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研究

时间:2023-06-14 13: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崔艳飞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机电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宿州 234000

EPC管理模式是现阶段最为普及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可基于总承包实现项目系统化、综合化、全面化管理,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施工质量和工程效益。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EPC管理模式也十分适用,二者的强强联合为开发高质高效的建设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辅助。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EPC管理模式和装配式建筑都不再是陌生的概念,二者在我国建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当然,在装配式建筑工程开展环节,基于EPC管理模式开展项目管理也十分常见。从现实角度来看,EPC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进一步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管理科学性,也为提升此类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效率、经济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在EPC管理模式的支持之下,装配式建筑工程的高效、便捷、节能优势也会被进一步放大。事实上,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往往展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设计标准化。应用EPC管理模式后,可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所需的预制构件能展现出设计合理性和生产标准化特点。在此情况之下,不仅能让预制构件的生产质效得到提升,而且还能有效节约生产成本。从现实角度来看,基于EPC管理模式可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理,可减少中间沟通各环节,规避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工作失误[1]。

第二,设计主导的一体化管理。在EPC管理模式之下,设计作为主导将会深刻影响采购和施工,这种影响在经济性分析和管理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而且,在这种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可实现多环节、多主体的有效对接,能大量缩短沟通时间和成本,为提升装配建筑经济效益提供辅助。

第三,全过程管理。基于EPC管理模式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可实现全过程管理,能在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信息共享、持续调整和综合管理。实践中,全过程管理将以信息共享机制为支撑,总承包单位将借助于全面统筹和整体规划,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效管理施工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

第四,成本、工程量与风险集成管理。借助于EPC管理模式,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程量、成本以及风险管控责任都会被总承包商承担,后者需实现上述内容的集成化、综合化管理。在此情况之下,可进一步保证工程量与工程造价控制有效性,能确保各项工作计划以及质量标准顺利执行,最终可切实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开展的经济性和高效性。

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遍布于工程开展全过程。结合实践不难发现,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都会深刻影响其经济效益。为此,本文从上述方面着手,对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2.1 施工成本

在实际作业环节,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与其项目收益有直接关系,因此成本是影响经济效益的最主要因素。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主要差别在于施工方式,这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成本差异的根本原因。通常来说,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之间的成本支出侧重点并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成本支出项,二者的花费也有区别。基于EPC管理模式运用,装配式建筑可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这种缩减流程、强化沟通的管理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沟通和流转成本。为此,笔者以现浇建筑和装配式PC建筑对比对象,对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差异进行简单对比。

决策阶段,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所耗费的决策成本基本持平。设计阶段,专项设计费是EPC管理模式装配式建筑成本中的主要构成,当然这部分支出在现浇建筑设计环节无须花费[2]。结合实践可知,装配式建筑的专项设计费用大约为10~20元/m2,其中包括设计咨询费用。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需要支出较高的产、运、装费用,还需重视能耗与运维方面的成本支出。通常来说,在建造成本方面装配式建筑成本普遍高于现浇建筑,二者差距基本保持在300~500元/m2,其中包括生产、运输和安装等多道工序的成本支出。不过,装配式建筑有着极强的节能优势和一体化管理优势,所以其能耗成本、维护维修成本远低于现浇建筑;
二者的能耗成本差距约为10元/每年·m2,而维修维护成本差距约为70元/m2。除此之外,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在物业管理成本方面差异不大;
但在施工处置方面,由于装配式建筑拆除成本且构件可回收再利用,所以具有更高经济性。

2.2 施工效率

施工效率同样是影响EPC管理模式装配式构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施工效率越高越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反之,若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不达标或工期延误,就会导致施工成本激增、项目利润下降,则其经济效益必然会受损。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已经实现了标准化、流程化生产,可借助于规格标准统一的预制构件实现高效施工;
这样一来,可有效避免现浇施工时的人为、自然因素干扰,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施工顺利,最终如期完工。而且,基于EPC管理模式,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将实现深度交流、信息共享和一体化管理,设计方案不科学、不可操作的情况将会大幅减少,在没有设计失误的情况下变更或返工概率也会降低,那么因故延期可能性也会下降,则准时完工可被保障。EPC管理模式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和高效周转是总承包单位的工作目标,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可靠途径;
而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严控施工效率,充分保障施工进度的可控性。

