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威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为例

时间:2023-06-16 18: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姜 霞,董 先

(威海职业学院 经贸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加快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昌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理应承担起国家使命、展现责任担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做出贡献。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高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十分紧迫和必要。

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

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施背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有了一些探索和发展。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师资、教学标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效益等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出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化的状态。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特点、原则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是由我国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创新创业意识主要包括创新的兴趣、情感、动机、品质以及创新的意志力等因素。其中创新的品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使创业者拥有持久性和自觉性,克服困难,坚定目标,取得成功。

二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者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现在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改革创新技术、工艺、材料、管理等,促进企业发展。创新创业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过程,需要创业者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保持创新创业的初心,永远站在创新发展前沿阵地。

三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是一种需要深刻激发、着力培育的意志品质,是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育的最核心品质。创新创业精神是创业的动力源泉,是企业创新的支柱。通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和实践,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

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创新创业思维是一种方法论,主要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劣势、问题、机遇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理性推理过程。通过这种认知和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或降低风险的新方法、新途径。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是最基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

新时代新常态运行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呈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新特征、新特点。

一是强调创新性。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要求,为此,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要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的要求。

二是强调实践性。实践出真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实践,要在创新中学习创新,在创业中学习创业,要做到知行合一。

三是强调开放性。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在开放思维下的实践活动。它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经济创新发展相联系,具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性、开放性特征。

四是强调社会性。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核心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和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争取多方支持,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学校自身创新创业的开展,发挥其在促进就业、技术革新、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现实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本身,应该遵从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其特有规律,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该充分尊重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各行业、各专业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在内容上,要做到基础性与前瞻性相协调;
在形式上,要做到简单与繁杂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重分析学生特点,做到普遍开展,重点培养,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二)学校主导原则

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相关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包括学校),特别是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起到关键的主导作用。聚集社会资源,引进、培养教师和师傅,以及组织、管理、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等教育和实践活动,都应该由学校发起和推进。因此,需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评价以及创新创业改进体系。

(三)企业主体原则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管理理念,技术标准,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和不断壮大的科技研发团队。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设备共用、技术共研、人才共育、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创新发展需要。

(四)创新发展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更高要求,创新是主线、创业是载体,要始终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培养大学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品质。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服务性,在教学手段上要体现融通性,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实用性,在教学成果上要体现实效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部分同学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品质、创新创业能力,收获创新成果,获得创业成功。

(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对职业院校提出了现实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开拓型人才,以适应依靠知识积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机活力和内在动力。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着眼于科技进步、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出的转变,是创新型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现实要求。

(二)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契机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最终落脚点是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站在国家、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前沿,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逻辑、思路理念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实现路径。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职业院校更重视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也很好地契合了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必将对整个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三)创新创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生存发展能力,有着较强的现实性、有效性和实践性。首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还要加强通识课程、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的学习,要求“专业学习要精、基础学习要通”;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涉猎一些必要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系统掌握和熟练应用一些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最后,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最可宝贵的资源,是最强的竞争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素质成为考察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高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对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少,相关政策法律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都比较缺乏。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创业精神缺乏等问题比较严重,反映了威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存在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脱节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开发建立是否完善是反映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调查发现,威海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创新创业教材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所采用的教材缺乏针对性、应用性,不能适应不同专业在相关行业开展创新创业的需要,不能适应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重讲轻做”的问题,虽然开展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但忽视了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进行实际性、针对性指导。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能力和水平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层次和水平。调查发现,威海很多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由其他专业教师、辅导员,甚至是后勤人员担任。这些教师普遍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知识能力储备缺乏、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有的职业院校虽然通过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员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但仍然存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不足等问题,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流于形式

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是大学生养成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调查发现,威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普遍存在“投入大,效果差”的问题。主要因为部分院校过于追求形式,没有依据“教育化、经营化、效益化、标准化”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创立切合实际的创新创业基地。

(五)创新创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影响力亟待加强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高职院校理应进一步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国家新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创新发展。但威海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成效上都跟不上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重理念轻实践”“重教学轻服务”的倾向,在推进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走产学研相结合途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一)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

