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和悲伤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时间:2023-06-16 10: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柯增金

(1.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恩格斯认为,道德是人们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自身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同时,道德也是一种实践精神,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2]。

近年来,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现象屡见不鲜;
有关大学生道德问题的报道也层出不穷。如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弑母案、男大学生偷拍裙底等,因此,研究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对于规范和引导大学生个人道德行为有着重要意义。个体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不仅仅反映了个人品德修养,也映射出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角色,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决定了未来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水平,因而,本研究选择大学生为主体研究道德问题,对社会道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以往研究表明,在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众多因素中[3],情绪作为主体因素占据重要地位,情绪是非理性的、易改变的、最常见的心理活动,研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将有助于个体了解觉察自身情绪,进一步作出更加客观理性的道德判断,从而提升道德行为。情绪也将从多个方面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首先,情绪影响个体对道德情境的理解。如莱斯特等人认为,个体面对道德情境时所产生的情绪,将影响其对道德情境的理解,从而影响道德判断。当处于悲伤等消极情绪状态时,个体会做出更严厉的道德惩罚,但当产生同情时,又会做出宽松判断[4]。且快乐情绪下,被试的道德判断标准显著低于中性和负性情绪[5]。其次,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结果。海德认为,在道德判断过程中,非理性过程先于理性过程而发生,非理性中的情绪因素会比理性推理产生更重要的作用,情绪会使道德判断的结果走向两个极端,即“好人更好、坏人更坏”[6]。赵东伟研究发现,愤怒与厌恶情绪显著影响被试的道德判断[7]。赵超和罗乐研究发现,悲伤比中性和快乐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更大[8][9]。最后,情绪影响道德判断力。黄秋珊研究发现,情绪类别显著影响个体道德判断能力,快乐情绪下被试道德判断能力显著高于悲伤情绪;
中度情绪下,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显著高于低度和高度情绪状态,高度情绪下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最低[10]。刘晨怡研究也发现,情绪状态和情绪强度对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有显著影响,快乐情绪下,个体的道德判断得分显著高于悲伤情绪[11]。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普遍认为,情绪会影响道德判断,但是将情绪与其他变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关于情绪诱发的有效性也存在较大争议。在考虑不同事件主体因素时,以往研究仅仅考虑到了自我主体,未能将非自我主体因素考虑在内,且较少将道德事件进行细化研究。基于此,本文以快乐、悲伤情绪为切入点,引入事件主体性及道德事件类型两个变量,用实验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快乐和悲伤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一)研究一:不同视频诱发情绪的有效性验证

1.被试

抽取广西大学公共理论课的6个班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共分为6组,每个班级一个1组,每组大约60~70人,被试年龄范围在20±2岁,没有参加过此类心理学实验。

2.材料

情绪诱发视频片段主要选自以往研究使用过的、经有效验证的电影片段,并用格式工厂对视频片段进行剪辑拼接[12]。用《新闻失误集锦》第二季和《三毛从军记》片段诱发快乐情绪;
使用《唐山大地震》和《世界末日》片段诱发悲伤情绪;
使用《风景片段1》和《风景片段2》诱发中性情绪[13][14],所有视频材料时长均在4分钟,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完成测验。

3.评估工具

根据以往研究,采用主观报告的形容词检核表对情绪效果进行检验[15]。让被试对各段视频诱发情绪的效果进行评估,在相应词汇上选择与此刻情绪相符合的词汇,该量表一共包含16个情绪词汇,选择其中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7个词汇,分别是快乐、平静、恐惧、悲伤、厌恶、愤怒、惊讶作为选择项,量表采取9点计分,被试在各情绪条目上,从“0(一点也没有)”到“8(非常强烈)”中选择最符合自己当前情绪水平的数字。

