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及经验启示

时间:2023-06-14 12:3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郑 敏,刘凡熙

1.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201602;
2.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奠基百年伟业、奋进百年目标的伟大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道路,其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走什么路”的根本回答和最新表述,建构和展示的“现代化”具有独特的出场逻辑,承载着“民富”重任、“强国”目标和“复兴”使命,凝聚着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方案、创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逻辑,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性逻辑,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建构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产物,是从近代以来各种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进而实现前所未有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式从来不唯一,中国式现代化在“各美其美”之中彰显“美美与共”实践意义与价值诉求的多样性统一,既彰显了现代化的历史价值,又对现代化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现代化缘起的历史考察

现代化发起于西方国家创造的资本主义文明。14世纪以来,欧洲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中,逐渐摒弃了对“神”的依赖和崇拜,开启了对“人”的关注与讴歌,打开了思想革新的闸门。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式拉开了现代化——“机器时代”的大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以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现代工业迅速向外扩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的影响力快速延伸到西欧、北美,并席卷俄罗斯、亚洲等区域。这场由欧美国家发起的声势浩大的现代化浪潮,在带动和促进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牢固地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主体地位。整个20世纪,现代化更加汹涌澎湃,“电力时代”“科技时代”接踵而来,发达国家借助先发优势大肆制造“现代化=西方化”的发展理念,向外输出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际,试图打造“一统天下”的世界联盟体系。

近现代西方世界全力构筑的现代化模式,虽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创造了巨大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但西方现代化的崛起以及资本市场扩张的道路并不适应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广大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裹挟巨额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攫取剩余价值,不断拉大世界各国之间差距,后发国家根本没有能力抗衡、没有可能反超。发达国家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地将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固定化、唯一化,罔顾底层国家和民众的普遍诉求和真实境遇。马克思恩格斯以“两个必然”既宣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命运,也指明了人类现代化新的方向。

(二)现代化发展的呈现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现代化虽然存在“是其所是”的普遍特点,但它从来都不唯一,其表现形式必然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现代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因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社会条件、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实践现代化的条件和基础都存在明显差异,步入现代化的时间也是有早有晚、有先有后。从时间上看,英国最早,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渐次,这里显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和资源基础;
从空间上看,西欧整体发展最快,其次是美洲、大洋洲,亚非拉除了日本以外,都相对缓慢;
从内容上看,早期的现代化标准相对简单,主要以工业化为核心,随着现代化向纵深迈进,衡量现代化的标准也越来越复杂,综合了各方显现的复合型指标体系;
从类型上看,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诞生的社会主义迅速崛起,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通道、新类型。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现代化的呈现方式,都是具体的,都脱离不了各自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都势必以“自己的样子”展现出来。列宁认为,“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会完全一样”,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抑或是在发展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3]。所以,尊重现代化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是正确识别和深入理解“样子”背后的“里子”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对于后发国家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既不为纷繁复杂的“样子”所迷惑,又能够沉着镇定地深入分析、探究规律。传统现代化的实现道路“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思维定式,只能让现代化之路越走越窄,并不符合当代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有平等的参与资格和机会,集多样性的尝试和突破,这也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生命力所在。

(三)现代化道路的本土探索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晚清时期,中国在西方列强大肆向外扩张之时初遇现代化,被迫卷入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支配—从属关系”的世界体系中,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路网”中徘徊,难以迈开现代化的脚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现实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认识到“现代化不仅是发达国家的过去,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在与未来”[4],而且认识到中国要走俄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然而,由于国情不同,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也没有优越的条件可发挥,只能独立探索、走自己的路。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方案。这条现代化新道路区别于西方倡导的现代化模式,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集中表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如何从“发展”向“发达”迈进、实现快速崛起等重大问题的根本性探索与实践性回答,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代化语境中走出来的。

(一)坚持人民至上立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马克思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观察和审视,透视出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规律,阐述了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共产党宣言》倡导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的“联合体”,所展示的强劲生命力和对人类广泛深远的影响,正是“人民性”观点的胜利。现代化的成果理应由人民享有,而不应该被“少数人”占据或是被“资本”所裹挟。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坚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中体现了人民的活力与政治的判断力,在新时代中更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逻辑,明确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6]。党的百年奋斗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史。这一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事实证明,只要走人民性的现代化道路,方向就不会错,就会少走弯路、避免歧途、开拓新路。

(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既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重视社会发展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想真正走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就要赋予其具体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带有中国风格、中国气质的中国化理论成果。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所强调的是“方法”而不是“教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将普遍原理运用在中国、探索解决自身问题的实践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7]。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解释力的传统文化的气质和生命力绽放出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成果。例如,在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
在政治上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特色制度;
在文化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握住了“两个关节点”,即“肯定马克思主义,但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否定教条主义错误,但不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8],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将现代化置于民族视域之中,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开展理论创新,才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少有的韧性与魅力。这条新道路所崇尚的平等意识、包容精神,所表现的不傲慢、不偏见、不专断、不逃避,所承诺的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所展示的大胸怀、大智慧和大担当,业已成为人类现代化文明征程上最闪耀的“增长极”。

(三)坚持全面统筹协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离不开科学的、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普泛意义上的现代化,其本质和形式与其他现代化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条道路是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托中华文明的智慧,借鉴人类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在不断探索中走出来的。这样一条独特而新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先在思想上厘清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等重大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立于新时代、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眼光,“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6]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回答并提出:用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用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用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用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用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前行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协调好的重大关系,也是目前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困的关键性问题。中国尝试为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发展的药方,是在依靠真理、探索真理立场之上,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发展过程。这五大发展理念,已经被中国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能够引领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创造性成果。我们就是要实现以“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9]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事实上呈现出极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现代化硕果,在思想理念上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北斗、国产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征战,不断坚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崇高信念,一步一步地走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10]。

