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园主义视域下桂林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与发展策略

时间:2023-06-17 09:3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赵 耀,陈秋华

(1.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自2007年起,中共中央连续15年发出聚焦“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可以看出,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一直是国家所关注的重大课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自此,田园综合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新田园主义的内涵来看,其最早源自西方国家对乡村经济和乡村生活方式的开发,它强调的是一种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受外界干扰的生存发展状态,是一种对诗意栖居地的向往。随着追求新兴、美好乡村生活理念的扩散,新田园主义的思想也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田园”的解释是风光自然的乡村,不同于中国古人所追求的超然出世,具有浪漫主义的田园意境,新田园主义是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综合开发利用乡村资源的一种产业融合实践理念,它遵循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思维,它唤起了现代都市人群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并随着其发展不断深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内容[1]。

随着全国性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当前社会各界对田园综合体的关注与讨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判断,众多学者也逐渐开展了对田园综合体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和建设要求的解读,主要包括对田园综合体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指标进行探讨[2],部分学者认为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应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困境,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1];
(2)规划设计方案与策略,主要涉及田园综合体规划编制的内容、标准和策略等方面[3],同时也包括对田园综合体建设个案的探讨和解读[4-6];
(3)建设标准与评估规范,部分地方不仅出台了有关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评定政策,而且通过发布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活动的开展,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住建部门组织编制并发布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2018)》,同年山东省也陆续发布了《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总则》(DB 37/T31771-2018)、《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规划编制指南》(DB 37/T31772-2018)两个地方标准,江西省也在2019年发布了《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的地方标准,可以看到各地都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视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至于这些投入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还需要假以时日进行验证。总之,“田园综合体”这种新型的土地资源规模化利用的方式对当前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拟以桂林市田园综合体为主要对象,进一步深入总结探讨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为国内不同区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提供案例实践和经验借鉴。

1.1 桂林田园综合体建设现状

桂林市当前正以“1+2”国家战略为依托,持续加快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及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并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建设具有桂林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是对农业产业综合发展的一次大实践,尤其是在当前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整合现代服务业、加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资源,为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有效植入现代农业产业提供路径,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和农业产业链的协调性,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同时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坚实基础。从加快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建设好具有桂林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是对农旅融合发展的进一步促进,可为解决当前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019年4月桂林市人民政府就出台了《桂林市田园综合体创建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了桂林田园综合体建设要构建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体系、绿色生态的生态环保体系、桂北特色的乡村风貌体系、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体系、人文传承的道德价值体系、管理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权责清晰的利益联结体系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体系八大方面的内容。根据安排,桂林市第一批实施的田园综合体共17个,每县(市、区)各创建1个,共覆盖102个行政村500个自然村(屯),规划面积492.93 km2,核心区人口总数20.84万人。通过1年多的建设,目前第一批17个田园综合体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验收。

这些田园综合体(表1)的建设都比较注重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在产业发展上围绕一产、二产、三产进行布局,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将富有主题化特色的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发挥产业融合互动的效用,比如灌阳县利用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发展雪梨、黑李产业,同时利用好红色遗址遗迹资源,将红色文化与特色农产品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市场的需求。在功能布局上,大部分田园综合体通常包括生活居住、农业生产、教育科普、乡村休闲、产业园区和综合配套等功能,实现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和带动效益。在田园综合体创建过程中,桂林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桂林特色,形成了田园综合体建设“八大体系66项指标”的桂林标准,涵盖了特色产业、生态环保、乡村风貌、人居环境、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各个方面。

表1 桂林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

1.2 桂林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主要特点

1.2.1 以农业农村开发建设为根本,打造桂林乡村典范 桂林市田园综合体的创建注重以农业农村开发建设为根本,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方式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础。一方面,立足地理优势,充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依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业生产的效益;
另一方面,对农村环境整治和村落建筑风貌进行提升改造,梳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突出地方文化符号,打造乡愁记忆。如永福县福寿田园综合体在保护利用古民居建筑群的同时,加强对新村民居建筑风貌的设计与改造,形成格调鲜明的桂北民居村落,并通过空间的优化带来产业链条的延伸,使得村庄聚落景观得到了美化,成为乡村旅游市场的主要吸引物,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后劲。