4.程序

首先,向被试说明本次实验的目的及保密原则,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
其次,完成情绪主观报告量表的前测并观看情绪诱发视频;
最后,完成情绪主观报告量表的后测,并将数据录入SPSS22.0进行分析,以强度和区分度作为测量标准,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样本t检验等分析方法检验视频诱发效果,筛选出能够有效诱发快乐、悲伤与中性情绪视频各一段,作为正式实验的情绪诱发材料。

5.分析结果

情绪诱发强度和纯度检验。由表1可知,悲伤、快乐和中性6段视频材料的主效应均显著。为进一步检验目标情绪的强度,对视频诱发情绪后测均值大于4分的情绪种类进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如表2)。结果显示,在悲伤情绪诱发视频中,《唐山大地震》和《世界末日》均显著诱发了悲伤情绪,但《世界末日》诱发情绪均值大于4的除了悲伤情绪外,还有恐惧、厌恶、平静、惊讶,而《唐山大地震》诱发情绪值大于4的除了目标情绪外,只有恐惧和惊讶,且所诱发的恐惧情绪与《世界末日》所诱发的水平相似,而所诱发的惊讶情绪小于《世界末日》的诱发水平,因此《唐山大地震》所诱发的悲伤情绪纯度更高,强度更大。在快乐情绪诱发视频中,两组视频所诱发的均值大于4分的情绪都是快乐和平静,且《新闻失误集锦》所诱发的目标情绪明显高于《三毛从军记》,所以选择《新闻失误集锦》作为诱发快乐情绪视频。在中性诱发视频中,两组视频所诱发的情绪均值大于4分的都是快乐和平静情绪,目标情绪强度相似,但是《风景片段2》诱发的快乐情绪水平明显低于《风景片段1》,故选择《风景片段2》作为平静情绪诱发视频。

表1 视频材料诱发的靶情绪前后测差异

表2 视频材料诱发情绪前后测的差异检验

综上,选择《唐山大地震》作为正式实验中悲伤情绪的诱发材料,《新闻直播失误集锦》作为快乐情绪诱发材料,《风景片段2》作为中性情绪诱发材料。

(二)研究二:快乐和悲伤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1.被试

简单抽取广西大学本科生共240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人。剔除无效数据45份,最终快乐情绪组有效数据66份,悲伤情绪组有效数据58份,中性情绪有效数据71份。

2.实验材料

快乐情绪诱发视频为《新闻直播失误集锦》片段;
悲伤情绪诱发视频为《唐山大地震》片段;
中性情绪诱发视频为《风景片段2》片段,所有视频材料时长均为4分钟。道德判断事件材料采用前人研究过的典型材料改编而来,改编的主要目的是使得事件材料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其中两难事件材料140±3个字,不道德事件材料为76±2个字,道德事件为35±1个字。

自我主体的道德两难材料示例:你是学校赛车协会的副会长,你们协会在全校举办自行车大赛。比赛中你作为选手跑在第一梯队时,发现前面的同学失去对车的控制,可能造成连环相撞事件。尽管你能够及时避开,但后面的选手绝对没有充足的时间避让。你选择加速撞上该骑手使其脱离原始轨道,避免连环事故危及其他。

自我主体的道德事件材料示例:一天你正准备去饭堂吃饭,在学校食堂捡到一张饭卡,你交给了食堂卡管中心。

朋友主体的不道德事件材料示例:你的好友刘锦从图书馆借了一些关于旅游的书,她非常喜欢其中的一张插图,但为了一张插图去买一本书又觉得不值当,于是她在还书前用剪刀把那张自己喜欢的插图剪下了来。

3.实验设计

采用3(快乐/悲伤/中性)×3(自我/同学/好朋友)×3(道德两难事件/道德事件/不道德事件)的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情绪为组间变量,不同主体性和事件类型为组内变量,自变量分别为情绪状态、事件主体性及事件类型,因变量为道德判断分数。

