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时间:2023-06-17 09: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李军龙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200)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在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对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了重要部署。纵览党的二十大报告,团结一致是贯穿整篇报告的主线。报告中明确指出,要 “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33,更加强调了中华各族同胞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关系,进一步彰显了中华各族同胞是 “四个与共” 的命运共同体。面对纷繁变化、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诸多风险隐患,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并指出,要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2]。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3]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让各族群众 “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部署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坚定 “五个认同”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5]。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和建设路径指明了方向。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来,我国学界围绕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这一主题,从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视角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如学者王延中认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在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之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教育和宣传工作,促进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6]。李大龙认为,通过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进而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7]。周平认为,一是要构建出完整的中华民族理论,二是要大力倡导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三是要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8]。麻国庆认为,只有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推进经济依存、社会互嵌、文化兼容、手足相亲,才能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项基础[9]。郝时远认为,既需要建设各民族共享的物质田园,也需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10]。严庆、王跃认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11]。可见,学者们大多认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需要在各民族共有历史记忆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又需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各民族同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强调要 “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58。立足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学者们的学理探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秉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要求,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面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推进。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取得了诸多如实现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马克思民族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凝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回顾历史,在抗击外敌入侵的过程中,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使得各族同胞之间的凝聚力和对祖国的向心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族同胞高度团结一致,情感上更加亲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知不断得以深化。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加强和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12],到之后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鄂温克族,滇西山区等原来发展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同胞直接跨越几个社会发展阶段,与全国各族同胞共同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3]。再到抗击新冠疫情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展现出来的 “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14]。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力量,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是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民族工作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复杂性,这就必须依靠党以战略站位统筹规划布局、以全局视角协调调动各方,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配合参与的工作布局,优化完善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联系互动,强化工作协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与凝聚力。二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加强党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民族工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需要以德才兼备为原则,以 “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6]为标准,不断增强民族干部队伍的政治定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性意识,重视培养并用好民族干部人才,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在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推动 “中华民族一家亲” 主旋律落地落实的积极作用。三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 “大杂居” “小聚居” 具体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推动了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促进了各民族同胞的团结和谐,又保障了各民族同胞当家作主的权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立足新时代背景,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时代发展接轨,与社会发展契合,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 “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不仅是满足各族同胞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也是增强各族同胞的凝聚力、向心力,增进各族同胞的 “五个认同”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因此,一是需要通过对口支援、政策帮扶等方式实现各民族同胞的共同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帮扶工作,投入了大量的援疆、援藏资金,开展了如科技援疆、水利援藏等重大战略工程。这不仅加快了当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各族同胞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展了就业空间,还推动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各民族地区之间以及各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劳动力的交流互通。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各族同胞之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格局进一步深化,各族同胞之间的感情更加亲近,各族同胞对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切实感知得以强化。近年来党和国家还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扶持力度,建立了新疆南疆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了多个承接产业示范区,发展了民族特色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了不同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契机。二是鼓励支持各民族地区以 “一带一路” 为契机,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利用 “一带一路” ,对外可以实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高层次开放,通过贸易自由区、国际通道以及沿边口岸的建设,民族地区可以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开展更多交流,借此获取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
对内可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实现民族地区与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互补。如云南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绿色产业链,实现了以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云南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8.5%的GDP经济增长,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同时云南不断深入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对象拓展至约200个国家与地区,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高达9.8%[15]。依助特色产业的发展,云南经济的显著增长直接推动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各族同胞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民族团结更加巩固[16]。越来越多的云南人与全国各地的各族同胞交成了知心朋友、做成了和睦邻居、结成了美满姻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依归依托、共同传承发展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和情感观念的总和[17],是各族同胞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这也充分表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路径,这需要从五个方面同时着力。一是要增进各族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让各族同胞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同胞在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丰富并发展的智慧结晶。认识到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 “礼之用,和为贵” 、 “君子和而不同” 等 “和合” 观念,还是藏族同胞《格萨尔王传》中凸显的追求正义、民族团结的精神等等,都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要摒弃将中华文化等同于 “汉族文化” 、 “儒家文化” ,或将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观点。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体现着我国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18]。这意味着,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引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向良性态势发展,进而凝聚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是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同胞增进 “五个认同” 的重要前提。有研究表明,当前在我国西部边远地区,普通话的普及率还不足50%。由于民族地区的各族同胞对国通语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同胞在使用普通话交流沟通时或多或少地存在障碍或沟通不便的现象。对此,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国通语的推广力度,大力扶持国通语的教育教学,通过举办如西藏谢通门县开展的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9],新疆塔木托格拉克乡开设的 “国通语” 培训班[20],在学校、社会等层面营造出爱学、爱用国通语的良好氛围,激发各族同胞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需要着力加强国通语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对目前在各民族地区的国通语教育师资队伍进行教师能力审查和教学质量监测,对于业务水平不高的,应集中加强培训,尽快补齐教学短板。同时又要积极推进民族地区与各地教育教学资源的良性互动,从各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支教、聘请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师风师德优良、民族团结意识突出的国通语教师人才队伍。四是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这需要深度挖掘内含各民族同胞共同历史记忆、共同情感信念,外显时代特点的并由各民族同胞共同创造的节庆节日、文学艺术、人文建筑、历史人物等内容,讲好各族同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抵御外敌、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五是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5]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让各族同胞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中华民族是 “多元一体” 的,是 “四个与共” 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6]。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3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落地落实的重要保障,也是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一起来想、一起来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力量范畴的内容[21],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实体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工作。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风险隐患。当前诸多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中国,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围绕 “人权” 议题[22],设置了一系列议题矩阵,意图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干扰我国各族同胞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等方面的正确认知。对此,亟需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种渠道,建设融媒体网络化传播平台,在社会、学校等多个场域,就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议题进行全覆盖宣传,推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价值内涵、时代意义等入脑入心。二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让各族同胞树立全体中华儿女 “全民一体” 观、 “四个与共” 观、 “五个认同” 观等重要思想观念,清楚明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繁荣的主线和趋势;
就是要让各族同胞了解到各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不同层次的关系,要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三是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一方面通过历史文物立体化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文艺演出以及中华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相关主题课程设置等途径,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 可抓;
另一方面,推动由具有严谨性、学理性、规范化的宣传语言向具有情感共鸣、生活温度、亲切近人的日常叙事话语转变,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感” 可发;
最后,着力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和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推进各民族交往交融,为各族同胞在地理空间、情感心理、生活生产、学习娱乐等多个方面的交流互动创造条件,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效” 推进。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让各族同胞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同胞共同体中华民族《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湘潮(上半月)(2019年2期)2019-05-22

推荐访问:共同体 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