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萍 赵鹤凌 张轶佳 朱 丹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 610041)
人类福祉(Human well-being)概念及相关研究最初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指人对当下的生活方式、状态及人生追求的满意程度,抑或是反应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较高的价值体现[1]。它是一种人类体验,包括人类为实现美好生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开发和利用各种基本物质的过程,是对于身体健康、社会关系、文化认同、归属感、安全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等进行选择的自由和能力[2]。人类福祉研究是一个跨多学科的重要领域,其以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为基础,又延展到农学、生态、环境、食品等具体领域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交叉学科体系。人类福祉大体上可以分为主观福祉、包含主观福祉和客观福祉的广义生活质量、不包括主观福祉的客观福祉(生活质量)三种类型[3]。2001年的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发布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报告,成为人类福祉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MA首次明确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福祉的密切关系,此后二者关系成为可持续科学的核心议题[4]。近年来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到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关联的研究中,探索全球命运共同体下人类福祉的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福祉研究的政策依据和意义[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共同体理念蕴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的福祉,承载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追求[6]。
随着地球生态坏境急剧变化与全球局势不稳定性加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领域的全球合作和政策制定,需要深入洞悉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在全球研究的优先领域和热点方向。目前,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领域,尚未发现利用文献计量软件进行国际研究现状与趋势可视化分析的文献。本文利用VOSviewer等文献计量工具,对目标领域的网络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系统地对主题词、发展趋势、动态变化进行专家审读、内容阐释、趋势研判与综合评估,有助于科研人员快速、客观地把握整个领域的基本研究概况[7]。本文通过直观形象的解读,以期洞悉全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领域研究发展的趋势及热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利用科睿唯安公司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与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于2021年8月2日以检索式(Topic=(human well being)*Category=(EC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S))检索2001—2020年以“人类福祉”主题、“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学科类别的论文及其引文信息。
以检索到的2390篇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平台自带分析功能、VOSviewer、Excel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与科学知识图谱实现,主要关注国际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的发文趋势、主要研究力量、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分布,并绘制出国际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2.1 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领域相关研究论文2390篇,年度发文量呈整体迅速上升趋势(图1)。2000年仅发表8篇,自2011年后,年度发文量迅速增加,分别于2013年、2017年、2019年,突破100篇、200篇和300篇,2020年已超过400篇。在生态环境日益急剧退化甚至影响到人类生活生存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与学者均认识到了人类福祉研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成为全球发展不得不解决的基石问题,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成为各国新形势下政治与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各国不断推进人类福祉相关战略行动计划,相继通过了《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02年)和《巴厘技术支持与能力建设战略计划》(2005年)、《城市未来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福祉上海宣言》(2010年)和《昆明宣言》(2021年)等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相关的行动计划[8,9],促使本领域的发文量稳步上升。
图1 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年度发文趋势图(2001—2020年)Fig.1 Annual Trends of Paper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Well-beings(2001-2020)
2.2 主要发文国家
表1列举了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及其篇均被引频次和H指数(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学术成就,H指数越高,表明发文主体的论文影响力越大)等指标,可以分析该国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领域的影响力。美国在发文量和H指数均排第一位,发文量高达777篇,占本领域总发文数35.51%;
H指数为97,即近100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接近100次,足见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影响力,这得益于美国对于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以及各种模型标准的研定。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六个国家的发文量超过了200篇;
其中瑞典、英国、荷兰、美国这四个国家篇均被引次数都超过了50次,且这些国家的H指数也较高,说明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较大。
表1 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论文发表量位居前10位的国家Tab.1 Top 10 Countries by the Number of Paper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Well-beings
我国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领域的研究历史较短,还处于探索性阶段。2001—2020年发文量共计245篇,排名第5位。2014年之前,中国在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变化较小,我国早期在该领域发表的研究成果有李道季等[10]于2004年发表的论文,概述了中国长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生态退化及环境恶化对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影响;