在施工过程中,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工期远低于传统现浇建筑,无论是主体施工、外装施工还是室内简装都符合这一规律。以某高层建筑工程为例,该工程为30层住宅楼施工项目,主要施工内容为建筑建造、内外装饰,在不同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工期和现浇建筑工期有着明显差异[3]。比如,建筑建造阶段,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工期约为3~4层/d,而传统现浇建筑的工期则为4~5d/层,该阶段的总工期差距为30d;
外装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工期按2N=60d计算,而传统现浇建筑工期按80+4N=200d计算(N等于层数),二者差异约为150d;
内部简装阶段,装配式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工期都不固定,但后者工期数量明显小于前者。若基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案例工程的总工期约为180d;
若基于传统现浇建筑施工,则案例工程总工期约为350d,二者之间存在170d的巨大差异,也必然会出现成本和经济效益差距。

2.3 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若施工质量不过关,必然会导致返工进而增加施工成本;
即便当时未返工或变更,也会使得后续维护维修成本增加,最终都会影响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在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中,施工质量是极为重要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事实上,基于EPC管理模式,装配式建筑施工时使用的预制构件,已经实现了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可最大限度降低材料误差、避免人工干扰,进而达到保障生产质量、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当然,若施工人员未做好预制构件质检,也容易出现增量成本,进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益。在预制构件安装环节,存在施工操作不规范、施工方法不合理、施工标准未落实等问题,都会导致现场施工质量下降,进而引发不必要成本支出,影响工程经济及效益。从现实角度来看,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普遍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特点,但实践中依然需要强调质量、安全监理,以便为提升总承包单位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对于装配式建筑工程而言,经济效益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要素,它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而在EPC管理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总承包单位的利润、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市场口碑。因此,着力提升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十分必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总承包单位需要从实际出发,选用科学适用的效益提升策略。

3.1 加强构件生产管理

基于EPC管理模式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在预制构件生产方面实现了标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但是这一环节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对经济效益产生了巨大影响。为进一步提升EPC管理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总承包单位必须重视构件生产成本控制,基于降本实现增效。比如,严格审核构件生产厂家资质,优先选择规模大、生产能力强、运输距离短的生产厂家,通过比较综合性价比确定最佳合作伙伴,进而提升此环节的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效益管理环节必须重视生产原料集中采购、切实保障预制构件生产模具精度达标,并有序有效开展标准化、流程化生产。

3.2 深化先进科技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EPC管理模式运用的科学性、适用性越高,越有利于保障经济效益。为此,项目负责人应该高度重视先进技术运用,从提高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有效性,全过程精益管理的角度出发,严控生产质量、生产进度以及整体成本,提高管理决策科学性。此时,可将BIM技术融入装配式建筑,通过BIM技术为设计优化、施工模拟、方案改良、参数调整以及工效检验提供辅助;
当然,在工程量统计以及造价管理方面,也应该强化BIM技术应用,以便进一步提升计算精准性。此外,总承包单位还需要强调信息技术运用,为强化项目沟通,保障全过程信息共享做好准备。

3.3 重视经济效益评价

EPC管理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需要以科学评价和完善管理为依托。因此,总承包单位需要高度重视经济效益评价,确保评价准确性,使其成为管理方案调整和优化的科学指导。在实际作业环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先结合实际。建立健全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评级指标体系,为有效开展经济效益评价提供依据。通常来说,总承包单位可采取多层级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4]。此时,影响EPC管理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效率(工期)可以被视为一级评价指标;
而后,按照各个一级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开展情况,设计二级评价指标。比如,施工成本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建造成本、装修成本、运输成本、能耗成本、维护维修成本;
施工工期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建造工期、外装工期和内装工期;
施工质量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是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后,总承包单位还需要强化指标运用,保障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基于EPC管理模式可以实现装配式建筑设计、采购与施工的一体化管理,可依托于综合统筹保障工程开展质量、着力提升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在EPC管理模式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开展成本、工期和质量,而它们正是最为主要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因此,EPC管理模式下,加强工期、成本、质量管理,可有效保障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承包单位工期现浇农民工工资支付中承包单位的法律风险防范时代人物(2020年22期)2020-11-18浅谈变更及工作量确认流转体系优化探究科技与创新(2017年12期)2017-06-30预应力支架现浇连续梁施工技术中华建设(2017年3期)2017-06-08建筑工程索赔存在的问题和防范措施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5期)2016-05-14现浇连续箱梁一次性浇筑施工方案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年4期)2016-02-27预制装配与现浇模式住宅建造节能减排评测比较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年4期)2016-02-27工期小说月刊(2015年5期)2015-04-19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双线路项目工期估计方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2期)2014-11-12基于最小工期的施工分包商选择方法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年9期)2014-02-27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计算方法的探讨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年4期)2013-10-17

推荐访问:经济效益 建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