分群体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文化产业离成为支柱产业仍有一定距离,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仍然比较稀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不够充分。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是要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着力建设更加丰富、更加充分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用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进而不断推动精神文化领域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软实力是基于精神文化而展现出的生命力、影响力,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支撑和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这些战略目标都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息息相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7]。一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我国曾经历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人民不仅在物质生活上陷入困境,而且在精神生活上陷入贫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精神文化产品极大丰富,进一步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且内化成人民最广泛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文化凝聚力。二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夯实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在坚持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推出符合人民生活需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精神文化产品,将有效增强优质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提升文化感召力的战略支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全面复兴,更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推动中国精神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这就需要树立起民族精神的信仰,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普遍满足,夯实中国文明型崛起的内在支撑,为人类文明解决“精神危机”提供全新范式。
精神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活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15]315。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精神生活主要包括文化消费和文化参与,而广义的精神生活与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服务等息息相关,并且与人的精神活动密不可分。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富裕”是积极需求的充分满足,包含了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产品的充足、精神生活的满足、文化内容的健康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在精神生活领域的富足,是体现在坚定社会理想信念、普及公正价值观念、养成健康文明生活和享有优质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满足状态。
精神生活是人类个体的最内在本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精神生活的概念既是宽泛的,也是具体的,从外在形式来看,宗教、道德、艺术、科学、心理等领域都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可从人的本身的精神和心理活动来界定;
既可以从主体划分,也可以从客体理解;
既可以从覆盖范围来区分,也可以从目标对象来辨别;
既可以从人的心理来认识,也可以从社会实践来衡量;
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
既包含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主观感受等思维和心理活动,也包括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具体行为。经过我们党多年的实践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为个人精神生活富足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分为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就个人层面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多侧重于从思想、认识、观念等方面解决人民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文化需求上的贫困、基本素质上的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建立全面的知识能力体系、是否拥有完善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主体创造精神生活财富的能力,包括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取向等方面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状态,更是人们在精神活动后获得的满足感,如价值观、道德感得到社会认同后的幸福感。就社会层面而言,精神生活富裕是从整个文化发展的整体规模、状况来看的,表现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达到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是否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否具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对内是否形成凝聚力、对外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得到全球不同国家的认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明显提高,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已成为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
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人民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
精神文化产品更加富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个人精神生活与社会文明程度的协同进步,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让每一个体精神生活内容丰富起来,使其人生观、世界观与全社会所推崇的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在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协同推进上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构成了人类整体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需要重视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有物质层面,更有精神层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足基础上的生活。通常,物质生活的富足,给人们带来生理上的满足,并为精神上的满足带来生理基础。当人的物质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诸多基于生存需要的物质欲望会降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更多元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凸显出来,人们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看出,物质生活富裕为精神生活富裕提供前提和条件,同时,精神生活的发展指引着物质生活的发展和方向。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使得人类文明更加理性、科学,为物质生活富裕提供价值导向、智力支持,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支撑,也能有效弥补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后产生的物欲主义带来的空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促进物质生活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人民在精神上富裕和充实起来,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缩小贫富差距、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绝不能够忽视精神的作用,也不能够忽视物质的基础作用,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一定要摒弃“唯物质生活富裕”和“唯精神生活富裕”的观点,实现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辩证统一,推动两者的同步发展。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在有效满足更高水平精神文化需求上
