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认同的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

时间:2023-06-14 19:1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马晓娟,赵志雄

(1.天水师范学院 商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2.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天水 741600)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公益性机构,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我国素质教育计划[1],博物馆研学旅行得到高度重视。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各地博物馆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开展青少年教育教学活动[2],为博物馆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博物馆有公益性、区域性、专业性等特点,尤其是其公益性备受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研学旅行的青睐。地方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当地强烈的感知价值和依恋情结,凝聚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能够唤醒青少年对地方的认知和情感,博物馆研学旅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方的理解和体验,建立与地方的情感关联,提高地方认同。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由于全球化趋势、经济水平、网络冲击等因素,青少年的地方认同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强化地方认同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地方归属感,对于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概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对研学旅行的最好诠释,校内校外教育、理论实践教育、有形无形教育等思想我国自古有之,但一直以来缺少规范化、长效性、可行性引导和实践。可以说,我国研学旅行发展是“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3],是在顶层设计引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探索与实践(表1)。

表1 我国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文件

国外研学旅行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早,博物馆是研学旅行重要场所之一,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案。我国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紧随国家政策步调,中国知网中记载的研究始于2014年,截至2022年7月,学术期刊论文1087篇,博硕士学位论文399篇(图1),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1)研学旅行的内涵。目前普遍认可的研学旅行定义是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在《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提出的“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教学目标,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4](2)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者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他们对研学旅行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路径与方式进行探索,大多围绕主讲学科及研学旅行区域资源课程化展开。[5](3)研学旅行产业开发与利用。学者从研学旅行产品的空间属性、资源性、参与方式等方面对研学旅行资源的教育功能进行探讨。[6](4)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研学旅行需要大量专业复合型人才,研学导师就是其中需求最大、要求最高的专业人才。[7]研究者分别从研学导师胜任力模型和大中专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模式等展开探讨。研学旅行研究中针对博物馆的较少,各类文献资料共33篇,集中在2018年之后,研究内容以课程开发与实践为主。

图1 我国研学旅行年发文量

(二)地方认同研究概述

地方认同是从“地方”这一地理基础概念引申而来的人本主义地理观念。1974年段义孚提出“恋地情结”,人在情感上与地方有直接、深切的联结。[8]Pronshansky认为地方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在与地方互动中,将自己定义为某个特定地方一份子的心理过程。[9]我国学者对地方认同的研究主要从地方认同概念及属性、地方认同与文化、旅游活动等视角展开。唐文跃在总结地方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地方认同是个人透过地方这一重要载体,进行自我社会角色认知的动态过程,以及通过自我认知所反映出的情感。[10]胡宪洋在对拉萨八廓街游客地方认同的研究中指出地方认同具有多重属性,包括个人对地方的深厚认知与了解、人在与地方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满足与喜好,地方认同对个体具有行为导向作用,个体可以借助地方认同来表达自我并找寻个人的存在感。[11]刘博等以广州“迎春花市”为例研究了传统节庆在地方认同构建中的意义,从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维度描述地方认同的形成过程。[12]李明以高启的诗作为出发点,研究地方认同与文学传统的关系。[13]袁振杰等认为旅游体验作为旅游者与旅游地交互过程中最直接的具身性过程和结果,是理解旅游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14]

大地湾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东侧,总面积275万平方米,1958年甘肃省文馆会组织泾渭流域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78~1984年的连续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4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近万件,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房址、灶址、灰坑、窖穴、窑址、墓葬、壕沟等史前遗迹700多个。大量品类丰富、色彩鲜艳的陶器出土,揭示了史前大地湾高度发达的文明。众多或群聚或分散的各式墓葬和居住遗迹,展现了3000年间原始先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等状况。据碳14年代测定,遗址距今约7800~4800年,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1988年1月,大地湾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被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立项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9年,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确定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被甘肃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20年,被秦安县人民武装部确定为秦安县民兵政治教育基地,被中共秦安县委宣传部、统战部、秦安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地方认同教育是地方博物馆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许多博物馆虽然没有明确设立地方认同教育主题,但在研学旅行中会或多或少展现当地历史文化魅力,增强学生认知和情感。大地湾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的五大文化之一,以博物馆为依托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培养中小学生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归属认同,提高当地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天水历史文化根脉,增强身份认同

天水作为西北地区的五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全球化进程、东南沿海经济带聚集性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天水市民尤其是外地打拼的天水市民,对天水的区域认同淡化,地方自豪感减弱。“00后”“10后”中小学生的网络普及率大幅增加,而接收本地正面网络信息的渠道较少,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少之又少,学校教育中尚未开设有关天水本土历史文化教育课程。“一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三千年的历史看西安,八千年的历史看天水”,大地湾遗址代表的是中华史前高度发达的文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天水成为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最好佐证。中小学生通过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必将震撼于先民建筑、耕作、生活等智慧,了解天水历史起源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地区自豪感和天水身份认同。