近五年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年度发文量已达72篇。然而H指数与篇均被引频次均不如前十的其他国家,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研究质量有待提升。在世界性可持续发展浪潮的今天,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已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我国历来非常重视人民福祉,未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政策指导下,我国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的研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2.3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从全球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来看(表2),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国在该领域最主要的2个研究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以发文量85篇排名第一,北京 师范大学位居第八。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领域的主要研究单元为地理科学学部人与环境系统可持续研究中心、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和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是中科院在本领域的主要研究单元。此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州大学分别以发文量61篇、56篇排名第2、3位。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来自美国的机构有3个,法国、瑞典、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各有1个机构上榜。
表2 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论文发表量位居前10位的研究机构Tab.2 Top 10 Institutions by the Number of Paper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Well-Beings
图2和图3展示了全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图2 主题研究聚类图Fig.2 The Cluster Diagram of Keywords
图3 主题研究热点电泳图Fig.3 The Electrophoretic Map of Research Hotspots
3.1 城市绿地系统
本主题的关键词包括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热岛、空间分析、环境公平、健康、城市公园、城市设计、噪音污染、景观管理等。城市绿地除了提供环境空间和生态服务外,还为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心理能量转换,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场景要素和情感要素,满足了人类重要的非物质和非消费需求[11]。
21世纪以来,高度城市化造成的城市及周边绿地面积减少和绿地退化对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福祉产生不利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提出建立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福祉相关联的概念框架,试图摸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动态因素及多方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城市及周边绿地系统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福祉的贡献度。
有研究人员运用大数据探讨城市公园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市公园对居民福祉表达具有最高的正向关联,即拥有高比例城市公园、对应高面积城市绿地生态的居民福祉越高[12];
也有研究人员分别在德国、厄瓜多尔、中国、斯里兰卡等国家通过一系列健康实验证明了城市周围的大自然、森林、公园等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城市绿地对人们心理健康和居民福祉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作用[13-16]。针对城市绿地,国家和地方决策者、景观规划者和绿地管理者应充分支持生物多样性环境,以促进人类居民福祉进一步提升[13,17]。这方面的研究欧洲走在前列,学者们总结了伦敦、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多个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经验,研究城市自然对市民的福祉及其居住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以探索各国城市绿地发展路径[18,19]。另有学者提到,成功的城市绿地管理还应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物种丰富度[17,20]。本主题在后疫情时代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近两年发表了超过300篇相关论文、涌现出近20篇高被引论文及热点论文,在流行病高发时代,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城市绿地给人民带来的福祉[12]。如,一篇来自西班牙研究机构的高被引论文通过对9个国家共5218份调查问卷进行研究,揭示了城市绿地系统能够缓解疫情管控下居民受到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保持心理的健康状态,反映出绿地为居民的身心提供了难以计量的积极效应[21]。
3.2 生态系统服务
本主题的关键词包括可持续管理、调控、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利益转移、利益相关者、生态调控、生态指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ISEW),从社会政治角度来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等。这些主题词总结概括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相互影响与价值评估等。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福祉的贡献[22],概括为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一系列益处。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幸福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绝大多数人类福祉直接或间接地依托于能够可持续供给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自MA于2001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人类福祉影响因素以来,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23-25]。在MA的概念框架中,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人类福祉是评估的核心内容。报告旨在提出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提高生态系统满足人类各方面需求的可行性对策,从而开启以生态环境学的视角去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功能影响人类福祉的研究历程[26]。
近二十年间,许多科学家非常重视和保护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与实践研究,提出了诸多概念性框架,帮助政府、机构和个人认识并珍视自然的价值,从而促使各国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与保障机制,逐年增大对生态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将自然资源大规模地纳入土地利用决策[27]。生态系统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即是如何利用往年的研究数据开发出基于经验值量化的预测模型,在较大的规模和尺度上预测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及影响,提出一个以行动为导向的框架,从而能够通过积极的生态系统管理来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促进快速变化的地球系统生态可持续性[28]。生态系统服务可以为人类福祉提供广泛的利益,包括提供、调节和文化服务,并使社会不同部门公共或者个人利益受益。目前,在保护并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过程中,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生态系统管理规划,使生态系统服务在长期可持续供应中发挥作用,尽量在满足生物、生态、经济和社会多重因素条件下整合多种服务[29]。
