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塽
(首都图书馆,北京 021000)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目前学界普遍观点认为,智慧图书馆主要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情感感知等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泛在、精准、及时的信息资源,以及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规范、技术、服务以及人才等各个方面,需要全方位、分重点推进[1]。
本文以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首图)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为例,重点讨论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建设及相关问题,以进一步讨论如何有效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围绕公众服务需求,并最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时期智慧图书馆发展路径及方式。
加强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是“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明确要求。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如何多渠道开发与整合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实现资源利用与传播最优路径?
1.1 馆藏经典文献全文数字化
首图北京地方文献中心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文献藏品近7.8万余种,7万余件册;
载体形态多样,包括图书、报刊、音像、拓片、舆图、票据等,为数字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目前首图已将经典文献进行全部数字化处理,并可在线浏览和全文检索。其中,“北京记忆”多媒体数据库中的北京文献是将馆藏资源全文数字化,包括北京文汇、燕京金石、京城舆图、昨日报章、旧京图典。
1.2 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建设
“北京记忆”是由首图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开发的大型多媒体数据库网站,整合各种载体类型的资源,包括与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老照片、古籍、舆图、拓片等,读者可以进行全文浏览、文献检索、资源索引等。网站主要包括北京文献、资源索引、特色专题、口述历史、非遗传承、红色北京等栏目,统计数字资源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2022年“北京记忆”网站数字资源数量统计
目录索引:“北京记忆”网站索引资源栏目,包含报刊资料、论文索引目录,该栏目下分报刊资料索引和论文索引。
在线展览:作为“北京记忆”网站特色专题栏目,主要是将首图在馆内举行过的展览以网上在线展览的形式再次展出。
音频资源:收录有北京电台《非遗时光》录制的54个节目音频资源,该节目是对北京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专访。
口述历史:收录了12位人物的口述访谈内容,包括老北京的街市变迁、传统行业、民俗传统、戏剧文化等内容,共计26条。
视频资源:乡土课堂是首图讲坛最具特色的活动品牌,2003年1月开办至今举办讲座862场,普及读者千万人次。“北京记忆”网站收录了662场。
1.3 专题数据库开发
专题数据库建设是将馆藏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按照专题进行归类和整合,读者能够快捷、迅速搜集到所需资源(见表2)。
表2 首图地方文献自建数据库情况
1.4 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
为使获取内容更加具有实时和便捷性,打破传统时间空间限制,利用各类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平台,获取相关各类需要的文字及音视频资源。
以“首图北京记忆”微信公众号为例,截至目前推送585篇文章,总用户1 752人。公众号利用首图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丰富的北京地方文献专藏资源以及大量的“北京记忆”网络资源,采用分享和交互的编辑模式,向用户发送北京地方文化的各类地理历史、民俗文化等信息咨询。平台采用编辑模式,设有三级目录。
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5ABCD)等新技术,不仅将文献、图书馆和读者融合起来,还要以读者为中心,把读者与图书馆建筑和资源紧密关联起来,将沉浸式阅读和精准感知服务融入服务业态。
2.1 智能借阅
截至目前,包括首都图书馆在内,北京市已有395家成员图书馆实现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首图大兴机场分馆努力突破地域限制,探索移动借阅、异地还书服务。读者可以使用支付宝“阅读北京”小程序,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
正在建设当中的首都图书馆东馆(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设计有地下一层的智慧书库,高10多米、面积达3 000 m2,将高密度仓储货架和自动存取系统相结合,可以存储650万册图书。
2.2 智能阅读
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局限于某一地、某一区域限制,实现读者随时随地移动阅读,拓展自由阅读的途径。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内设LED滚动屏和触摸式电子屏,无须下载任何App,无须绑定读者卡,用微信扫二维码即可免费阅读已全部数字化的地方文献经典文献;
大兴机场分馆智慧阅读空间精选了21个数据库,新建了“听北京”“读北京”“看北京”3个专题数字资源[2]。
2.3 智能推送
所谓图书馆智能推送,就是按照特定的标准或协议,向读者推送他们需要的消息,并且依据“浏览痕迹”主动、定时向读者推送个性化、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咨讯,实现从传统到智慧的转变。
特色智慧阅读空间改变传统的阅读服务模式,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提供多元化、均等的服务,旨在为读者提供开放阅读、体验、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和社会价值[3]。
3.1 跨界合作阅读空间
为满足公共文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将图书馆与外部潜力资源合作,进行必要的合作、融合与重构,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首图大兴机场分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技术、服务优势,拓展公共服务空间的维度,使得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兼具知识传播、文化育人、社会融合、市民参与体验的多元功能,加速了公共图书馆向智慧化图书馆转型的步伐。
首都图书馆与首都体育大学联合打造的奥运书屋,有体育主题中文图书2 000余册和近千种外文的奥运主题书籍供读者借阅。在电子阅览室可以查阅300万册电子书、50万余集有声书,以及上万种电子报刊和“数字冬奥”等优质数字资源。
3.2 特色专藏主题空间
打造多种渠道、资源共建共享的智慧化公共阅读空间,提供不同主题的文化阅读体验。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设立一系列特色(收藏)主题馆,通过展示、体验、互动等多种方式,将非遗文献、古籍文献、艺术文献、少儿文献等特色资源送至读者身边。
4.1 搭建区域性地方文献开发和建设合作平台
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服务理念,积极做好管理机构改革及相关工作,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寻找文旅融合创新的生长点。加大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地区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等特色资源,建设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专题特色数据库,发挥“以景促文、以景显文、以文补景”的价值引领作用[4]。
4.2 完善图书馆读者管理数据信息库
在信息智能化时代,公共图书馆已不再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唯一重要渠道,应利用读者阅读大数据,对现行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读者服务需求等做进一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长效管理服务对策,提高图书馆实际服务读者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在文献整理挖掘、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检索服务,运用最新的数据探索科学范式和方法,实现读者获取资料的最优路径[5]。
4.3 加强新型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智慧化社会大背景下,地方文献从业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背景。一方面要能够具备地方文献资料的整理、发掘能力,善于利用多种途径和媒介归集地方文献资料;
另一方面还需熟练开展采集、加工、存储等图文数字化工作。图书馆可以组织相关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提供职工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6]。
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是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方向,也是新时期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图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作为北京文化传播枢纽,从数字资源库建设、特色数据库打造,以及创新智慧服务方式、构建智慧阅读空间等方面不断提升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水平,探索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猜你喜欢北京文献特色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北京春暖花开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北京的河北京广播电视报(2020年1期)2020-03-11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中医的特色英语学习(上半月)(2019年9期)2019-10-10北京,北京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0期)2018-10-16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科学与财富(2017年22期)20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