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艳,陈 琛
(浙江财经大学,杭州 310018)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是指研究生在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拥有健康的体魄基础上,同时拥有良好的个性、人格、处事能力和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意志坚定,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1]。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作为应对世界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之一,研究生教育也成为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仅次于博士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专业化、个人经历的差异化,再加上年龄跨度、生活环境、个人成长动机等叠加而成的多重压力源,使得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点并日益受到关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社会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研究生这一群体的全面发展,甚至事关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各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本研究组在中国知网搜索(时间跨度为1987 年4 月至2022 年7 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三组关键词,三者搜索结果分别为3 570条、543条、20条,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是本科生群体,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探讨远不如本科生,而对硕士研究生新生群体关注更少。这一群体经过升学竞争进入硕士阶段,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理应受到高度关注。因此,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并开展必要的心理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研究对象
选取杭州下沙某省属高校980名硕士研究生新生为受测对象,采用机试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980份。其中,20~24岁883人,25~29岁90人,30~32岁7人;
平均年龄22.9岁。
2.研究工具
(1)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德若伽提斯(Dengaffs,L.R.)编制、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对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SCL-90 是当前各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各大医院心理门诊广泛应用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自评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包含10个测试因子(具体见表1),得分越低说明受试的症状越轻,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则越重、越低。
(2)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该量表是日本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专家为了在早期筛查和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简易调查问卷。经修订后,我国许多高校采用此量表了解大学新生入学时的精神卫生状况,以此调查大学新生的躯体症状、神经症状、精神分裂症及苦恼、抑郁、焦虑、矛盾等心理症状。该问卷共有64个自评项目,其中测伪题、附加题各4个(不计入总分),问卷计分方法为其余56个项目的得分加总,总分在0~56分。本研究I类筛选标准为:总分≥25分;
第25题做肯定选择;
第61、62、63题(附加题)中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这类学生需要进行详细筛查。II类筛选标准为:20 分≤总分<25 分;
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
第61、62、63、64题(附加题)中只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这类学生可作为今后关注的对象。III类为不符合上述I、II类,显示暂无心理问题,可开展活动进行预防。
3.统计分析
将980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导入,运用SPSS20.0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分析。
1.SCL-90问卷分析
(1)SCL-90 指标筛查结果。此次测试筛查标准为单项因子分≥2 分,分为“2 分<单项因子分≤3分”“3分≤单项因子分≤4分”“>4分以上”三个等级标准,各项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标准。经筛选统计,各项指标人数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从单项因子测试结果来看,强迫症状检出率最高,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三项因子及其他检出率相对较高。从整体上来看,980名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2.76%,其中,阳性项目均分≥2.5 以上的为50 人,占总人数的5.07%;
轻度心理问题者为208人,占总人数21.06%;
中度心理问题者为13人,占总人数的1.33%;
重度心理问题者为2人,占总人数的0.2%。
表1 硕士研究生新生SCL-90各项指标筛查结果
(2)硕士研究生新生SCL-90 各因子分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将硕士研究生新生SCL-90 各因子得分与全国成人常模[3]进行对比分析(表2),发现强迫症状、抑郁、焦虑三项因子(与压力密切相关的症状表现)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其他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明显差异。
表2 硕士研究生新生SCL-90得分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2.UPI测试结果分析
(1)筛选率分类情况。结果表明(表3),I类被测者占比2.55%,可能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II类被测者占比3.98%,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障碍,受某些特定情境的刺激,很有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甚至出现比较强烈的反应;
III类被测者占比92.34%,目前没有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由此可知,大约有6.5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表3 硕士研究生UPI筛选率一览表
(2)总分梯度情况。测试结果表明(表4),硕士研究生新生群体中检测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是很显著,20~56 分的人数分布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若能及时在新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研究生应用心理学相关方法技巧缓解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化解研究生心理危机。
表4 硕士研究生新生UPI问卷测试总分人数分布表
(3)主要心理症状选择情况。由表5 可见,共有15个项目的选择率超过5%,其中,“父母期望过高”选择率最高,为15.41%;
其次,“缺乏自信心”的选择率也高达13.67%;
此外,“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 “爱操心”“牢骚和不满多”“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等四项的选择率也较高,分别为8.27%、8.27%、7.86%、7.24%。
表5 硕士研究生新生UPI主要心理症状选择率比较
3.结合SCL-90和UPI测试结果邀约访谈
SCL-90 和UPI两个量表异常人数共81 人(阳性项目均分≥2.5 和I、II类人群),占总人数的8.26%,经专业人员访谈,最终评估结果为正常的54 人。一般心理问题24人,占总人数的2.45%;
严重问题3人,占总人数的0.31%。新生心理普测情况较往年有所好转,2020级异常人数占比为12.08%。