富裕是相对贫困而言的,精神生活富裕也与精神生活贫困相对应。从这个角度而言,精神生活也可以分为贫困、小康和富裕三个阶段。精神生活贫困不仅表现在缺乏精神文化生活,也包括价值观念较为落后,缺乏理想追求等,特别是缺乏创造物质财富的内生动力。精神生活富裕则是精神生活的富裕充足,是对更高水平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期待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愿意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过上更加充足富裕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日益提升,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活,是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具体表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它既不是西方享乐主义的延伸,也不是物欲主义的翻版,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反对落后的、低俗的、媚俗的文化生活,是一种倡导实行更加先进、高雅、高尚的文化生活,为更高水平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效路径。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在全面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上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本质上体现为国家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提升,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认同、良好的社会关系有效形成。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让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得到人民认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得到人民理解和支持,人民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显著提高,要实现国民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明显增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根本是要实现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显著提升,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凸显中华文化的特色,让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传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创新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铭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向世界展示具有优秀文化基因的中华文化,让全球各国人民认同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全社会形成主体文明、关系有序、观念健康、制度完善、行为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全体人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构建起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尊敬的社会氛围,让这种社会氛围凝练成为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构筑成为最有价值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在全体人民共创共享精神生活上
共同富裕强调所谓“共同”,从主体上来看不是“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是全体人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共同”强调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体的精神需求,也不是只享受生活而不创造生活,“实质是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日益美好的生活”[16]。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等来的、要来的、送来的,更不是剥削来的,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创造的,是靠双手勤劳致富创造而来的。任何民族、任何群体只有在精神上不断树立积极向上的品质,才能有效解决发展的问题。好逸恶劳、等待救助不是社会发展的有效力量,是个人贪图享受的表现,不能有效推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奋斗,才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当然创造幸福不是目标,实现共享才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要让人民在文化普惠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不断缩小各类群体对重大问题认识的差异,使得各类群体与主流文化要求相符合、相适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体验,激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获得感。共享精神文化生活并不意味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一样的、同步的、同等的,而是要倡导和弘扬具有崇高价值的精神理想,着力营造和睦友好、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推动精神文化更加均衡、更加包容地发展,让人民拥有更加丰富、更加积极的精神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
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7]150人的精神生活是人性最独特的标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是人与动物共同存在的,但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却是物质生活不能替代的,精神富裕的生活不是少数人富裕的生活,更不是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生活。具体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出无形性、全面性、动态性、差异性、阶段性等主要特征。
一是具有无形性。精神生活通常依托于文化载体传播价值观念,虽然有形的文化传播容易观察,但其本质仍是传播无形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生产文化产品,比如文化产品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向人民传播,但如果受众没有仔细看、听、感受,就无法真正接收到文化产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价值。所以,相比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本质是虚拟的、无形的。由于精神生活的无形性,需要与虚拟介质的深入融合,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通过虚拟的文化介质传播无形的价值观念,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具有全面性。推动共同富裕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高品质生活是人民全方位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的生活,涵盖了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面性,既有主体的全面性,也有客体的全面性。具体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包含有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也包含有精神生活各领域的共同富裕;
既包含了精神生活供给充实,也包含了精神生活的饱满状态;
既注重文化发展的质量,增强高品质文化生活供给,也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下大力气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促进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更注重重塑个人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符合人类社会的进步要求,也符合善良人性与公序良俗的道德要求。
三是具有动态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和标准。在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时候,重点是解决精神生活的绝对贫困问题,特别是解决社会成员的识字问题。待文盲问题解决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追求,此时理想信念便成了这一时期重要的任务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从趋势上看也是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们已总体解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没有”的问题,未来的重点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将日益从满足单一需求走向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将在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中得到实现。
四是具有差异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既有个体和群体的差异,也有时序和地域的差异。各地有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个体与个体之间有着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划分标准,机械照搬模式,而要充分考虑各地的文化差异。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东中西部分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各自的发展特点,需要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进行有效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二者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和不平衡的。精神贫困每个阶段的内容重点呈现差异性,在物质条件不是特别丰富的时候,教育文化知识的缺乏是导致精神贫困的主要因素,而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与一定时代科学发展程度和道德素质发展息息相关。总体来看,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五是具有阶段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而是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基本文化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在基本文化生活较为缺乏的阶段,应该重视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国民基本素质。当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社会后,要更为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更为注重文化现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逐步发展,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统筹当前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最终有效实现。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精神生活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生活感悟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无厘头生活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