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视阈下赣南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时间:2023-06-15 15: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朱满满

摘要: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一份子,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与此同时,赣南客家文化在近年来广泛受到各大学科的关注与研究,本课题便是在传媒学的视阈下对赣南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探讨与研究。本文分别从客家文化的传播现状、保护方式、传播对策以及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价值意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客家文化;
新媒体;
传播;
发展;
保护

新媒体传播视阈下赣南客家文化传播现状

赣南客家文化发展现状

赣南作为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在中国优秀传统的孕育下,赣南客家文化被誉为“古代文化活化石”。赣南客家文化在现代传播途径和发展中,不仅要迎合传统方式进行线性传播,而且需要接受新时代媒介的傳播方式不断发扬、壮大。只有不断接受时代的打量与考验,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走的更远更好。在当今的文化传播道路上,赣南客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还是以传统媒介为主,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四类传统媒体的相对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来说,缺乏一定信息资源交互性、开放性与共享性。从当前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情况来看,传播范围也相对受限,仅仅在是赣南及周边地域进行一定程度的传播。同时,作为赣南地区的独特文化之一,赣南客家文化不仅需要更多的空间进行推广与输送,而且在当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更应该重视客家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客家文化新媒体传播现状

在数字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互联网成为交流的有效途径。庄子《齐物论》云:“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娱乐和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利用新媒体对客家文化进行传播与发展,甚至是进行传承与发扬是新时代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了解时事与热点的渠道基本是通过网络。而绝大多数的新媒体需要基于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在通过新媒体保护与弘扬客家文化的道路上,必定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在媒介的数字资源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电子信息中的传播趋势。在百度网引擎中搜索“客家”关键词从中可以查到多个词条;
搜索“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传播”等关键词,亦可以查到多个词条。在知乎社交网中搜索“客家文化”,可以看到其关键词条分别有“客家文化到底是什么”“客家风俗你了解多少”“什么叫客家人”等近三百条问答。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客家文化”可以查到近千个话题讨论。在微信中搜索“客家文化”可以查询到诸多公众号发布过相关话题与文章。

新媒体传播必然是一种文化传播趋势。在传播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使得发扬与传承客家文化的机遇更加充分与充足。同时,在大数据新媒体充分的时代,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进行信息处理。通过新媒体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播时,在改变传统媒介一贯单调与晦涩的表达方式之外,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更加具有深入性与吸引力。在传播过程中,客家文化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将其文化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碎片化生活中,使得人们对于新媒体传播的客家文化产生了吸引力,由此产生了深层次的文化交互性,同时由于网络的推动和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客家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

新媒体背景下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播

顺应时代的发展,客家文化的传统传播模式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在注重客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对传播也会起到推动作用。利用新媒体这一传播方式对客家文化进行传播既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文化传播形式。

在推崇保护举措中,应该紧紧贴合客家文化的特质和属性,将其置于传统文化复兴、文化产业发展等时代大背景下,借助于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注重保护与开发同步、传承与创新并重。

保护举措的第一步是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打造客家文化产业。在保护问题上,客家文化形成客家产业的前提是通过新媒体提高民众对客家文化的认识程度与保护责任。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客家文化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在保证客家文化不在网络传播中被曲解的同时,应该通过网络展现客家文化的民俗性与完整性。二是对于客家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在重视传统客家文化保护的道路上,对于传承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文化本身的发散性的传播,但是文化高效率性保护与发展的基点还是应该落在专职专人之上。

总体来说,目前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较低,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发展速度较慢,文化业态单一,主要集中在对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科技化、互动化、创意化不足,现代化和时尚感不强。加强媒体融合、创新客家文化传播途径是重要举措也是关键要点。在传播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已有的新媒体中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媒介进行扩充与充盈。然后是重点关注发掘客家文化的特色传播,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最大吸引力要素之一就是具有独特性,因此打造特色客家文化是开发客家文化产业的前提。其三需要将客家文化的传播进一步落实,目前在几个主流的新媒体平台中可以看到关于客家文化的传播内容,但播效益都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此加强内容效益是目前客家文化新媒体传播的重点,不仅是要使客家文化的传统意义与价值内涵达到最大程度传播与发扬,更需要在内容输出方面进行有效传播,而非架着“客家”的旗子,而传播与客家文化不相关的文化观与价值观。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发展赣南客家文化的举措

赣南客家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多视角呈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也随着更加深入与丰富。传统媒体再是唯一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新媒体在传播途径中相比传统方式来说更加多样化,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加具有时效性与交互性。就以报纸与微博进行对比,报纸的信息传达性相对微博较弱,在信息传达方面,报纸的内容都是前一天或者前一段时间发生的,而微博的消息是在进行实时更新,每一分钟看到的内容都会不一样,发生在前几分钟的事情能够立马知晓。同时,对于读者来说,进行意见与建议的交流在微博上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实现,传统的报纸则需要通过写信或者写邮件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新浪微博账号可以进行视频或者图片模式发布客家文化的活动纪实及发展状况,也可以发布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章;
通过各大互动交流视频软件发布与客家文化相关活动的短视频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并且可以实时掌握不同软件使用者对于客家文化的印象与看法;
以新媒体为媒介,比如在博物馆用VR或AR技术进行客家文化相关视频的展现。

