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丽
摘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容易唤醒人们乡土意识、家国情怀。其和群众文化相比,具有的艺术观赏性更为浓烈。群众文化则是目前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方式。站在文化发展高度来看,群众文化必然成为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的途径。这其中需要群众文化意识、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更需要文化管理部门能够“以人为本”合理引导。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群众文化;发展分析
前言:群众文化内容广泛,说、拉、弹、唱无所不包,只要具有集体性、娱乐性、传承性、地域性便是群众文化。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实际上也是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只是三者历经成百上千年的发展,具有的文化号召力、情感链接力是普通群众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发展,群众素养不断提升,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将逐渐成为群众文化主体,会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特点及功能分析
在我国各地区都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存在,三者有着紧密关联同时又有一定区别。三者区别在于概念大小区别,一般而言,民族文化包含了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又包含了民俗文化。狭隘的民族文化指的是某一民族文化,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拥有56个民族,从宏观上民族文化被称之为炎黄文化、中华文化。三者相同之处便是都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即以某一块地域为界线,在其中广泛流传深得人们喜爱,甚至于已经融入到了当地人们生活、生产当中,成为了人们文化DNA的重要构成物。淳朴、自然、大方是三者的主要的艺术特点[1]。在文化功能上主要有:第一,培养人的良好民族情感;第二,建立人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第三,实现地域内价值观的统一性。以端午节赛龙舟为例,其对于全国群众而言都耳熟能详,对其中蕴含的祈福含义有着深刻理解。故而端午节又成为人们祈福安康的重要节日,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类似的还有清明、中秋、九九重阳、元旦、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无一例外,这些节日的存在都会让国人对先祖、对同胞、对祖国拥有感恩之心,故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是普通群众文化所不具备的。
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会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现阶段的群众文化是以小集体形式存在的,广场舞团体、地书团体、票友团体等,这些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故而比较松散,缺乏一定的规制。所以这样的小集体容易形成,也容易解散。群众文化又是以自娱自乐、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为主,很多时候都是以“下里巴人”的文化为主,缺乏“阳春白雪”。当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传统活动)、民间文化(传统木刻、根雕)、民俗文化(各地流传较广的传统习惯)融入到群众文化之内,就会改变目前群众文化的质量,会使其拥有更高质量的内涵、形式。丰富了群众文化也就意味着受众会增多,民族文化等也有了更多传承主体[2]。
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有赖于群众文化健康发展
从目前来看,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作用上尚显不足,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较深,甚至可以说这里的群众文化就是狭隘意义上的民族文化。這些地区群众文化包含了对自然的崇拜、对信仰的坚守、对人类发展的自我反思。除此之外大部分地区群众文化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凝聚力不足。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来看,它们又需要大量群众参与其中,能够以规模化发展来提升其影响力。所以三者有赖于群众文化成为载体。但群众文化到底能否承载民族文化,主要在于群众的文化素养高低。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群众文化想要成为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就必须要打破目前发展瓶颈,能够在群众文化素养上下足功夫,要让越来越多群众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加入进来成为传播者、传承者。换言之,只有建立群众文化自信,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利益,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亲近传统文化。
四、提高群众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能力的策略
让群众文化成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载体,需要我国在文化方面形成多主体治理机制,要有政府层面的文化部门,也要有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大众参与其中。其中文化部门是主体,需要在社会群众文化培训上发挥作用,能够不断地让民族文化逐渐地渗透到群众文化当中。
1.提高文化单位的参与水平
提升群众文化质量有赖于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协同努力,这是源于三者在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上具有资料整理功能,三者协同努力会让濒临消失的文化形式得以重现风采。尤其是文化馆在这一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应该着手下沉到基层去积极整理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包括这些文化的形式、内涵、表现等。像那些非遗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就非常值得去挖掘、保护和开发。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文化单位可以动态跟踪民族文化,彼此互通有无,有条不紊开展收集工作,力争还原出民族文化的最初形态。文化馆来负责创新,来负责培训基层群众,引领群众文化创新,将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融入进来,要逐渐地改善群众文化品质。
2.积极培养高素养文化群众
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大众,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如此。高质量的文化群众具有很好的优良文化传承及传播意识,善于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去助推民族文化发展,不断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在培养高素养文化群众方面,主要是要抓好校园教育,要及早地让优良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进入小学,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在目前国人对洋节趋之若鹜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进入小学显得尤为急迫。文化馆、小学教育负责人需要积极对接,要建立良好合作,将小学生培养成为民族文化的爱好者、拥护者。需要文化馆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地建立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培训项目[3]。为了让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深入人心,还可以创新方式利用微视频技术录制具有内涵的精致短片,向外界传播这些文化,要唤醒人们乡土意识、家国情怀。
3.要积极地汲取民族文化精髓
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封建迷信以及落后于时代的道德规范。在传承民族文化之时,有必要抱着审慎态度去认真分析和提取,要弃之糟粕取之精华,要让民族文化当中对当今民族发展、国之强盛、民之和乐有益的元素得到高效利用。这也代表着文化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要发挥出文化馆具有的引导、培训、管理作用,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工作中,利用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来让主流意识扎根于基层。只有群众拥有了主流意识,才能具有进一步的文化甄别能力。
总结: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二者间有着紧密关联,前者依赖后者来达成艺术传承,后者依赖前者注入更好的文化养料。为了让二者协同发展,需要我国文化单位积极发挥文化挖掘、文化培养、文化管理作用,通过不断输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群众文化素养,进而保证群众积极参与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当中。
参考文献:
[1]王萍.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研究[J]. 戏剧之家, 2021(28):2.
[2]侯丽娜. 关于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考[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 004(014):78-79.
[3]张坤. 浅谈如何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 新丝路:上旬, 2021(6):1.
猜你喜欢发展分析民间文化民族文化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文史杂志(2021年4期)2021-08-10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源流(2021年12期)2021-03-23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分析大经贸(2016年11期)2017-01-06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分析及发展探究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7期)2016-12-06常德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