(二)了解大地湾精神,增强天水文化认同

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稷)、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绘画作品、最早的混凝土地面。[15]大地湾文化充分展示了先民们不畏艰难的创新精神,他们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从食物、住宿、文字等方面不断探索尝试,从无到有,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大地湾文化蕴含着先民们苦中作乐、无比热爱生活的精神,即使物质生活匮乏,也要在陶器上刻画多彩图案,而不是仅仅考虑实用性;
即使生活艰辛,也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大地湾文化揭示了先民们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精神。F901是集门前附属建筑、主室大厅、左右侧室及后室的复合式原始宫殿式建筑,占地420平方米,主室大厅地面铺设了类似混凝土的材料,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纯靠肩挑手提,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如此复杂的工程。大地湾先民们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行了解大地湾精神,认同天水先民经久不变、历久弥新的精神,从而增进对天水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培植家国情怀。

(三)了解大地湾独特魅力,增强归属认同

地方是个人或群体情感的空间载体,中国关系文化是建立在地缘和血缘基础之上的,人们对出生地有天然的亲近感,“叶落归根”是深植在中国人血统中的地方情愫。然而,天水年轻一代的故乡情结慢慢淡去,追求更好发展使更多的人,尤其是考学出去的人才流失严重。5年间天水市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但人口总量从2017年的333.98万人锐减至2021年的295.65万人,减少38.33万人(图2),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除外出打工外,也源于升学毕业后的异地就业,天水成了发达地区人才培养和输出区域之一,严重影响了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养成的时期,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大地湾博物馆,共收藏各级各类文物4200件(套),仅占已探明遗址的0.5%,神秘的大地湾还有众多秘密和宝藏因技术原因无法面世,研学旅行有助于中小学生了解这片土地现存和未知的魅力,把希望的种子培植在年轻人的心中,增加对天水的热爱和认同,提高归属感、依恋感和文化自信。

图2 天水市2017~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常住人口变化图

大地湾博物馆始终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职责范围,不断加强与周边中小学的合作交流,积极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在研学旅行制度、主题、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依然存在受众规模较小、课程缺乏个性化设计、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近3年,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虽然受疫情影响严重,但依然持续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工作。首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大地湾博物馆于2021年初制定了“大地湾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机制(方案)”,明确了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组织领导、具体措施和实施要求,以馆藏资源为依托,构建结合甘肃特色文物和地域文化的长效研学旅行机制,为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研学旅行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有明显的提升和优化,在传统的讲解、授课等形式基础上,探索开展了线上绘画、陶器制作、才艺表演等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最后,研学旅行活动次数、活动人数等受疫情影响降幅较大,好在2021年出现明显好转势头,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人数在博物馆接待总人数中的占比持续缓慢上升(表2)。此外,大地湾博物馆地处秦安县北侧的五营镇,距离天水市约100千米的车程,相对偏远,且开展研学旅行时间不长,与青少年的有效交流互动尚处摸索阶段,研学旅行还存在以下问题:

表2 大地湾博物馆2019~2021年青少年教育活动情况

(一)研学旅行受众数量有限

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受众主要以附近的五营镇、陇城镇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为主,2019~2021年接待的两镇之外研学旅行团体共9个,研学人数不足2000人。受资金、人员等的限制,单次线上活动规模较大,但线下活动通常不足200人,与研学团体尤其是国内知名研学团体的合作教育还未开展。

(二)研学旅行课程不能完全满足目标群体需求

研学旅行的最大特点是将学习与旅游相结合,于无形中给予青少年学习、探索、创造的自由空间。我国研学旅行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以各种形式展开,许多旅游、教育机构纷纷转型,都试图在研学市场中分一杯羹,致使研学旅行乱象丛生,“游而不学”“只学不游”“走过场”“完任务”等现象普遍存在。研学旅行是为了打破以分数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将孩子们从繁重的学业中释放,感悟自然、感悟生活、感悟文化、感悟自我。因此,有关文件并未对研学旅行提出程式化的规定,仅就目标、要求、组织工作等做出了纲领性规范。同时,研学旅行又纳入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它不能随意开展,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自我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以活动为中心,以真实为体验进行课程化设计。