1.2.2 以特色产业优化升级为路径,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在地方特色产业建设过程中,注重推进科技和产业相融合,坚持科技导向、产业支撑,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最终使科技创新的成果落到农业特色产业培养上来。同时引导农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农业相关科研成果开发和转化,如在田园综合体农田种植过程中,多地安装并更新了智慧农业设施,实现了定时施肥、实时监控、物理杀虫等技术,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1.2.3 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功能主导,融入地域民族文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也越发多样化,生态环境良好、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乡村地区逐渐成为人们回归初心、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作为要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桂林市,对农旅融合发展有着更为关切的需求。此外,桂林市所辖各个县域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融入了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如龙胜各族自治县“诗画龙脊”田园综合体,其本身就是依托原有的4A级旅游景区——龙脊梯田景区来进行建设的,以壮瑶民族风情体验和乡村休闲旅游为切入点,重点打造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体验性休闲产品体系,成为桂林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样板。通过将乡村内特色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底蕴的品牌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其原乡梯田农业生产要素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乡村旅游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提升;
通过旅游附加消费来刺激农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实现综合效益[7]。

1.2.4 以项目富民惠民为主要建设目的,探索桂林特色道路 桂林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当地农民合作社发挥富民、惠民的主体作用,突出富民、惠农的发展要求是桂林市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的一大特征。整体来看,桂林市田园综合体要打造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体系、绿色健康的生态环保体系、桂北特色的乡村风貌体系、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体系、人文传承的道德价值体系、管理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责权清晰的利益联结体系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体系八大系列。其建设过程其实也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过程,这当中地方农业合作社组织发挥了主导作用,尤其是由当地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民合作社组织,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保障了当地村民共享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成果。农业合作社组织一方面为当地村民拓展了农产品的市场渠道,另一方面在无形之中也逐步提升了乡村土地价值。

通过对桂林市首批17个县区田园综合体建设特点与构成要素的解构,可以发现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是田园综合体运营必备的要素。综合起来看,根据田园综合体依托资源类型和发展方向,其建设模式可以划分为传统特色农业主题开发模式、创意农业产业园模式、都市近郊现代农业观光园模式、休闲农业与农事体验型模式、农业文化遗产景区模式(表 2)。

表2 桂林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的分类

2.1 传统特色农业主题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以各县域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为主导,形成并延伸农业产业链,从建设地方农产品的研、产、销等方面入手,形成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生产加工型综合体。重点是在田园综合体内部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系统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提升其核心特色农业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如资源县的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以富有历史的红提农业核心示范区为依托,多元化发展猕猴桃、草莓、蜜梨、中华圣果等鲜果产业,形成模块化的产业链,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2 农业文化遗产景区建设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项目建设区域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或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依托,以周边完善的旅游景区或旅游线路来驱动项目的整体开发,并最终打造成为景区系统的一部分。桂林市龙胜县的“诗画龙脊”田园综合体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其所依托的龙脊梯田4A级旅游景区于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在建设模式上不会过于偏重对现代农业工具和规模的要求,而是更加注重对梯田农耕文化、壮瑶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传承,通过其独具特色的世界梯田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并以此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2.3 都市近郊现代农业观光园模式

该模式依托美丽的乡村景色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发挥其靠近城市核心区的区位优势,为城市人群提供周末休闲、食农教育、科普研学等多方面需求的场地,一般会配套较为完善的服务接待设施,具有现代休闲农业的特性。如桂林市叠彩区“缤纷叠彩”田园综合体,其主要打造的是桂北规模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和流通基地,以花卉苗木生产交易、旅游休闲、研学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建成以来吸引了广西各地中小学组织开展植物、花卉户外研学教育活动。

2.4 创意农业产业园模式

该模式以文化创意为主打,要求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并融入艺术气息,主要包括创意产品、创意景观、创意体验等方面。通过对在农业产业园中打造各种具有文创IP特性的农产品、以多主体参与、多功能开发和多价值追求来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活力,以新颖、有趣、个性化的产品设计风格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经过创意包装和设计的农产品、农业设施、农用工具等不仅是一个个实用的物品,更是可以观赏的艺术品[8]。如阳朔县的梦幻遇龙田园综合体,将山水景观与农业艺术田园融合起来,形成百亩荷塘、千亩金稻、万亩油菜花等产业园区,在构造大地艺术景观的同时,形成系列化的文创农产品,有效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2.5 休闲农业与农事体验型

该模式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上,发展特色乡村建设,继承特色民风民俗,形成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新奇加工坊、民宿、艺术展览、手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与学习等项目,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事体验综合体。休闲农业农事体验就是让游客参与农耕、感受农趣,将农事活动、农耕文化与农业知识相结合,让游客体验传统农业劳作的辛苦与精神,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升华。