多重网络平台的内容推送与展示便于大众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以及平台偏向性调整,更好地了解大众对客家文化的关注情况。

赣南客家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多维度呈现

如何借助新媒体形成多维度客家文化展现,不仅需要从单向线性发展进行,还需要着眼于更多层面的保护与发展。

从客家文化的发展维度来看,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不仅需要在传统方式的弘扬与传承,同时进行新媒体渠道的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客家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在通过多重平台与网页展现的同时,不能局限于第三方渠道扁平式的推广与呈现。客家传统文化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下,多方面、多视角、多维度进行传承与保护既是国家之策,也是千万客家子民的共同心愿。客家传统文化在社交平台以及交流软件中的传播方式已经开始涉猎与推广,但是真正地做到渗透与深入还需要时间与实践。

从静态保护的客家文化到动态发展的文化产业,这是实现客家文化资源传承的创新之路。客家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客家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客家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多维度表现具体应体现为客家文化的类概念专业性转化与发展。作为千万客家子民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的新时代发展不仅要迎合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化资源,更应该形成优秀的文化产业,进而达到系统化、具体化、程序化的文化发展模式。进行网络平台的展现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需要运用网络平台搭建系统的客家文化资源库,比如建立电子客家文化博物馆,让全国各地的人民通过互联网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再比如发展电子客家文化名片,一方面能够通过电子名片的形式使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民众开始关注客家文化,另一方面也为客家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宣传。

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发展赣南客家文化的意義与价值

当今时代不仅是工农业进入科技化的新时代,也是影像技术迈进数字化的新时代。新型信息传播、存储设备不断涌现,小到数码相机、数字硬盘,大到数字电视、数字影院,再到高精度影像、云端数据传输,都在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根据自身发展的特性,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数字产品智能化,让数字影像技术广泛使用,手机的功能也在逐渐增强,数字影像技术不断提高。新媒体设备让我们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录制出来的东西越来越清晰,制作软件也越来越强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虚拟媒体等新鲜词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与竞争中,新型数字化媒体也独占鳌头。毕竟在这样的信息时代,新媒体往往能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影像技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互联网媒介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媒体的崛起为客家非物质文化的传播给予了不一样的受众体验与感受,在带来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理念。给大众展示了与众不同的创新传播方式。与此同时,在不同的传播模式中也有不同的内容展现方式和传播机制。在当代新媒体大热的环境下,对于非物质文化来说是考验也是进行广泛传播的大好时机。手机、电脑和各种移动端设备逐渐普及,几乎人均一台智能设备,智能设备的使用率也非常之高。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展而来的新媒体也成为了各种文化传播的首选途径。无论基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任何需要进行传播的文化都在进行创新,也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弘扬。因此,将赣南客家文化走进新媒体传播平台是必然趋势,也是大局之策。通过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不仅是让更多人了解到赣南客家文化的优秀内涵与精神,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保护、传承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通常以口头传播、文字传播为主。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能流传至今少不了传统媒介不同形式的传播与推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客家文化能源远流长更是与当今新媒体传播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赣南客家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不仅助推了当地文化对外发展,并且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传播方式能够使赣南客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长廊中走得更好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周高琴.新媒体时代客家文化的数字传播研究——基于广东省梅州市客家文化的考察[J].新闻潮,2021(08):19-22.

[2]周建新,王学义.从遗产到产业:客家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路径与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20,37(03):54-59.

[3]黄伟.新媒体视域下宁都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路分析[J].记者观察,2020(35):159-160.

[4]谢明香.新媒体视阈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建构[J].四川戏剧,2019(11):163-166.

[5]杨雪敏,陈婉仪,卢瑞珍,张媛媛.新媒体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席狮舞”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9(12):276-277.

[6]周建新.人类学视阈中客家文化的传播[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5):5.

[7]周建新,王有.新媒体语境中的客家文化传播[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5):6-10.

[8]伊建春.创新客家文化产业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2(08):23-24.

[9]罗迎新.梅州传统客家民居村落剖析与鉴赏[M].暨南大学出版社:客家学研究丛书,201807.238.

[10]杨海中,杨曦.新时期客家文化的转型构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05):117-123.

[11]周高琴.新媒体时代客家文化的数字传播研究——基于广东省梅州市客家文化的考察[J].新闻潮,2021(08):19-22.

[12]谢重光.客家源流研究述评[J].地方文化研究,2021,9(03):1-9.

[13]蔡哲.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数字影像表现的传播影响[J].中国文艺家,2018(06):266-267.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客家文化传播保护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鄱阳湖学刊(2016年6期)2017-01-16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人民论坛(2016年26期)2016-10-12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5期)2016-06-30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27期)2016-05-26

推荐访问:客家 赣南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