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菲 兰俊才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到,要在思政课当中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工作,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是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而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能够帮助我们落实教育举措,推动思政课程改革,保障课堂价值和课堂吸引力。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要想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该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应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一样,需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成果的根本标准。高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品行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充分发挥高职思政课程的主体保障作用。一方面丰富原有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做好当代学生的价值引导和理想信念引导。“四史”当中有着珍贵的教学素材和知识养分,包含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价值情感,强化“四史”教育,就能引导学生从历史层面正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得到推行,文化自信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存在于哪些方面等。
以史为师,可通当下,“四史”学习的价值导向既具有历史学科的一般性价值,也有着政治层面的专项功能。以党史和国史为例,这些内容是从史学角度全面客观地对真实信息做出的记录。而“四史”教育正是从政治的维度,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为活动对象,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以及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要求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决定,这也是我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有关问题进行的集体讨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该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四史”在党和国家长期发展实践探索中形成,要想全方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需要加强“四史”教育,培养更多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人才。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当中落实“四史”学习教育,能够遵循立德树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强化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实效性。帮助学生做好政治引导,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历史观[1]。
(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工作
“四史”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并且拓宽了新时代党史国史有关内容的渠道。我们从继承角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念,可以全面系统揭示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本质,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优势。回首100 年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即便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处于不利的局面,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深刻认识到理论认知和教育工作应该结合国情,让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特色,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最终让党情国情和中国实际发展相结合,从改革开放开始踏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复兴道路。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创新需要不断增强课程思想价值引导和课程亲和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思想政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此类思政课程的授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品德素养。然而这些课程虽然包含了“四史”的有关内容,但由于知识比较碎片化,一部分学生在理解过程当中会产生偏差,正因如此,需要通过严谨的“四史”教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让原有的思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分析历史,以史为鉴,掌握史料教育实质内核。
(三)回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历史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民族血脉,“四史”记录了在中华文明视野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的伟大奋斗历程,凸显了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要求。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会基于先进的社会思潮还原历史细节,品读历史真相,避免历史虚无,对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进行全面科学评价。通过历史事实激荡学生的思想,砥砺学生的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的价值,坚持历史自信,坚持文化自信,自觉筑牢艰苦奋斗的民族脊梁之魂,从而回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新挑战。
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既是青年学生肩负的时代责任,同时也是历史责任,民族振兴始终是新时代不懈追求的发展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历史维度入手,帮助学生根植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自信,并且从现实层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新时期中国的历史方位,最后从未来维度入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激励广大学生勇于担当民族大任,在新时代帮助中国走向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引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学生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内涵,树立宽广和正确的世界观念,展现一个国家优秀人才的责任和担当,不断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
(一)教学理念改革
当前教育强调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坚持政治现实和历史经验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国家富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党和领导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领域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
教学理念改革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政课,强化“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在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之下,需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关键作用,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探索创新教学理念,做好价值引领、理想信念引领和道德引领。我们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本质是为了领悟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应用马克思主义展开实践的根本逻辑,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历史实践逻辑,不断增强学生对先进思想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为了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教师需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亲和力,始终以历史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尝试从教育素材当中培养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与理解,加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
(二)教学构架改革
虽然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当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四史”教育课程,但基于现有的课程体系来看,教育内容实际上已经全面融入现有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完成了“四史”知识构架的有机融合。作为高校应该开设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程,同时也可以根据区域内的革命发展历程创造性地开展党史教育学习或其他实践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人民群众主体创造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阶级斗争在当时的历史价值,从而珍惜当代生活,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历史分析中成长,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培养学生的个人伦理道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非常符合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也能够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打造新的构架。
作为教师应该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一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要求。正确树立理想价值,永远保持战略定力。另外,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时期有怎样的发展特征,认识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一般高校思政课程的差异性,把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进行有机结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正确认识历史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之后,就能够掌握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终通过各类探究性学习,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和与时俱进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教学载体,让“四史”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和平台资源,借助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当中掌握“四史”知识模块,丰富思政教师授课素材。院校在开展思政课程时,也应该为学生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并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容作为支撑,让当代学生对历史有充分的把握,并拥有先进的政治素养[3]。
(四)教学资源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等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科学性和政治性统一的原则,以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方法取向,坚持时代发展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追求。改革开放40 余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也让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国史学习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分别评估了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本质特征和时代定位,并正确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原因和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强化个人爱国主义情怀,建立新的历史认同。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让学生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通过理论学习,涵养爱党爱国情怀。例如可以构建独立的“四史”课程,并且将这部分课程与思想政治主体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借助选修课或其他专题讲座等打造新时期的“四史”资源。再根据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对分散的知识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和梳理,并且升华到思政层面的价值导向。例如在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融入党史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到党的执政特性和执政智慧等[4]。
而高职院校本身在学校性质和人才培养方案上较为特殊,很多人才在毕业之后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要想验证思政教育是否深入人心,就需要判断学生能否达到知行合一的发展目标。学史的目的在于约束自我并激励自我,开展“四史”教育要以坚持职业特色为基本要求,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技能学习,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感受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方面的初心和坚守,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未来的教育工作要准确把控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念,重塑课程资源,创新实践平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认识到“四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意识到当今时代历史发展的前进脉络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工作任务,探寻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举措。
猜你喜欢四史马克思主义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队史连“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10期)2020-10-28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