4.实验程序

被试来到行为实验室后,首先说明本次实验的保密原则,指导其认真规范完成实验,确保全部理解实验流程之后打开实验程序,佩戴隔音耳机,确保整个过程独立进行相互无任何干扰。实验内容为被试完成情绪主观报告量表的前测,播放情绪诱发视频,完成道德判断测验题目,情绪评定量表的后测。完成实验后向每位被试表示感谢,整个实验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

(一)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对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性别在道德判断倾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道德判断分数(M=14.15,SD=18.47)显著低于女生(M=19.25,SD=13.14),t(193)=4.49,p〈0.05,d=0.67,道德判断得分在年级和学科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对情绪类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绪状态显著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得分,F(2,192)=6.53,P〈0.01,η2=0.37,LSD事后检验表明,快乐(M=22.74,SD=13.55)状态下个体的道德判断上分数显著高于悲伤(M=13.88,SD=17.25)和中性情绪(M=15.08,SD=17.27)状态,悲伤和中性情绪下个体的道德判断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情绪状态和事件类型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将情绪类别(3)×事件类型(3)进行两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情绪和事件类型的主效应均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4,186)=181.05,p〈0.001,偏η2=0.56。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悲伤情绪在两难事件类型和道德事件类型、不道德事件类型的道德判断差异均显著,且在道德和不道德事件上的影响会比道德与两难事件类型的影响更加显著,F(2,186)=580.89,p〈0.001,偏η2=0.67。中性情绪在道德事件类型和不道德事件类型上的道德判断影响显著,在两难事件与道德事件、不道德事件道德判断的影响不显著,F(2,186)=3.31,p〉0.05,偏η2=0.12。快乐情绪在两难事件和不道德事件、道德事件的道德判断均显著,且在道德和不道德事件上的影响会比道德与两难事件类型的影响更加显著F(2,186)=579.02,p〈0.001,偏η2=0.67(见表3)。

表3 情绪对道德事件类型道德判断的事后比较

(四)情绪种类和事件主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对道德判断分数进行情绪(3)×事件主体(3)的两因素混合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情绪和事件主体主效应均显著,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4,186)=2.83,p〈0.05,偏η2=0.17。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悲伤情绪在自我与同学、自我与朋友、同学与朋友上主体类型的道德判断得分影响均不显著,F(2,186)=2.07,p〉0.05,偏η2=0.007。中性情绪在自我主体和同学主体的道德判断影响显著,自我主体和好朋友主体的道德判断得分差异显著,同学主体和好朋友主体的道德判断得分差异不显著;
F(2,186)=5.31,p〈0.01,偏η2=0.21。快乐情绪在同学主体和好朋友主体的道德判断得分差异显著,在自我主体和好朋友主体道德判断得分差异显著,在自我主体和同学主体的道德判断得分差异不显著;
F(2,186)=9.30,p〈0.001,偏η2=0.31(见表4)。

表4 情绪对道德事件类型道德判断的事后比较

(五)情绪种类、事件主体和事件类型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情绪类别、事件主体和事件类型的主效应均显著,情绪和事件主体、情绪和事件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事件主体和事件类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4,186)=0.41,p〉0.05,偏η2=0.001;
情绪类别、主体事件、事件类型三者的交互作用也不 显 著,F(8,186)=0.50,p〉0.05,偏η2=0.002。

(一)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性别在道德判断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道德判断分数显著低于女生,说明男生的道德判断标准相较于女生更加严格,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通常男生习惯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相对女生而言,男生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更加理智、客观,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而女生则习惯用感性思维思考问题,她们较多依赖于直观感觉进行推理判断,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情绪类型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情绪状态会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得分差异,情绪能够影响被试的道德判断标准,快乐情绪能够使得被试做出更加宽松的道德判断。根据海德提出的社会直觉模型,道德判断过程是一个快速的直觉反应过程,而理性的推理过程则是在道德判断后为维护自我决策的合理性才产生的,直觉反应先于理性推理发生,而在非理性因素中,情绪占据重要地位[16]。