通过观察大地湾博物馆近3年研学旅行情况,可以看出课程化设计存在不足。一是缺乏针对目标群体的定制化课程计划。《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要求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定制化可能是未来研学旅行服务的方向,按照目标群体的要求,设计独特的、个性化的研学旅行产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大地湾研学旅行尚未开展定制化课程服务,研学旅行往往成为学校课堂的附庸,学科课程的叠加。二是研学旅行主题单一。有学者将研学旅行主题按其目标划分为道德教育型、科普教育型、健康教育型、审美教育型。[16]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目前主要以道德教育为主,其他类型的研学旅行主题几乎没有涉及,相对单一的主题不仅无法达到博物馆辅助育人的功能,对其全面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三是研学旅行活动模式固化。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主要以“讲授+”模式展开,通常由讲解员带领参观,适当安排绘画、演讲、文艺表演、制作等,活动模式基本不变,程式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目标群体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学生参与意愿大大降低。

(三)研学旅行服务能力不强

一次研学旅行目标的达成,涉及学校、基地、当地乡镇、教育部门等多个机构,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完成,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要求研学基地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大地湾博物馆目前无法提供大规模高品质研学旅行活动,首先受制于经费不足。虽然各级主管部门纷纷发文,要求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但各级政府并未就此下拨专项资金。大地湾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发,属公益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加之区域经济落后,每年获得的财政资金有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只能挤占免开资金,许多研学项目无法展开。其次,工作人员尤其是专业研学旅行人员缺乏。大地湾遗址保护区275万平方米,现有职工仅52人,其中临聘人员34人,占职工总数的65.38%,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在编职工往往身兼数职。18位正式职工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1人,本科学历14人,其他为本科以下学历,临聘人员主要为附近村民,普遍为中小学文化程度。《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明确了主办方、承办方和供应方的职责,要求承办方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配备一名项目组长,至少一名安全员、至少一名研学导师、至少一名导游人员,大地湾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往往既是承办方又是供应方,人手不够,尤其缺少懂教育的专业研学人才,制约了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再次,基础设施落后也限制了研学旅行的发展。研学旅行要达到预定目标,旅行时间至少一天及以上,大地湾博物馆接待研学旅行团体时,吃饭、住宿成了首要问题,所有活动只能压缩在半天内,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无法保证,且大地湾博物馆距离县城较远,没有专线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研学旅行服务质量。

地方博物馆对当地民众有天然的吸引力和亲和力,理应成为研学旅行的主阵地,然而,博物馆研学旅行理论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利用优质文物资源,从地方认同着手,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差异化展开,不失为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地方认同研学旅行发展理念

鉴于经费短缺和人手不足,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以完成省市下达的有关任务指标为主,探索研学旅行发展的主动性不强。大地湾遗址的资源禀赋、独特魅力及其在考古界的声望,是开展天水市乃至甘肃省青少年地方认同教育的极大资源优势。树立地方认同研学旅行发展理念,以地方认同为中心,协同各方力量,利用博物馆文物资源、场地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进行乡土教育、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天水历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培植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图3)。

图3 地方认同研学旅行发展理念

(二)创新研学旅行产品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辅助,学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和校外教育并行,才能确保“双减”政策有效落实,孩子们要摆脱纯粹的应试教育模式,回归教育的本质,必须走出校园,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旅行、研究、学习。

1.策划多种主题,落实多样化教育

如图3所示,大地湾博物馆要构建地方认同研学旅行模式,可以从乡土教育入手,向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和生活教育辐射。

(1)乡土教育主题

中小学教材中,区域地理地貌、历史文化等虽有介绍,但涉及不深,许多学生对大地湾遗址的认知仅停留在“八千年的历史看天水”。通过乡土教育能够使青少年了解家乡、认同家乡。大地湾博物馆基本陈列以“文明序曲——大地湾遗址考古成果展”为基础,分为“发掘保护”“岁月遗痕”“陶风彩韵”“天地伴眠”四个单元,其中“岁月遗痕”是展馆的重心,包括史前田园、拓荒耕种、家畜驯养、渔猎采集、居室变迁、简服美饰、文明肇始七个组,是先民风采的集中体现。地方认同研学旅行可以利用大地湾文化资源作为乡土教育主体,从中引申延展,探析天水人团结协作、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2)道德教育主题

大地湾遗址不仅是天水文明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佐证,地方认同研学旅行要以地方为出发点,以小见大,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尤其在西方文化不断渗透,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道德教育很难通过简单的说教达成,润入心田的直观体验对中小学生更有作用,以丰富的馆藏资源构筑家国情怀的地基,是大地湾博物馆地方认同研学旅行最重要的任务。

(3)科普教育主题

大地湾博物馆展出的不仅是先民生产生活的智慧,也有许多尚无法解释的科学技术,如能穿过发丝的骨针、有防火措施和类似现代水泥地面的最早宫殿建筑,等等。中小学生通过参观、体验不仅可以感知历史文化的发展,也会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创新思维。

