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探究

时间:2023-06-16 15: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雷小婷 吴宏洛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上,要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广大青年的接续奋斗。青年学生作为青年中的战略群体,重视和关注青年学生成长,关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的顺利实现。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该论述明确提出培育青年学生劳动精神的具体要求,指明了新时代青年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方向。加强青年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2]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焕发劳动热情,建立劳动自觉,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青春力量。本文旨在论述新时代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分析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有困境,并提出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 进路。

(一)培育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回应新时代的物质发展需求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需要以劳动精神赋能物质财富的积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劳动精神。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提及“劳动精神”。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系统诠释了劳动精神内涵并呼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人民群众进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不仅是劳动者的实践指南,也是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劳动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新时代历史伟业的实现需强化劳动精神的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3]培育和践行劳动精神,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辛勤劳动意识,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幸福生活,激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物质生产实践促成青年学生诚实劳动的劳动品质的生成,以诚实劳动反对一切坐吃享福、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劳动精神的培育也能够有效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劳动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劳动效率,为物质财富生产提供强大的生产力。

(二)培育青年学生劳动精神是新时代精神富足应有之义

进入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的需要是中国共产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劳动精神作为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精神支柱。劳动精神的培育和践行,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生活的内生动力,使其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精神生活的富足,从而呈现出幸福、满足的精神状态。当前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于物质财富发展,劳动精神淡漠。群众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认知融入生活实践中,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等劳动价值观,特别是青年学生能够形成劳动的主体自觉,克服精神空虚、萎靡不振等精神状态的腐蚀。劳动精神孕育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提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足的养料。劳动精神是全体人民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重要途径,赋予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的内在生命力。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敢想敢干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由此,培育青年学生劳动精神是新时代精神富足的应有之义。

(三)以劳动精神发挥青年学生的未来劳动生力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4],铸就中国梦离不开广大青年赓续奋斗,特别是作为“预备役”的青年学生。首先,青年学生是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基石的后备军。青年学生是人民群众中最具创造力、最有活力的特殊群体,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中最具有潜力的劳动主体,在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物质财富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重视青年学生,就是重视未来青年群体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走向,也是关注未来科技发展以及逐步完善和更新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进而赋能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青年学生是奠定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富足的未来主力军。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的重要力量。青年学生不仅在精神生产过程以及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且青年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直接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就好比小麦的灌浆期,只有阳光和水分跟上了,才不会耽误整季庄稼。由此,把握青年学生价值取向,也就把控了未来社会价值取向的“长势”。

(一)青年学生劳动意识普遍缺失

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价值认识不清。如简超宗等人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2100名本专科学生进行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仅有16.4%的学生认为劳动的目的与价值是在为他人、社会、国家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5]物质或成为部分青年学生的毕生追求,形成劳动就是为了财富、地位等错误认知。二是劳动观念知行不一。如张拥军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方式对湖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调查显示,56.4%的大学生认为体力劳动和其他形式劳动同等光荣,但在实际中仍不愿意从事此类劳 动,[6]在职业选择上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完全割裂,未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认知,对劳动精神认可也仅停留于口头层面。三是创造性劳动不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呼吁新型劳动者。青年学生虽然是最具潜力的新型劳动者之一,但整体创造能力与创造思维明显不足,无法自发地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劳动创造力;
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

(二)家庭劳动精神培育缺位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劳动教育缺位是造成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困难的重要因素。一是家长“重智轻劳”。家长是青年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若家长本身未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认知,就无法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如王玉香、杨克等人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29229名学生的“大中小青少年劳动状况”展开实证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学生越不愿进行家庭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7]部分家长无法摆脱“万般皆废品,唯有读书高”观念的束缚,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轻视劳动精神的培育,过分关注成绩。二是家长劳动教育方式不当。王玉香等人在调研中发现,仍有22.2%的家长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7]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使青年学生产生不尊重劳动者、逃避劳动、厌恶劳动等问题;
家庭劳动精神培育的缺失,容易使青年学生形成错误的劳动认知。

(三)学校劳动精神教育理念偏误

学校作为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主战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部分学校劳动精神教育理念有失偏颇。一是劳动精神培育重视程度不高。“唯分数论”盛行,部分学校对“智”的过度关注,使“劳”在整体评价体系中占比偏低,降低了青年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二是学校教育流于表面。学校劳动活动单一且形式化,学生仅仅是“看劳动,听劳动”,并未真正参与体验劳动,劳动教育收效甚微,且学校并未未根据学生具体需求进行劳动教育,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劳动热情。三是学校劳动精神培育体系不完善。师资良莠不齐,专业师资缺乏,难以保证学校劳动精神培育的顺利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形式,王玉香、杨克调研团队还发现,仅46.16%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7]劳动课程的缺乏使劳动精神培育在校失声。

