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儿童厌学问题已被普遍关注,主要表现在认知错误、缺乏学习动机和存在消极的情绪态度,被动,失去兴趣,抵触学习,上课不专心,严重的情况会逃课,甚至辍学。如何有效控制儿童厌学的情绪和行为,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家长和学校非常关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如何在实际条件下,有效帮助孩子解决厌学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检索到的有关儿童厌学问题的文献为基础,从研究儿童厌学行为表现及状况、问题原因、消极影响、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对策和内容上分析了国内儿童厌学问题的现状、困境及建议。
关键词:儿童厌学;厌学问题;国内研究
1 国内儿童厌学问题研究的现状
1.1 关于儿童厌学行为表现及状况的研究
巴奕茗(2021)通过对厌学行为现状调查发现儿童厌学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差,学习压力大这两个方面。刘本仁(2020)通过统计分析农村单亲留守儿童学习行为现状,在问卷中发现上课不认真听,注意力不能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迟到甚至旷课、课余时间学习时间少、家长不能辅导作业等没有良好学习行为的单亲留守儿童占比達89%。邓沙沙(2019)对厌学问题表现出的学习动机弱、学习习惯不端正、学习成绩不佳等问题予以归纳总结。何笑一(2018)指出流动儿童厌学的表现是对学习没有明确目标,迟到、早退、旷课等厌学行为频繁出现。综上所述,以上研究者们的观点涉及的厌学问题表现在认知、心理、情绪、不良行为等方面,大体上呈点状存在。本文所研究的厌学主要是指对待学习具有消极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的行为方式,将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
1.2 关于儿童厌学问题的研究
1.2.1 关于儿童产生厌学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
学者们对儿童厌学原因的研究是从多角度进行的,大致包括: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研究发现,影响儿童厌学的因素有很多。张笑妮(2021)指出厌学问题的产生是自身的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呈现出了失衡与失调的状态所导致的。王小娇(2020)认为儿童厌学的成因在个人方面,有长期习得性无助、认知偏差;在家庭方面,主要父母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在学校方面,主要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赵雨青(2021)运用整合性的方法,推动微观到宏观层面系统的连接,促进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解决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厌学问题,可以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内部关系更加和谐,充分发挥支持功能,提高各方面抗风险的能力。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在学校探究学生产生厌学问题的根源,徐天元(2018)作为学校工作者的身份,从而能够使儿童放下对老师产生的戒备心理,与之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获得更真实的资料。从而提出有效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方法,促进学业建设,让儿童获得更多的支持,为未来做好准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自身的智力、自我认知和情绪被有效激活,人际间互动对儿童成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其充分发展,逐渐社会化。研究者们普遍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角度全面系统地归纳分析了,角度趋于一致。在家庭中有家庭结构、学习氛围、家长教育等原因,本文将延续研究者们的研究思路,但会在具体的分析中更加细化、系统化。
1.2.2 厌学对儿童的消极影响研究
杨利沙(2019)认为厌学将成为儿童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如果不及时缓解厌学问题,将导致自信心越来越不足,甚至还会自卑到想要放弃自己,给儿童今后的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张榆(2020)也认为儿童厌学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且很多辍学儿童早早地开始“混社会”,极易沾染各种恶习,同时,给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方煜(2020)指出厌学问题不仅影响隔代教养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由此可见,首先厌学问题对于儿童而言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和获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其次对家庭而言,儿童厌学问题影响家庭的稳定和谐;再对学校教育来说,厌学问题的出现影响升学率,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可能导致厌学儿童中途辍学,甚至放弃读书,不利于社会发展。
2 国内儿童厌学问题研究中的困境
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总结,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在儿童厌学问题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在研究对象方面,目前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大学生、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在理论视角和工作方法方面,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视角出发,运用相关工作方法与技巧,对儿童的厌学问题进行干预和介入。然而,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整理,儿童厌学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厌学概念仅仅来源于学者的片面想法,并没有专业的讨论、分析验证。各个研究者的观点都不一致,概念界定不清晰就会导致后续研究的结果,例如:厌学量表的编制、界定厌学的标准,从而影响改善厌学问题的方法。其次,大多数学者没有统一的厌学量表和标准化的问卷,进行收集数据和资料整理。由于所以,研究对象的抽样具有差异性,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适性。问卷的编制过程及信度效度检验没有专门的报告结果,也很难得到认可,也难以在实际中应用。再次,厌学问题形成原因的机制分析不足。在分析中,研究人员讨论了导致儿童厌学的各种因素,但很少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厌学问题。目前尚不清楚诸多因素的主次。最后,对厌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理论深度不够,实际应用效果也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学者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工作方法与理论进行介入,这样的服务方式割裂了“人在情境中”的服务理念,同时也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在对策研究方面,很少有学者从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与视角提出对儿童的厌学问题进行直接干预的方法,这主要是缘于我国当前现阶段资源不足、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识和认可度不高。此外,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的接触较少,尤其是中小学教师。
3 对未来儿童厌学问题研究的建议
厌学是影响儿童学习效果的一种消极现象,亟待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通过理论和实证的专题研究,可以准确界定厌学的概念,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其本质。其次,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测试或问卷的准备步骤和要求,从确定目的和制定计划到选题、测试和修订,再到信度和效度测试,过程科学严谨,并准备了合适的研究工具。只有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被后来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所信服,提高其在研究和实践中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再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儿童厌学的作用机制。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找到解决儿童学习倦怠的关键因素,这有助于了解厌学问题的形成机制。然后,在明确厌学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厌学问题的可操作性,找到易于被儿童、教师和家长掌握的方法或技术,研究结果不应仅仅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或干预层面。儿童厌学需要随时预防和治疗。最后,加强对儿童厌学问题的系统、持续研究。研究人员应研究和设计厌学问题,使研究工具的编制与形成机制的分析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研究人员还应持续关注厌学研究,积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情况,将研究与儿童学习、家庭生活和教师教学的实际相结合,推动厌学研究,真正解决儿童厌学问题,再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中,从而达成研究的最终目标。在操作性较强的层面上对儿童的厌学行为表现进行直接介入,从而改善儿童的厌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巴奕茗.儿童厌学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2]刘本仁.个案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学习行为养成研究[D].井冈山大学,2020.
[3]邓沙沙.个案工作介入农村离异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9.
[4]何笑一.流动儿童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张笑妮.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厌学问题的个案研究[D].甘肃政法大学,2021.
[6]王小娇.双职工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20.
[7]杨利沙.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8]张榆.农村离异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9]方煜.小组社会工作在改善隔代教养儿童厌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10]赵雨青.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11]徐天元.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作者简介:郑玉莹(1997.8-),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