通过访谈对硕士研究生新生进校后对研究生生活的适应情况、填写量表的认真程度、近期饮食和睡眠情况、情绪状态、是否有过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以及学生的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了解,并判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进行心理评估。将评估结果按照性质划分为五种类型:一般心理问题、自我相关问题、健康行为问题、心理危机、精神障碍。此外,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需要评估其自杀危险性。
访谈结果显示(表6),问题程度为一般和严重的共有27人,存在的问题类型主要集中在学业问题、家庭问题、新生适应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这四类问题占比57.14%;
疑似精神障碍1人,且曾实施过自杀行为。
表6 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访谈结果各类问题分布情况
1.研究结论
(1)SCL-90与UPI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两者结合使用能够提高心理健康筛查的可靠性。SCL-90 与UPI是我国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测试工具,不同研究者给出关于两者结合使用的不同结论。有研究认为SCL-90 不适合作为大学生心理普测的测量工具[4];
有研究认为两份量表检测的内容、角度不同,可相互补充[5-6];
有研究则认为两份量表在实际应用时应互补使用,综合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7]。本研究发现SCL-90与UPI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阳性均分≥2.5与II类以上研究对象高度重合,显示两量表可结合使用。依据SCL-90 与UPI测试结果,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深入筛查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建立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及跟踪监控体系动态,及时干预、化解危机,设置相应等级响应机制和预警机制,有效控制硕士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危机问题。
(2)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SCL-90量表测量结果表明,有22.62%的硕士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高知群体的硕士研究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三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个体认为内外环境的刺激超过自身的应对能力及应对资源,就会产生压力,人在压力事件后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的反应[8]。
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生个体的应对能力和支持资源较为缺乏,当其遇到叠加性压力(生活、学业、职业发展、环境适应等)时,往往容易引发心身失衡,产生一系列情绪、行为、认知、生理等方面的表现。长期以来,作为高知群体的硕士研究生,其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管理上,更多侧重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2.干预措施
(1)构建硕士研究生新生“硬核圈”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应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支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整合社会支持资源,为硕士研究生织牢多层次、高密度的社会支持网络。高校需要着力提升硕士研究生导师、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社会支持“硬核圈”的功能。研究生导师、政治辅导员是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群体,而心理咨询师可以直接为研究生心理问题提供专业帮助,三者理应成为硕士研究生获得社会支持“硬核圈”的主导力量。硕士生导师是研究生最大压力源即学业压力最直接的指导者,他们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政治辅导员是研究生平时接触相对最多的人,其岗位职责需显著区别于本科生辅导员,应以学业支持、心理帮扶为主。学校需不断增强政治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帮助其掌握基本的危机干预技术,成为研究生愿意对其吐露心声的人生导师。高校应足额配齐心理咨询师,并在学生生活园区委派常驻心理咨询师,设立心理咨询室,作为主校区心理咨询室的延伸力量,适时给予学生心理帮助,帮助他们及时化解心理危机。
(2)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硬件设施上,加大体育锻炼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当人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内会产生一种叫“腓肽”的“快乐因子”,“腓肽效应”能让人感觉到满足、高兴,达到一定量时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良情绪都带走。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体育锻炼频次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影响,培养单位应当着力引导硕士研究生新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软件设施上,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真正实现“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好普及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项工作,学校教务、后勤、保卫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行政人员在服务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对其进行积极、正向的心理教育与引导,及时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异常情况,并建立顺畅的联系通道及时进行帮扶,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3)着力提升硕士研究生新生对心理危机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应对能力。当个体处于心理困境时,及时感知自我心理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和实现个人自助,也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路径。第一,高校应在研究生新生群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新生始业教育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开设心理选修课,组织主题心理沙龙活动,大力提升研究生新生心理危机的自我感知和应对能力。在认识自我、压力应对、情绪调节等方面,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会感知外部世界,学会与自我和解。第二,要引导硕士研究生新生充分利用家人、朋友、同学、老师对个体的支持作用。在校园中营造自助和他助的氛围,引导研究生善于借助外力作用,帮助自我尽快摆脱心理困境。第三,要引导硕士研究生新生提升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要善于通过问题解决策略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帮助硕士研究生新生解决个人发展面临的问题,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降低研究生的情绪紧张程度或压力。高校要将学业指导、职业指导、综合素养提升三者相结合,在培育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职场核心竞争力、反哺社会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不能一味地让研究生作为被帮扶的对象,而应帮助研究生在获得个人价值感的同时,体会反哺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快乐,与社会支持系统形成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硕士新生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2年4期)2022-09-06重获新生 庇佑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新生娃萌萌哒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2期)2014-10-19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新生改版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中国火炬(2009年8期)2009-07-24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