(一)坚持实事求是,在历史实践中确定现代化道路方向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以贯之的基本立场,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古往今来,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依赖他国力量、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而走向成功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起步于“很不好”的环境,经验也“很不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一系列封锁禁运,新生的国家政权尚不稳固,必须探索自己的路、走得通的路。毛泽东讲:“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11]事实上,我们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逼出”了逐渐完备的、系统的、全面的、自主的工业体系,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赢得了主动权。中国的发展既要海纳百川,也要取长补短,所以绝对不能搞“关门主义”,要向发达的、有经验的、做得好的国家学习取经,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主动交流、充分借鉴,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站稳、走好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做到不受制于人,不看“美国人的脸色”“发达国家的脸色”或者“苏联人的脸色”而行事[1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立党、兴党、强党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开拓进取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实事求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才能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才能展示“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3]。

(二)坚持科学发展,在历史实践中丰富现代化发展内涵

把握历史规律、洞悉文明大势,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历史错综复杂、时局千变万化,如何识局、辨势、准确地把握潮流和趋势,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政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是顺应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世界大势中产生出来,走在了时代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14]。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探索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路径,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选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以科学的理论登高望远,在茫茫的大海上看到刚刚露出顶的“桅杆”;
能够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冲破“两个凡是”,肯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行为;
能够实事求是,作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实践努力。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根本性、颠覆性的错误,要保持继续胜利,决不能让取得的成就功亏一篑。同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不得折腾和耽搁,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提升自己。“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15]。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国内外环境极为复杂和艰巨,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历史正确的逻辑中前进,才能脚踏实地、高瞻远瞩,为中国式现代化把好关、掌稳舵。

(三)坚持和平发展,在全球发展中把握现代化命运前途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古往今来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古代就崇尚“和为贵”,提倡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近代受列强侵略和欺凌,更是倍加珍惜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一,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不同于世界动荡的制造者。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很快就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同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交往与互利合作。中国外交战略的基础始终是扎根广大发展中国家,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国的发展与世界长期的繁荣稳定紧密联系。第二,中国是世界和平的贡献者,迥异于霸凌行径的操弄者。近代以来,中国不仅从未主动挑起与别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曾抢占别国的一寸土地,而且还为解决地区紧张、平息战乱与世界维和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全球GDP增长率连续10年超过30%。这是中国人民通过吃苦耐劳、勤奋拼搏干出来的,不是靠激化矛盾、发动战争巧取豪夺得来的。中国坚持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第三,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区别于逆潮流而动的搅局者。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16]。中国崇尚多边、反对单边,倡导协商、反对霸权,支持对话、反对对抗,在全球面临各种风险和问题挑战的时代关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解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发展起来的中国,不但不会成为威胁,还会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上作出新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开辟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国,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还必将造福世界人民,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局限和困境,诠释了现代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取向和优越,贡献了极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少数人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而是十四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现代化,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是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整体进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探索,将对人类文明形态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一)回应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

文明新形态的产生是社会各领域文明相互促进、协调运行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发、建构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这个文明新形态是逐渐展开的,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接续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长期探索的历史成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身几十年的实践努力验证实际效果的、向世界呈现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案。在这五大文明中,经济建设是根本,强调高质量发展;
政治建设是保证,凸显制度优势;
文化建设是灵魂,重在核心价值引领;
社会建设是条件,营造美好生活;
生态文明是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大文明之间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互为发展条件,合力营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大提升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新高度。这个高度,代表着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通过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动,共享发展机遇、共担风险挑战、共建公平秩序。这种新高度的现代化,只能是由“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7]的政党进行引领,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归。这当然是信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秉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行“强国必霸”思维、存在根本制度缺陷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难以完成的。

(二)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伟业是同人类文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复兴的高度也必然彰显人类现代化文明的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发展和强大。一方面,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弘扬,是雄汉盛唐文明的时代新篇;
另一方面,它又是马克思主义行,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最好例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优越性最鲜明的展现。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以这种民族复兴的方式,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跃升,从“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迈进,中国共产党指引中华民族、带领中国人民展示了无穷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在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融合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切文明成果,汲取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各国建设的多样化方法,在短时间里迅速实现崛起,成为人类新文明的创造者和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三)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是正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需要搭建共识平台、汇集各方力量。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加以引导,这是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解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路时发出的最强音。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人类社会的前行也不会止步,每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提升文明的高度、亮度和完善程度贡献力量。今天的现代化,是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各领域的全面开发,又是科学与技术、自然与人文、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断跨域与融合的全面交叉,需要各个国家的携手共进、团结努力。中华文明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崇尚“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的团队合作。现代化绝对不是几个国家发展起来就可以的事情,更不能是发展起来就拍拍屁股走人不管其他的状态,必须是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式发展,任何“拆台”“搅局”“退群”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足取。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使命和担当,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宽广包容的胸怀、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制度和水平的差异,努力做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世界谋大同。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到的逻辑展示出独特的魅力,是一个体现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前行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将“日益增进”的“真理和正义”贯通和扩大至“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各个环节、不断加以鉴别和扬弃的变更过程[18]。这条属于现代化体系、展示社会主义高度、具有中国鲜明特色、承载新式文明类型的新道路,不仅承载着十四亿多人民的殷切嘱托和幸福生活,还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中国式失败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10期)2016-02-27中国式性感舒适广告(2008年9期)2008-09-22

推荐访问:理路 启示 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