3.1 政策衔接不够有效

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乃至地级市层面相继出台了针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相关政策促进措施,然而这些政策在衔接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从地方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实际来看,这种异化一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同层面对如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所关注的内容和重点有所差异,比如国家层面更强调政策的保障与制度的创新,并希望能通过各地的建设实践来总结一套成熟的模式进行推广;
而地方层面则对田园综合体主题特色与实际发展效果更为关注,主要表现在产业带动效应与土地价值的综合利用;
另一方面,异化本身让地方在执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存在材料阐释的现象,比如通过制作材料来描述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设想,而不是真正去打造。这些异化必然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3.2 产业融合机制不完善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不完善。田园综合体建设当中,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突出,部分田园综合体因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依然主要靠初级农产品来组织生产经营,尚未建立起来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高,其综合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一些田园综合体缺乏实际农业产业的基础运营,依托桂林旅游客源市场,单纯利用田园生态环境来发展休闲农业或是乡村旅游,弱化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功能和效果。

3.3 地方文化特色不够凸显

农耕文化特色展现不够突出,农业文化景观价值不明显。部分地方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单纯追求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农业景观的营造和休闲农业设施的配套,要么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建设内容,要么没有充分发掘田园综合体内部的特色田园文化内涵,将创意文化项目的理念与本地特色文化割裂开来,无法有效凸显主题形象,也没有真正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9]。因此,这样的建设不利于特色田园文化的展现与开发,同时也影响乡村休闲活动的开展。

3.4 管理运营机制不够灵活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是一次对土地资源的集中化和集约化利用的创新实践。在农村土地确权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好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将大量闲置的农村土地真正利用起来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10]。一部分田园综合体空有名称,错综复杂的土地权属成为制约田园综合体实现预期目标的严重障碍。此外,部分田园综合体的项目定位与规划建设内容不一致,偏离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只关注眼前可以产生短期效益的项目,忽视了村庄发展的内在肌理,村民的实际需求、开发商利益、村集体利益以及政府的努力没有形成合力,最终影响田园综合体综合效益。

4.1 坚持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方面要遵循政府的政策导向,既要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实际,推动农业与科技、农业与加工业、农业与旅游业、农业与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田园生产的综合效益,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保障当地农民切实参与到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来,充分发挥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创造力。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路径

4.2 优化土地政策,不断创新土地利用机制

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应强化规划引导,在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更为灵活的土地政策和措施,以此来保障产业多元协同效果的发挥,尤其是在农旅项目的协同发展上,需要不断增强土地要素保障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能力。2019年,随着自治区政府相关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用地政策的发布,提出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规划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不超过5%),在不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零星分散、单独选址的文化旅游项目用地可申请使用该指标,同时探索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采取灵活的土地供给模式。文旅项目用地在空间利用、用地指标、供地模式、建设强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为田园综合体的运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域旅游的持续推进也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契机。

4.3 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有灵魂的田园综合体品牌

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亟须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文化等资源,重视文化IP资源的打造,将文化的传承与品牌链接,最终转化成为田园综合体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11]。这些与文化资源相融合的品牌可以用于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甚至可以用于田园综合体的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田园综合体全产业链的价值。此外,在地方文化元素融入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内容的建设,避免文化品牌的滥用。

4.4 构建全面高效的管理机制,增强运营管理能力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田园综合体项目本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实施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在用地问题上,可结合广西出台的各项用地政策精神,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以及废弃地、存量建设用地建设田园综合体配套项目。对采用PPP方式建设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要综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优化管理机制,防范可能出现的资金、监管、市场等风险。在实际运营中,科学合理地设计利益连接机制,让当地农民切实参与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4.5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需求体系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需要多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其所涉及的人才类型覆盖面较高,专业性也比较强。因此,从人才需求政策上有所倾斜和重视,尤其是对返乡创业且具有专业素养的高学历人才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扶持[12]。首先,需要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个领域的人才,并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各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工作中加强对新农人的培育,让他们来负责各项产业融合项目,使其享受到各种政策优惠。其次,需要构建起青年创业发展平台,并制定完善的职业认证体系,鼓励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体建设效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培训,进一步转变成新型的有技术农民,并让农民直接参与田园综合体的日常运营。

猜你喜欢综合体田园特色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Megapark商业综合体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B CAMPUS教育综合体现代装饰(2019年11期)2019-12-20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读者·校园版(2016年17期)2016-08-25夏日田园杂兴(其一)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7期)2016-05-14田园美景数学大王·低年级(2016年6期)2016-05-14

推荐访问:田园 视域 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