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静 雷建明
(1.宁都县人民医院,江西 宁都 342800;
2 赣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是头面部常见肿瘤类型,发病有良恶性之分,临床以良性最为多见,以腺瘤及腺淋巴瘤最为常见。临床统计显示,腮腺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比高达81%~85%,虽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压迫周围神经,引发一系列症状及体征[1]。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传统手术方法通过腮腺浅叶全切术,将肿瘤连同所有腮腺浅叶组织一并切除,虽达到了根治效果,但需要结扎腮腺导管,容易损伤面神经和腺体,术后并发症多,甚至影响远期面部外观及功能[2]。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次全切术在传统方法上加以改良,仅切除肿瘤及周围少量浅叶组织,保留腮腺导管和腺体,减少了对面神经的损伤,在确保疗效的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保持面部功能和外观的完整[3]。实践证实,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次全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次全切术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均经CT 检查确诊,位于腮腺浅叶,边界清晰,直径>0.5cm;
②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肿瘤;
③行择期手术治疗,无手术禁忌;
④充分知悉本研究,加入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深叶肿瘤及恶性肿瘤;
②直径≤0.5cm;
③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障碍;
④临床资料不完整;
⑤精神、意识异常。
1.2 方法:对照组使用腮腺浅叶全切除术,术前CT扫描腮腺区,确定肿瘤信息;
全身麻醉,患者头偏向健侧,于腮腺区耳屏前行S 形切开,向下颌角至舌骨大角,寻找颈阔肌,翻瓣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并解剖分离,再翻起腮腺浅叶后切断结扎,解剖面神经总干及分支,结扎腮腺导管,将腮腺浅叶完整切除;
创面止血,留置负压引流管,缝合创面,结束手术[5]。观察组使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次全切术,体位、麻醉、翻瓣方法同对照组;
根据病灶部位选择不同切口,耳前区肿瘤,取下方切口,腮腺后下极肿瘤,取上方切口,缩小翻瓣范围,以显露腮腺下部或耳前区腺体为宜,腮腺后下极肿瘤,分离面神经下颌缘支至颈面干,切除肿瘤及后下部腮腺组织,保留上部腺体及腮腺导管;
耳前区肿瘤,直接切除肿瘤和周围0.5~1.0cm 范围的正常腺体,无需解剖面神经;
缝合腺体断面,止血并冲洗,留置引流管,结束手术[6]。两组术后处理方式一致。
1.3 面神经损伤标准 共分5 度。1 度:外观静态正常,运动时可有轻度异常,属于轻度面神经功能障碍;
2 度:外观静态无异常,眼睑、嘴部、眉毛活动时伴随轻微痉挛或不对称,属于中度面神经功能障碍;
3 度:静态外观轻度畸形,患侧肌张力下降,用力可闭合眼睑,无法抬眉,嘴角不对称,属中重度面神经功能障碍;
4 度:静态时外观不对称,患侧肌肉部分挛缩,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属重度面神经功能障碍;
5 度:静态外观明显不对称,患侧肌肉挛缩、无明显肌张力,眼睛无法闭合,面神经完全麻痹[7]。
1.4 观察指标:①记录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
②统计皮下积液或涎瘘、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耳颞神经综合征、耳垂麻木等并发症情况;
③评估术后3 个月SF-36 评分,包含8 个维度,各最高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用SPSS21.0 软件版本,均数±标准差(±s)、率(%)代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t、χ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s)
组别 n 男/女年龄(岁)肿瘤直径(cm)病程(月)病理类型多形性腺瘤 腺淋巴瘤 乳头状囊腺瘤 单形性腺瘤 肌上皮瘤 神经鞘膜瘤观察组 26 14/12 45.78±8.03 1.79±0.54 6.75±2.23 9 6 4 4 2 1对照组 26 15/11 45.43±7.86 1.83±0.57 7.14±2.62 χ2/t/Z 0.775 0.359 0.224 0.391 P>0.05 >0.05 >0.05 >0.05 11 6 4 3 2 0 0.834>0.05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n=26) 79.84±11.26 6.23±1.62 45.75±12.28住院时间(d)7.18±2.11对照组(n=26) 127.45±16.57 14.79±2.90 70.34±13.65 3.86±0.58 11.02±2.59 t 47.612 8.563 24.592 4.218 4.384 P<0.05 <0.05 <0.05 <0.05 <0.05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支)1.68±0.37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皮下积液或涎瘘、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耳颞神经综合征、耳垂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 [n(%)]
2.3 两组面神经损伤情况比较:观察组面神经1度、2 度、3 度、4 度以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面神经损伤情况比较 [n(%)]
2.4 两组术后SF-36 评分比较:相比较而言,观察组术后各维度SF-36 评分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SF-36 评分比较 (分,±s)
表5 两组术后SF-36 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观察组(n=26) 87.63±5.68 86.54±4.72 87.95±5.80精神健康89.47±6.02对照组(n=26) 78.73±5.04 78.13±3.98 79.94±4.57 80.78±5.35 t 8.902 8.414 8.011 8.695 P<0.05 <0.05 <0.05 <0.05活力88.93±5.48 80.04±4.79 8.891<0.05一般健康状况 躯体疼痛 情感职能87.56±5.15 88.75±5.42 89.69±5.73 78.67±5.28 79.98±4.97 81.19±5.16 8.894 8.875 8.506<0.05 <0.05 <0.05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较为常见,早期无明显症状,外观也无明显改变,较难诊治,且良性肿瘤生长速度较慢,待增大后可触及无痛性肿块,一般活动性好,表面光滑,部分合并粘连。若无明显症状表现可临床随诊,无需特殊处理,若肿瘤增大、引发相关症状,则需要手术切除[8]。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保障疗效及安全性的关键。传统方法通过切除肿瘤及全部腮腺浅叶组织,虽能达到根治效果,但腮腺结构复杂,其内包含的神经分支较多,术中容易损伤面神经,还可因切除范围较大导致腮腺萎缩,引发腺体功能障碍,致使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引发面部凹陷畸形,整体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临床开展明显受限[9-10]。
近年来,临床不断改进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方法,腮腺浅叶次全切除术的应用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一术式切除的范围明显缩小,能够在较小的切口下进行操作,需要分离的面神经分支减少,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腺体、主导管及其分支,减少对腮腺正常功能的影响,并大大降低了对面神经的损伤风险,减少对血管的离断,术后并发症几率低,恢复效果更好[11-12]。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次全切术不仅能完整切除肿瘤,而且切除范围小,仅需切除部分浅叶腺体,有效保留了腮腺结构和功能的完整,降低神经损伤、感染、面部凹陷畸形等并发症风险,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及安全性[13-14]。因此,这一术式更为严谨、高效,有显著优势。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手术指标、并发症、面神经损伤、生活质量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证实了次全切术的优越性,术中暴露及牵拉的组织减少,降低面神经损伤几率,且切除的范围缩小,使得术后不易面部凹陷,还保留了腮腺分泌功能及导管的完整性,利于涎液经导管排泄,从而维护了腮腺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15]。
综上所述,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次全切术的临床疗效确切,手术更为微创、高效,大大减少了创伤范围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适合优先使用。
猜你喜欢浅叶腮腺腺体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波谱学杂志(2021年3期)2021-09-07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年92期)2021-01-22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治疗少腺体型乳腺癌的效果观察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20年6期)2020-02-06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0年4期)2020-01-08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年4期)2019-06-18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观察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年16期)2018-06-09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3期)2017-11-13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作物研究(2017年2期)2017-06-01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3期)2017-01-15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1期)201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