3.3 生物多样性
本主题的关键词包括自然、生态健康、影响评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土壤、自然保护区、资源、物种丰度、多样性、灭绝、概念框架共同经营等。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居民都有权享有的一项自然基本权利,它的存在使人们有机会与自然世界进行有意义的正向互动。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是必需品,它调节着生态系统的特性、功能和服务,从而影响着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利益,需要加大力量进行保护[30,3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相对丰度、功能组织和物种数量的全面完整性。
从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多方一直在探索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意义。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大会)在我国昆明召开并发布了《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切实行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9]。过去30年间积累的科学数据表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仍在继续,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在加剧。近年来,形式众多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呈现在公众面前,广泛普及和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既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独立主题,又与多个研究领域息息相关,它是受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影响的响应变量,也是影响人类福祉的因素。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以多种和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福祉,包括直接影响人类生活最需要的基础材料的供应服务,以及间接影响某些与之密切相关的供应服务或调节服务,如提供地球最核心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或面对环境变化时所需的安全感[31,32]。生物多样性往往在非常微小的层面发生变化,通过级联效应和响应范围扩大导致的生态系统过程剧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环境、经济和文化损失[33]。目前全球正处于一个较大规模尺度变化的关键时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并且在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因素迅猛发展的叠加影响下还在加速发生。随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程度的增加,单一生态系统过程变化速度会加剧,破坏了系统稳定性,降低了生态群落获取生物基本资源、生产生物量、分解和循环生物基本养分的效率,甚至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满足[3]。生物多样性剧变,对经济、生计、健康、粮食安全和文明文化产生着严重的后果,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群体的人类福祉模式,目前这种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共同目标或国际协议中仍然考虑甚少[35]。研究与国际社会实践观察发现,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生活的人群,往往也是最直接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群体,如自给自足的农民、沿海渔民或传统部落原住民,他们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最直接和最严重的风险,导致他们获取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材料减少,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也随之减少[32,35]。
各国政府与相关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适应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跟政治、社会、经济及其他议程之间复杂关系的时空权衡。生物多样性变化对社会价值的影响取决于其变化本身对不同时空所有生态系统服务的净边际效应。如IPBES定期或不时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化、全球化或专题性评估,引导各国关注趋势发展并进行风险防范[34]。当前需要寻找一个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人类福祉的双赢解决方案。各方需以人类福祉为主旨,建立一个由生态、健康、社会、经济、管理、人文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团体联盟,开展研究并制定动态和多层次的法律规定和战略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后果,提高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系统的长期恢复力,增强人类福祉健康[20]。未来应从复杂关系权衡角度来应对多样性保护的挑战,国际社会多方应根据实时数据信息建立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治理机制,将其整合至国际合约框架,推进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效应。正如《昆明宣言》中提到的遵照“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引领全人类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50年,期愿生物多样性行使维持健康地球的使命,与人类之间良性互逸,为地球系统提供最有价值的福惠[9,36]。
3.4 全球变化
本主题的关键词包括地球观测、全球变化、全球变暖、缓解气候变化、环境变化政策决策、国际事务、遥感、温室气体排放、碳循环等内容。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变化研究”成为国际科学界概括地球环境中包括自然、人类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引发相关变化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及相互作用的总称。人类社会的福祉与生态系统提供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密切相关。人类生存与福祉一直依赖于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全球变化可能会导致食物和其他产品供应的重大变化。对于全球变化,公众意识和关注差异很大,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感知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福祉的相对影响[37]。
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种当前存在且短期内会逐渐加剧的威胁,包括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速率增快、荒漠化程度增加、物种生态位漂移、生物多样性锐减、耕地面积减少及土壤肥力下降等,并导致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匮乏、流行病多发等各个层面的问题[38-40]。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由物种分布引发的范围变化等都日益受到影响,通过粮食安全或生态系统退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福祉[35]。全球变化对许多生态环境脆弱且敏感的国家人民福祉和生计以及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如东南亚生态系统脆弱小型岛屿或者一些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学者模拟了气候变化以及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EbA)方法对社区福祉的预期影响,发现如果气候变暖超过1.5摄氏度,实现相同福祉水平的成本就会数倍增加[41]。