(4)生活教育主题

文物不是僵硬的,它承载着曾经主人的生活经历,忧思悲欢,每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故事,要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的故事讲述出来。祖先们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仅活着,而且活得精彩。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一个个由简至繁、由粗糙到精美的花纹图案,居住地从露天到地穴到宫殿的演变,狩猎养殖,以及日渐丰富的食物等都是先民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印证。中小学生从一个个文物中倾听曾经的鲜活生命,领悟生活的真谛,比任何说教和书本知识都更直观、更有效。

2.打造定制化课程,满足更多受众需求

定制化课程是根据研学旅行群体的特点,提供专门的“一对一”产品。我国研学旅行群体众多,受学段、学校教育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政府治理等因素的影响,受众对研学旅行的需求和认知不同。目前,大多数研学旅行目的地以大众化课程为主,课程规划单调,没有明显的差异化特色。大地湾博物馆应从多方面着手打造研学旅行定制化课程。首先,对遗址内资源进行整合、分类,以乡土教育、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主题,规划研学旅行重点内容及路线。其次,对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受众特点,提供个性化主题和产品。当然,细分客户并非越细越好,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可以按学段划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再细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在此基础上划分为城市、城乡结合区、乡村,对不同类型受众的接受能力、兴趣、学校研学目标等进行分析,提供差异化课程。最后,定制化概念主要应用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博物馆研学旅行集产品与服务于一身,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精准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是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大地湾博物馆受众较少,可以在附近的五营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修正问题后推广使用。

3.不断创新,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形式

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讲解员讲授为主,学生参观时间占据研学旅行时间的二分之一以上。研学旅行是教育和旅游的融合,并非简单相加,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研学旅行可侧重关键主题,兼顾其他主题,以探究式自主学习为中心,提供针对性课程形式。一是提供研学任务单,明确研学旅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避免学生只游不学。研学任务单也不能过细,以免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增加学生心理负担。二是增加体验项目。目前,大地湾博物馆体验项目主要是制作陶器,后期可利用遗址内自然资源增加如植物辨认、采摘、房屋模拟搭建等项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地方认同。三是增加研究性学习内容。当前,国内博物馆研学旅行主要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较少,尤其没有后续升华性学习内容。大地湾博物馆应在研学旅行前根据群体特点,布置探究性话题,并在研学旅行中探讨解答。研学旅行中讲解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活跃了气氛,增加了学生兴趣,又提升了认知。研学旅行结束时,应提出研究话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报告,只有这样研学旅行才不会流于形式。

(三)提高研学旅行服务水平

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肩负传播地域文化,增加地方认同,辅助地方教育的任务,需集合各方力量,共同提高研学旅行服务水平:第一,加大资金投入。部分发达地区为促进研学旅行发展,已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配套了专项研学旅行资金,地方政府应为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大地湾博物馆应加大与实习、教育基地挂牌单位合作办学力度,既可以多方筹措研学资金,又可以促进文博产业发展。第二,形成合力,融合发展。一是与天水各级博物馆、图书馆、西秦腔研究院、天水市歌舞研究院等系统内文化事业单位馆馆合作、馆院合作,形成合力,提供多视角地方认同研学旅行产品,共同打造地域特色明显的研学旅行体系。二是加强与学校、旅行社、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提高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三是当地政府应借助大地湾文博事业平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规划打造研学旅行农家乐、宾馆,不仅解决学生食宿问题,拉长研学旅行项目长度,也可增加附近村民收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第三,优化人员配置。首先,设置一名专职研学导师岗位,目前研学旅行主要由讲解员带队完成,馆内7名讲解员没有教育岗位经历,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和教育规律的了解。博物馆应根据研学旅行的目标,培养专业研学导师,这是高质量发展研学旅行的关键。其次,加强博物馆工作人员研学旅行培训,研学旅行涉及讲解、参观、体验、安全等诸多方面,馆内每一个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优化员工研学旅行服务意识。最后,寻求网络宣传人员、志愿者等参与研学旅行,扩大研学旅行队伍,提高服务质量。

博物馆研学旅行正在蓬勃兴起,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增强地方认同的模式也越来越多。大地湾文化作为天水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当地青少年地方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博物馆研学旅行及地方认同相关研究成果,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归属认同三个维度阐释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促进地方认同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地湾博物馆研学旅行现状,认为其存在受众数量有限、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目标群体需求和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树立地方认同研学旅行理念、创新研学旅行产品、提高研学旅行服务水平等优化策略。以期博物馆在秉持公益性特色的前提下,促进天水市乃至甘肃省研学旅行的发展,也使博物馆工作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天水研学大地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1期)2022-07-07大地之歌中国慈善家(2022年3期)2022-06-14天水婶与两岸商贸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疯狂英语·初中版(2022年1期)2022-01-26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大地之灯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大地黄好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美食(2018年10期)2018-10-18研学之旅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年级)(2018年9期)2018-09-14《天水之镜像》艺术评论(2017年2期)2017-03-16

推荐访问:博物馆 认同 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