高职院校应对照国家出台的各专业教学标准,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密切沟通、紧密合作,共同修订教学标准,明确各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目标,提出具体的能力、素质指标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课程比重;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统筹创新创业课程或内容的比例;
在教学项目上,集中提炼一批具有可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创新类、创业类项目,在不断完善创新成果和创业案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批学生可参与、可接受的创新创业项目;
在专业技能认定和毕业生认定环节,把创新创业成绩作为毕业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促进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职业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加强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和资源的发掘工作。在日常专业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不断增加专业中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比重,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各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文素质的提升,加大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创新等公共课的开发力度,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科技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要加大实践课程的开发力度,促进技能训练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高度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努力打造理论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引领、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化、资源化、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优质资源课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一批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先进性、应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建立起具有学生与员工、学业与职业良好互动的人本取向价值结构的课程体系。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创新、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持续调整机制,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方向,在保持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改进专业的价值指向和价值追求,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需求有机衔接。

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等计划,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3]。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专业间合作,以创新创业项目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的技术技能型向综合的创新创业型转变。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

引进国际、国家、省的相关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机制,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竞赛机制。鼓励大学生基于创新思维设计、呈现或升级改造,创造性地设计制造新产品,提出改进实验方案、实验材料、实验流程、改进生产工艺。鼓励大学生自愿组合、自主经营有法律地位的创业公司或小微企业。

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在政府层面的评估督查中,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规模、层次、水平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力、推动力进行客观分析评价,作为政策性奖励和经费支持的依据;
在教育系统的督导、评价中,要加大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的考核和评价力度,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层次、能力水平的要求;
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双师”素质要求中,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提升到“第三学历”“第三技能证书”的高度进行考核。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坚持创新创业引领、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常态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改革与科技进步的结合、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的结合[4]。广大教师要端正学术态度,以提高科研能力、创业能力为目的,逐步提升在参与科技创新和企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一是以提升教师能力为本,加强教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明确教师聘期内的科研目标,把“重论文变成重创新创业成果”;
二是组建科研创新、自主创业教学科研团队,建立科研带头人制度、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制度;
三是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组建创新兴趣小组、创业孵化小微公司等组织,并在其中担任组织、指导、带头等重要角色,在实践项目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5]。

(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在进行科技发展规划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时,要注重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引领和推动,主动吸引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一是在推进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中,明确高职院校的目标责任,强调高职院校的工作任务,打造全市创新发展的龙头平台;
二是在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中,给予高职院校相应的资金支持,实行市场化动作,打造集教学、实习、研发、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是在专业研究所(中心)建设中,应吸收高职院校参与,鼓励高职院校自建或共建一批研发中心,依托我市产业园区、规模企业等资源,对前沿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打造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6];
四是在双创中心建设中,政府加大对已经建设完成的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一定的政策性补贴,为创新创业基地设备与器材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等。

高职院校要立足本校实际,紧跟区域创新发展的需求,主动融入区域科技服务发展体系中[7]。以服务创新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提升高职院校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和完善政策扶持环境,促进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能力向专业化、网络化、产业化发展[8]。一是为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有序放开科技服务市场,构建有利于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准入的、管理规范的准入机制,支持高职院校科技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对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公共技术平台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顺畅的运行机制,不断规范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效能;
三是全面落实好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为高职院校参与科技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四是加大对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培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在实践中提高高职院校参与科技服务的能力。

(六)校企合作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室、科技创新室等实验训练室的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共享。一是加强专业实训室建设,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技术前沿、简单直观、贴近实际、专业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
二是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现代VR技术的优势,建立起各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操作室;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通过成熟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生产的过程,可以让大学生掌握科技创新的思维逻辑基点、行动逻辑基点;
四是加强创业模拟和训练中心建设,通过真实的创业案例,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创新环境中不断拓展创业知识和能力,评价自身业绩,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当地的创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资源,采用“借鸡生蛋”策略,利用好国家政策支持,校地、校企联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全面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服务园、创业孵化园。一是要着力提升创新创业基地的实效性,坚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需求,深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全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建立校地、校企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加强紧密型、融合型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能,激发企业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加大对专家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的支持力度,建立支持鼓励和管理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得到整个教育系统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的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既是对威海区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也是对区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总结。

猜你喜欢院校高职发展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推荐访问:创新 威海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