全球变化问题,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影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于整个全人类生存延续的重大问题,政府、科研机构以及公众应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在急剧的全球变化下守护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近年来,科研人员对全球变化研究不断深化,在包括地球大气环流、水文资源、地球化学、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气候气象、生态环境、海洋陆地领域等时空多尺度开展全球变化及其引起相关变化的科学原理与科学对策的关键技术研究[40,42]。气候驱动的辐射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功能和变化动力学影响的证据和反馈模型研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未来需将全球变化对多方的影响反应明确纳入决策和战略框架,从而减轻或最小化全球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34,35]。立足平衡发展的前提下,加强科学研究,组织实施大科学计划以及利用一系列生态系统模型,探讨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演变适应规律,预测未来变化形势下的发展轨迹及环境承载阈值,最大限度地依靠科技力量应对全球变化挑战,利用更全面的方法来探寻适应变化发展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人类福祉[35,36]。
3.5 粮食安全
本主题的关键词包括粮食危机、水资源、土地利用、农业系统、土地承载、贫困问题、生计、种子、农田管理、渔业、灌溉、非洲等。农田覆盖了地球上大约1500万公里的土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和原材料[43]。国际学者大多将生计和自然资源利用结合统计的方式,将粮食安全、生计措施、收入指数、生活质量评估、人类发展指数等多维指标作为衡量人类福祉的可衡量指征[35],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聚焦区域人类福祉评价,而其中粮食安全和生计措施成为探索实践社会生态框架的重要研究对象[44,45]。
生态环境急剧变化对粮食系统、生计和福祉等关键因素产生重大的影响[40]。《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了未来世界发展重要目标,包括在世界上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生产,保障人类福祉[46]。实现此目标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克服资源限制,在贫困的农村社区优化整合水、能源和粮食来实现可持续生产,保障社区居民福祉[47]。研究人员以巴西为例的研究证明了个人发展效益如经济效益与土地利用情况有关,并比较研究了近五年间印度中部社区居民粮食安全与福祉的相关状况[48]。另外,在研究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各国研究人员发现粮食安全对于生态移民工程可持续性有重要影响,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返迁返贫现象。他们分别在调查研究印度、柬埔寨、老挝、厄瓜多尔等地国家公园以及动植物保护区生态移民生活情况中发现,生态保护与移民政策的真正实施,往往与当地人群社区的福祉相冲突,尤其是使居民丧失生计与土地,造成粮食安全等严峻的现实问题,若解决不好会对当地社区居民福祉产生负面影响[45,49]。研究者首次提出了风险偏好、粮食安全与人类福祉、政策管理之间的耦合关系框架图[36,50]。有研究表明家庭粮食不安全与学校教育缺失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甚至会对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福祉产生不良影响[51]。
本文针对生态环境中的人类福祉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分析,得到国际本领域研究热点图谱。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不同背景领域的研究学者均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追求福祉是全人类的核心目标所在,是人类代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最高境界[52]。
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在国际大形势变化背景下,各国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是新形势下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各国以及各科研机构在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现全人类共同福祉而研究发力。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典是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其中瑞典、英国、荷兰、美国这四个国家的篇均被引次数都超过了50次,且这些国家的H指数也较高,说明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较大,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突出,这跟这些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并制定相关政策,同时经费倾斜于本领域的研究有关。我国发文量虽然排名第六,但篇均被引频次和H指数均低于前十的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综合分析全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的主题前沿演进以及发展趋势,梳理国际先进的经验与成果,弥补我国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薄弱环节的内容,建议未来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理论体系研究,抓紧国家层面战略框架以及方针政策制定,保障国民在日益快速进步的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中保持福祉的同步增率。制定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护措施与福利政策制度,将其归纳总结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发展理念。依托中科院及相关机构的研究资源与研究成果,逐渐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好中国角色,搭建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国际化交流平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等国际大会或者国际组织中提出顺应全球发展形势的新宣言。探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发展的战略基点、政策要点、领域重点,用战略方针构建一套科学、规范和全面的框架与评估标准来规范指导发展中国家执行,促进全球本领域研究水平的长远提升。
数据可用性声明
支撑本研究的科学数据已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 Data Bank)ScienceDB平台公开发布,访问地址为https://www.doi.org/10.57760/sciencedb.07097或https://resolve.pid21.cn/31253.11.sciencedb.07097。
猜你喜欢福祉领域生物生物多样性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生物多样性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上上生物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第12话 完美生物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2020 IT领域大事记计算机世界(2020年50期)2020-01-15领域·对峙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生态就是民生 环境就是福祉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红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4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