也有研究表明,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思考更加完整,会整合更多的信息,尽管事件中出现一些不道德的因素,也会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这与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样,当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会更多地表现出接受,表现出宽容;
而当处于消极情绪时,会使人们更加悲观,从消极的角度看到问题,更多地出现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人等现象[17]。

(三)事件类型和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较于中性情绪,快乐和悲伤情绪对道德和不道德事件的道德判断影响更加明显,即两种情绪均使得不道德事件得分更低,道德事件得分更高,且悲伤情绪对不道德事件的道德判断影响更大,而快乐情绪对道德事件的影响更大,出现“好事更好,坏事更坏”现象。上述研究结果与已有多数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情绪会使道德判断的结果更为走向两个极端,即好人更好、坏人更坏[18],悲伤情绪比平静和快乐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更大[19]。根据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积极情绪高的人认知边界更宽阔、更容易地调动各种心理资源、他们的心理灵活性更好、更容易正向思考、共情能力更高、更容易接纳别人,而消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认知边界变窄,认知资源受限,不容易调动更多资源,容易从悲观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进而做出“好事更好,坏事更坏”的判断。

(四)情绪和事件主体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个体的道德判断严格程度从严格到宽松分别是自我、同学到朋友,即出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象,同时,研究发现,在正性情绪状态下时,这种差别最明显,即在正性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倾向于做出“包庇熟人”的现象。上述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不符[20][21]。结论相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以往研究大多来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西方文化重视个体权利和自由,而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国情怀,较少地关注自身感受,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在非个人卷入情境中,被试倾向于对和自己社会关系较为亲近的人以更加宽松的标准,而对于不熟悉或者关系较疏远的陌生人以更加严格的道德标准,这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义、忠诚、“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等思想有很大关系。第二,社会赞许效应。由于涉及道德判断这样的敏感话题,被试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外部的赞许和认可而故意表现得对自己更加严苛。第三,以往研究较多采用“电车困境”和“天桥困境”为实验材料,本硏究用贴近生活的事件为实验材料,而这两者的最大差异在于事件结果的严重性,前者是关于性命的重大决策,而后者主要是平时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小事,不涉及重大个人利益,被试可能更愿意做出利益让步。

本研究采用的道德判断事件材料新颖,生态效度高,但也存在以下四个不足:(1)样本量较小且覆盖面不广;
(2)视频材料的哲理性方面不够,没能充分引发被试的深度思考;
(3)道德两难事件的编制具有一定难度;
(4)道德判断是一个涉及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复杂的社会认知和决策的过程。

(一)尊重性别差异,因材施教

研究结果表明,女生的道德判断更加宽松,男生的道德判断标准则更加严格。为此,在道德教育中,要尊重男女性别差异,针对不同性别群体的特点区别教学,如对于女生,应当更加注重道德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男生,应当注重道德情感等思维的培养。

(二)培养积极道德情绪,以情促行

研究发现,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效果显著,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往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忽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情感具有自发自觉性,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所以今后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道德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如人际感恩、钦佩感、责任感等,从而有效推进大学生道德提升感的发展。

(三)避免“好事更好,坏事更坏”的道德陷阱

情绪会让个体的道德判断走向两个极端,即“好事更好,坏事更坏”,这可能也是“坏事传千里”“道德绑架”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既要看到积极情感的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到情感给道德判断带来的弊端,对于“好事”,要防止过分夸大、无限度拔高,同时要防止对“坏事”的无限制贬低和打压现象。

(四)弘扬“严于律己”,也要防止“包庇熟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道德教育中,应当提倡弘扬这种精神,也要把握好限度,警惕“包庇熟人”现象的发生,提倡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猜你喜欢道德主体情绪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2期)2018-02-26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6期)2018-02-14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5期)2018-02-14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推荐访问:悲伤 情绪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