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6-14 20: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陶照丽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数字艺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我国经济建设不同历史阶段,高等工程教育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相比,中国的工程教育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当今的工程教育强国相比,缺乏竞争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以“大工程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教育改革,目的是积极改变以前的通才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由“科研”向“工程”的回归。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指出: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经济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工程教育要不辱使命,要强化服务“两个一百年目标”“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小康社会等国家战略要求,要有主动服务企业需求的意识,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经验,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源源不断地向各行各业输送大批能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1]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可以这样来概括,即已经形成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基本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的唯一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中国的工程教育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有口皆碑的。现在我国已有近千所高校开设工科一万多个专业,每年有几百万工科毕业生,占当年整个高等教育总量的1/3。正是由于广大工程科技人员在全国人民的同心协力的支持下,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才能使我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得以实现。在成绩面前,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因教育质量不尽人意而常受用人单位诟病。这主要表现在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强,与行业发展脱节,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2]

1.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不合拍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现代化工程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培养能力,科学地设置课程和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保证。然而,我国的不少学校或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仍然把课堂理论教学放在主要位置上,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和方法上,也只是稍微增加一点实习时间,看不出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什么其他切实可行的措施。

2.重发展规模,轻教学质量

自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多数高校从自身利益出发,都把扩大招生规模放在首位,从而导致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等发展滞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几年社会上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流传一种议论,说中国工程教育赢了数量,输了质量,看来也不无道理。

3.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差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普遍不够重视。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1)实验器材、设备落后,数量不足,不能及时更新与补足,影响学生实验质量和效果。(2)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得不到落实。(3)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课题往往务虚不务实。不是从工厂实际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选设计课题,而是指导老师提出一个模拟课题,由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为一组集体完成模拟课题的设计任务。

4.教师自身缺乏工程素质

目前,在工科专业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以前在工厂工作过,或是从工厂应聘到学校做教师的,普遍存在着缺乏工程背景的经历。这些教师上课常常是照本宣科,指导毕业设计内容陈旧,往往几届学生使用同一个课题做毕业设计。

全面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外,还要有各级政府、企业各界人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与配合。

1.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扬弃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与吸纳,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要强化服务企业的意识,强化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设置新的课程体系等。

(1)培养方式多元化。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工程合作也在不断增多。学校要配合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任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学习。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底制定了《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学校应该参照此通用标准,分别与有关企业联合制定具体的评价体系。学校按标准培养人才,企业、行业按标准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过去那种学校自行评价质量好坏的依据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而且学校的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优劣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根本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真正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那么它所培养的学生质量肯定是好的。[3]

2.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愈来愈多的国家对此有了共同的认识,英国目前正把培养具有研发能力的工程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大学内设立工程训练中心,让学生在中心工程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工业训练和技术开发活动。国内也有许多高校在制定教育计划时,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看成同等重要,有的学校甚至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列于理论教学之上。

加强实践教学。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安排至少1.5~2个学期的时间为实践教学时间。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实习能按计划进行,同时确保实习经费能按时足额投放。

(1)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学生在校期间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实验仪器设备要及时淘汰更新,并增加台套数,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实验课上教师尽量少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调试仪器、测量数据等。

(2)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现在许多工厂企业对学生实习是持不欢迎态度的,所以学校要主动公关,与地方政府、企业主管部门、工厂单位建立联系,主动提出对企业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方面的承诺,得到厂方同意后,鉴定合作协议,正式列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3)发挥校内工程训练中心职能,定期举办技能培训班。工程实训中心利用节假日或下午第7、第8级课时间为学生开放车间,每个车间均安排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和管理工作。通常经过两个月时间的培训后,由政府的人社部门负责对学生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国家人社部门颁发全国通用的中、高级技能证书,持中、高级技能证书的学生,获得教务处的1个拓展学分。

3.打造大众创业的实训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仅限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拓展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节、专业文化节、“挑战杯”中国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五四讲坛等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关键是要打造一支能够胜任历史使命的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能力。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年轻教师担任主力。由于高校扩招,各个高校都增加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学历高,是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是学校的财富和未来,但他们又很少有到过工矿企业的一线接受锻炼的经历,因而缺乏工程意识,动手能力也不强,急需到实践中去补上这一课。二是一些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对厂矿企业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革新、设备管理等诸多情况了解甚少,需通过不断“充电”来弥补知识的不足。

(2)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注重从源头抓起,严格把好进门关。每年都要组织各有关院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到全国各地招聘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学校还要注重对在职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各项科研活动。高校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这些职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互协作来实现的。教学是传授知识,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挖掘和生产知识,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掌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即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工科院校各级领导在抓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十分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要制定若干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将成果服务于社会,以形成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教师队伍工程人才《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计算机辅助工程(2022年3期)2022-10-20(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计算机辅助工程(2022年2期)2022-06-29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2年5期)2022-05-11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2年7期)2022-04-27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造纸信息(2019年7期)2019-09-10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毛遂自荐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7期)2016-01-27

推荐访问:技术人才 探索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