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少年发展需求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时间:2023-06-16 14:3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陈晓虹,吕长征

(1.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2;
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校园公共空间作为青少年学生课内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具有一定社会性意义的场所,它不仅要为校园建筑本身服务,发挥美化环境的功能,还要服务于青少年,为他们提供特定的学习、交流和发展空间,发挥空间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暗示及激励塑造作用。所以,关注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是符合社会对教育及教育环境建设的需求[1]。

社会上的公共空间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医院、商场、车站、公园、游乐园、动植物园、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大剧院等室内外公共生活空间。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发布《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显示,环境责任、经济实力、社会公平、校园区域安全等发展指标作为衡量国际和地区儿童发展标准,见表1。各类学校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公共空间,如教室、实验室、多功能活动室、礼堂、图书阅览室、餐厅、庭院、草坪、连廊通道、雕塑景观等。学生有组织性或自发性地交流、互动、集会的空间都可算作公共活动空间[2]。所以本文认为校园公共空间主要是指除一个班级固定使用空间以外的活动区间,比如操场、走廊、图书馆、礼堂等,我们称为校园公共空间。

表1 城市规划与城市方案的关联性

随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校园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一种建筑类型,而应是教育的一种构建形式,它建造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引领、成长等功能的质量。它是将各种设施作为学习来源的综合性学习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与学习经验紧密联系的一体化学习空间。一体化的空间会让学习场景不断拓宽,吸引学生进行探索,从中产生好奇心,逐渐消解传统刻板学习方式的局限性。非正式学习环境和正式学习环境要相辅相成,一个设计良好的空间环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和创造力,使师生及身在其中的公众与环境存在一种和谐、亲近、互动的关系。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目前0~14 岁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17%,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人口结构面临不平衡发展趋势。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以培育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对公共空间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青少年和成人一样拥有独立性,对所处的环境具备不同程度的观察力与学习力。青少年在心智不断成熟发展中,逐步体察自身的个性和能力,在对事物的尝试体验中,塑造对周围环境及边界的认知[3]。由此可见,一个可以感受美、发掘美、创造美的环境将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起到无法估量的效果。

学校既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场所,又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地方。公共空间是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休息、学习、活动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以往校园设计与建设中,传统的教学空间被给予高度的关注和不断优化,而公共空间通常被理解为课余游戏活动的场所,居于附属和边缘地位,使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良好的公共空间建设要均衡兼顾传统教学和公共活动所需。公共环境中不同功能的空间具有独特性,体现在青少年身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合理规划内容丰富、功效多样、便捷适用的公共空间环境是对公共活动空间重要性认同的前提。

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创造一个既满足教育功能、符合认知需求、能交流互动、又安全环保、便捷舒适的空间环境[4]。形态固定的教室是稳定统一的教育场所,而公共空间则是具有弹性的开放式空间。在此空间中,学习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探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安全性

安全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参与一切教育学习活动的最基本保障。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结合使用者的年龄和身心特性,以及国家建造标准来规划空间功能设置、空间尺度、材质性能、低碳环保、人流密度、照明亮度、电源布置、桌椅选用、山体水系等,其中栏杆的高度、台阶的宽度、廊道的形状、插座的高度、地面防滑性、结合面圆弧处理等细节都要面面俱到,最大限度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公共空间。

(二)人性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来进行。学生是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将学生作为主要构成要素融入环境设计中,以人、物和空间三者不同元素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为目的,满足空间环境使用者在安全、心理、交流、学习、审美、舒适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关注人性化因素的体现,摒弃距离感和生疏感,从而形成人与环境空间的良性互动。

(三)自然性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和学业压力会不自觉地传递到青少年身上,容易引起他们焦虑紧张的情绪。因此,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要重视自然性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尽可能地增加绿元素和水元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接触自然。满目绿色和潺潺流水能使人放松心情,缓解紧张,观赏绿植活水,使人和环境产生紧密的怡然的融合。但是对于水池等水系建设要有足够的安全性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享受自然的需求。

(四)活动性

交流活动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习得的途径之一,譬如,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交流活动,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交、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重视活动与物质空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提供各种各样的场地空间和硬件设施,使学生们大多数的活动都能够得到支持和实现。在课余他们能与同学一起散步闲聊、阅读交流、兴趣展示、文体活动、种植体验乃至享受食物,为交往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更大平台,见图1。

图1 具有文体活动交流的校园空间

(五)科技性

现代科技作为一种沟通手段为环境设计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采用数字科技与数字媒介内容辅助环境设计,实现公共空间的科技感和未来感。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得环境设计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设计思维、空间、材料、技术的局限性,节约了时间成本,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科技感的环境设计可提升公共空间的创意性和趣味性,创造出一个互动的环境空间,使学生在人、机、空间交互中真切地感受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奥妙,激发创造性和探究欲,体验共享、智慧、多元的生活环境。

(六)文化性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青少年的责任,需要从小渗透累积。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思想融入图腾纹样、装饰造型、工艺技术、园林造景的意境布局上,体现独特的文化艺术性,让学生时时浸润在鲜明的东方文化元素中,逐步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同时,要将本地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历史名人名家和学校文化等一起融入环境设计,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显示出学校独特的吸引力和辨识度。

(七)经济性

除了新建的学校外,其他学校每年在场所改建提升方面的经费预算非常有限。首先,在有限的成本下设计师要采用因地制宜的策略,在空间设计中将原有建筑设计与新设计融合,科学合理的保留利用现有设施设备,降低资源损耗,给场所环境带来性价比最优的改进。其次,要关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注重建设的必要性,分清主次,通过局部的调整和修缮来完善功能,提升整体环境。再次,要善于运用材料,在安全性、使用功能、美观度及耐用性保证的情况下,充分了解能实现同一设计意图的不同种材料,挑选使用性价比高的材料。

