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众化和商品化进程中的艺术独立

时间:2023-06-15 08: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当今的美学艺术活动己经远远超出了单一艺术品的范围,开始逐渐渗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过去仅少部分人才真正能够接触到包括小说、戏曲、诗歌艺术门类,这些慢慢地被人们大众喜闻乐见的时尚、电视剧、广告、流行歌曲甚至于室内设计的装潢等取代。后者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更加注重对艺术的认同与欣赏,艺术的向往与大众性也自然而生地成为了一种必然。独立的品格本身就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其人格的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其所谓艺术创作只能成为殷勤献媚的方式与附庸风雅的手段。

关键词:艺术受体,大众化界限,独立品格,人格独立

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而创造的、有审美意义的语言方式。艺术包含的领域十分的广阔,有时,艺术产品往往又难以与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明确区分,这也说明各个艺术领域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可能也难以区别,而不存在一个非常明确的边界。

艺术家们所创造表现出的各种美学艺术作品,它们所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节往往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图片或者视频,是我们人生阅读经历的一种载体和其他复制模型。这些作品把其人生更加深沉的寓意都通过艺术直观地向受众们展示了出来,激发了大家对其产生相类似的心理体验以及很强烈的共鸣。这种促使受众在认真地品味到自己的艺术作品时,就像在回想自己当时所经历的一个人生故事。

艺术的核心在于信息的传递,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也已经开始以极快的方式挺进艺术媒体传播领域,成为当今艺术媒体传播日益趋于广泛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艺术的大众化从而简便可行了。美国当代艺术无论是从创作题材的角度来选择或者从艺术方式上,他们都正在努力地进行着革命性的改变和探索性的尝试,将过去只能对"小圈子"的一些日常状态和其艺术理念的表达与描绘,转换成一种用来描述平凡老百姓的一些日常生活。艺术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通俗易懂"的同时也拉近了一般民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艺术家也实现了其本身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走向大众化,一方面是为了要彻底打破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艺术界限,消解人的创造力以及以创作者在艺术领域的话语权;另外在也从某种程度上要求艺术听众积极参与到并投身于传统艺术的文化生产中,而不是做个艺术旁观者。这实际上对于艺术受众也就必然提出了更高的阅读技巧和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艺术哲学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受众就会比较容易真正接触感受到当代艺术中的语境中。

艺术注定是被少数人理解的。指望当代的先锋艺术能够走向大众化,但先锋艺术本身就注定走向了小众化。它虽然具有对社会大众开放的一种价值观和态度,但它在设计上缺少了吸引社会大众的元素审美与通俗之间的趣味,这是必然付出的代价。当一百多年前印象主义艺术正先锋的时候,大众也接受不了那些模模糊糊的画法;只有当它不再先锋,落地民间后,才可能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沉淀到大众文化中。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知识的普及,小众化的艺术会不断转变为大众化的艺术,而新的小众化艺术又不断再次生成。

现在很多人收藏或投资艺术品,却分不清什么是艺术品?只有艺术品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才具备收藏、投资价值。简单的讲:艺术品是无法复制的,艺术类商品可以复制。凡是只能再重画一次的绘制,都还是说不上自己的艺术。美学艺术发展阶段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表达来创造绘画,这在美学中是一瞬之间就逝去的,存在着偶然性,因此,凡好的绘画,本人再描绘第二遍画也是根本就会画不出来的,这样的作品才称为艺术品。艺术和艺术之所以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因为:技术能够完全依靠手上的功夫来实现,而艺术是需要依靠自身修养来实现。艺术的境界越高,技巧也就越朴素,因其自己的艺术语言也会变得丰富起来,用不着再借助太多的工具。艺术要取得艺术商业上的成功,就必须保证它在不丧失本身的价值,并且有章法地轉变自己,做出某种自我甄别。当然一些艺术历史学家或者是古典、学院派的主张者,他们也许会认识到古典的文化底蕴,经典而未必具备流行性的文化内涵,会认识到至潮时尚的轻浮以及那些缺乏意义的文化本质。问题之处在于,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经典旧作,古典艺术品也是同样前卫,最先锋的现代艺术品同样也存在着几乎相等的艺术观点和受众。这就说明,艺术品的商业化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或者是艺术品的商人所制作和创造的,而是由于消费的受众,顾客,顺从自身的需求和欲望,这种商业模式可能涉及到包含爱好,从众或者是投资等各个方面的以这种需求为基本因素的经济活动,只可惜这种需求是一个非常不可预见的因素,对于任何一个商业模式来说,如何才能刺激该艺术品行业的消费受众的愿景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独立品格本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然而,在中国,由于长期的思想禁锢,已使许多人习惯了顺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代艺术也不例外,受权力社会的干预,出现了许多回避思想立场和人生态度的倾向。诸如前些年"形式主义"观念的流行,诸如后来"实验艺术"概念的出现等等,大都是披着所谓"后现代"的理论外衣,以"作者死亡"为借口,以"形式即内容"为依据,屏蔽背后的人格独立与思想自由等问题。殊不知,西方后现代理论中说到的"作者死亡",恰恰是更加强调文本的独立性;而在中国,却真的成了漂浮的能指,成了没有灵魂的现代性。艺术界的跟风现象尤为严重。虽然就艺术的形式语言而言,相比过去,已经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精美,但是,就其精神内容和创造力而言,却是越来越空洞,越来越萎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艺术价值的匮乏,在于独立人格的缺失。如果连艺术的价值基础都没有,我们又从哪里去推进?到哪里去创新呢?

人格独立,审美独到,思维透晰,视野超然,知识成慧,大爱情感是历史上大艺术家的所具,艺术无论当代现代,艺术品质是人类精神远望的美感形式之价值,不具备精神美感品质的人只能唯己心而折腾了。艺术独立人格的建立首先是对人类的认知与智慧行为的探寻!

参考文献

[1]梁媛.艺术的大众化趋势[J].艺术品鉴,2021(24):48-49.

[2]李荣.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63.

作者简介:申玮,(1996--),男,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单位:天津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写意人物表现语言研究

推荐访问:艺术 商品化 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