(四)劳动精神社会氛围营造不足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为劳动精神的培育提供精神养料。但当前,劳动精神社会文化氛围营造不足。一是劳动精神社会价值观念认同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精神文明未与物质文明并驾齐驱,其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物质文明。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衍生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等消极思想,易腐蚀青年学生价值观根基;
“躺平”“佛系”“摆烂”等新兴表达成为了近年来的社会热点,该热词的使用也间接反映出青年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给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二是受互联网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首先,西方意识形态侵蚀。部分青年学生缺乏辨别是非和甄别良莠的能力,价值观脆弱且易动摇。青年学生是中西方价值舆论博弈的必争之地。西方舆论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以物质为引诱摧毁青年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其次,非主流媒体的错误引导。互联网等新媒体蓬勃发展,媒体行业良莠不齐。部分媒体过度关注财富和资本,大篇幅报道网红和明星绯闻以及哗众取宠无精神价值的东西,忽视劳动人民勤劳致富的平民故事,劳动精神培育因此被忽视,被 淡化。

(一)加强自我教育,强化青年学生培育劳动精神自觉

当前青年学生劳动精神认知观念存在偏差说到底是“学习”不够。因此,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学习。一是学习优秀劳动品德。劳动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认知的典型,青年学生需学习优秀劳动品德,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辛勤劳动、勇于创新,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二是掌握专业技术,掌握科学知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奋斗,更需要“ 守正创新的劳动态度,需要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的新型劳动者,青年学生不仅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更要敢于创新,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起时代重任,强化自我培育劳动精神的自觉,不辜负党和国家赋予的厚望,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加强家风建设,营造劳动精神培育家庭氛围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青年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除了青年学生自身原因还需要解决家庭培育的问题。加强家庭劳动精神培育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形成劳动精神培育的优良家风。家风是家庭的灵魂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克服劳动偏见。同时,优良家风的熏陶,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构建劳动获得报酬的价值认知,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二是灵活运用劳动机会。家长需抓住劳动机会,通过物质激励或精神鼓励等方式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参与家庭劳动,让青年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劳动成果,获得劳动满足感、幸福感。家长还需从“娃娃”抓起,培养青年学生自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保护青年学生的想象力,鼓励青年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三)优化教育方式,完善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培育劳动精神的主战场,学校培养需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崇尚劳动的优良校风。劳动精神培育要融入课程、教学、校风建设等教学系统中,不能局限于劳动教育课堂,要深入挖掘各科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各科的授课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劳动精神。构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校风需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努力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劳动精神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二是优化劳动教育方式。因地制宜地创新劳动教育培育形式,挖掘地区特色或学校特色,开设喜闻乐见的劳动课程。如成都大学开设川菜理论与实践课。其次,挖掘地区先进工作者人物事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三是完善学校劳动精神培育实施条件。建立劳动精神培育的专业师资队伍,有良好的专业的团队,学校劳动精神培育才能事半功倍。完善创新性劳动、公益活动实践平台的设施设备。鼓励青年学生创造性劳动,培育有技术、有创造力的新型劳动者。根据苏映宇等人对福建各高校联合开展的大学生公益参与和志愿服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公益感知较强,公益参与的认知度较好”。[11]学校需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对公益的价值认知,扩展青年学生校内校外的公益平台,如图书馆服务、支教、养老院等,促进青年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四)多元主体合力,形成劳动精神培育社会风尚

良好的社会风尚是青年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沃土,而劳动精神培育社会风尚的营造需多元主体合力。一是发挥共青团的引导作用。共青团紧扣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在培养青年学生劳动精神上具有突出作用。共青团组织可以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等纪念庆祝活动作为弘扬劳动精神的契机,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丰富劳动精神的活动载体,开展主题鲜明教育鲜明、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共青团活动,唤起青年学生群体情感共鸣和集体记忆或聚焦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等项目,培养青年学生甘于奉献、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等劳动品质。二是规范媒体行为,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以央视、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宣传主阵地,是劳动精神培育的传声筒。

猜你喜欢培育劳动精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

推荐访问:新时代 探究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