(一)场所分类及空间扩展

按照目前新建或具备一定规模的各类学校功能设置,普遍可划分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公共区和隐性场所等区域。教学区即开展日常教学所用的室内标准化专用教室,如文化课教室、音舞专用教室、实验教室、技能实操训练场和专项运动场地等;
活动区即用于常态化游乐健身活动和学习交流活动的区域,如植物园、童玩空间、游乐园、阅览室、健身房、多功能厅、室内外体育场等;
生活区即与师生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空间,如餐厅、宿舍、午休室、洗手间等场所;
公共区包含广场、通道、连廊、绿地、休息等候区、花园等,形式和用地大小根据学校规划各不同[5]。隐性场所即利用率不高或未被发掘其具体使用功能,通常被忽略的场所,如室内外连廊、楼梯下方或柱廊间隙等位置。

一般而言,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因功能设定使得空间的灵活性相对降低。而公共区,特别是隐性区域有待设计开发的余地较大。公共区是较为自由且人流交合聚集的重要区域,在空间设计时可关注和扩大此区域。如通过将廊道整体加宽设计,将廊道空间向外拓展和延续,见如图2。同时楼梯下、拐角处等边边角角的地方都可改造成拥有独立隐蔽的功能性设施,依托墙面增加高灵活性的辅助设施,可立柱增加围椅或可伸缩的活动座椅等,提高隐性场所空间使用率。在廊道添加圆形围栏增加人群的停留欲望,能创造更多思想交流和群体活动的机会。

图2 廊道改造前后对比图

(二)空间布局满足多样化需求

空间布局是指空间的形状、状态。校园公共空间所承载的功能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要对学习、活动和生活等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在秩序的编排中,遵循差异感和层次感双线并行原则。差异感可以通过界面围合、限定及造型来重塑空间形态,利用扩大门洞、局部地面抬高、设置凹入空间等手段,增加空间的流动感和利用率。此外丰富的层次感让空间具有广度和深度,在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完善空间的尺度和比例,打破原有呆板的空间格局,使建筑造型更具个性和活力。

对于教学活动空间有限的学校可以考虑增加可变空间的比例,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多样的调整与改变,正式学习和活动空间可以互换与融合,使空间形式满足学生更多地需要。如将教室与走廊之间采用隔音良好的移门隔断或使用折叠门,一旦将这些门打开的话,教室与走廊便连通起来。可升降舞台、活动天棚等这些灵活的非固定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空间布局方式来适应不同的人数规模和学习活动模式。同时公共空间要充分考虑人群聚集的需求,对广场、绿地、花坛和走道等进行边缘处理,形成点、线、面一系列立体化的滞留空间。除了一般的座椅外,花坛的边缘、树木的围堰、草皮上的石块乃至有意加宽的台阶,都是休憩、交往的场所,见图3。

图3 围堰改造前后对比图

(三)树立标准化设计理念和以人为本的视角

设计中要贯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涉及青少年使用的公共设施建设指引和强制性标准。在服务设施和标识标牌设置、厕位和洗手盆、桌椅高度、扶手栏杆等方面实行优先,符合青少年人体工学要求。公共空间设计要秉持以青少年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到青少年发展的同异点和成长中真实的需要。通过小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实际使用情况的调研,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见图4。

图4 小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实际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表

各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低龄学生倾向于熟悉的事物,方向感较弱,偏好色彩明艳的空间和细腻温暖的材质。而青少年的空间感、距离感提升,自我意识也有所增强,环境知觉更敏感,能接纳更丰富的色彩和自然科技性强的材料,因此要兼顾各年龄层青少年,设置搭配不同形状和高宽比的空间形态、多元的材质、家具陈设、绿植装饰和色温亮度变化的照明环境等来满足不同需求。

(四)开放性与私密性的有效配置

非正式学习作为正式学习的有益补充,是青少年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非正式学习的时间、地点更自由灵活,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具自主性,共同学习的人数也相对随意。因此将走廊、中庭、楼梯拐角等公共空间塑造成生活实践中的学习场景,也是校园公共空间不断发展改善的目的所在,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多样化学习的需求[6]。非正式学习的空间要兼具开放性和私密性,在公共空间学习的学生们通常既希望自己的活动不被外界注意到,又希望可以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大空间周围设置一系列连贯的小空间,能够创造出相对独立的区块,这样既有大空间的自由感,又有小空间的安定感。

(五)保持空间环境各类要素和谐统一

空间设计中,对不同要素(颜色、建材、形状图案等)进行选取时,需要充分考虑场景的连贯性、主体性、协调性。连贯性体现在细节与整体的呼应中,使空间成为一个整体,给人无法割裂的感觉。主体性需要在设计布置合理、美观的情况下,保持部分的个性但却设计主体感明确。协调性来自本体和周边的整体空间环境氛围的共生关系,既区别又和谐。合理编排周围设施的形色光质和层次关系有助于形成协调美,达到景观效果的和谐稳定。

综上,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被广泛接受,校园公共活动空间是青少年主要的学习环境之一,对其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教育理念已经不再拘泥于刻板的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需要“有意、有趣”的设计,以情感、服务、合理、人性等方面为牵引[7],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充满社交机遇和个人能力锻炼机会的公共活动空间中,鼓励青少年积极开朗地融入群体,并尊重和接纳群体多样性。在培养公共空间意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对不同社交、学习环境的感知,形成个人边界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青少年校园空间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校园的早晨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春满校园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QQ空间那点事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空间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

推荐访问:青少年 空间设计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