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充电5号锂离子电池的研制

时间:2023-06-14 11:1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唐世弟,周恒捷,王珍珍,郭 密,万里鹏

(东莞市振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23696)

5 号电池作为具有通用标准尺寸的圆柱形电池之一,因其体积小,容量适中,被广泛应用在手电筒、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闪光灯、电子游戏机、电动玩具、遥控器、无线鼠标、无线键盘和无线话筒等领域。目前已经商业化的5 号可充电电池体系以氢镍电池为主,因氢镍电池比能量低,充电电流小,充电时间长,高温性能差,有记忆效应和自放电大等一系列缺点,将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锂离子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质量轻、无污染和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1]。钴酸锂(LiCoO2) 正极材料具有放电电压高、充放电电压平稳和比能量高等优点[2]。通过钴酸锂(LiCoO2)材料改性,进一步提高其充电截止电压,可以获得更多的容量[3-7]。

本文通过采用高电压型的LiCoO2和人造石墨,并通过对负极压实密度和电解液注液量等参数的优化设计,制备了14460 型圆柱锂离子电池,通过研究电池的常温放电性能、循环性能、高低温性能、倍率性能及安全性能等,以满足对新一代可充电5 号电池对高续航,长寿命,支持大电流放电,适应高低温环境使用和高安全的要求。

1.1 原料与试剂

正极材料1#(LiCoO2,北京产,电子级)、正极材料2#(LiCoO2,江门产,电子级)、负极材料(石墨,河北产,电子级)、隔膜[PE+陶瓷,(14+2) μm,重庆产]、电解液(1.3 mol/L LiPF6EC/EMC/DMC,东莞产,电子级)、Super P(瑞士产,电子级)、CNT(焦作产,电子级)、PVDF(上海产,电子级)、CMC(江门产,电子级)、SBR(深圳产,电子级)、铝箔(14 μm,99.35%,广西产)、铜箔(8 μm,99.5%,福建产)。

1.2 电池制备

将高电压LiCoO2、SP、CNT、PVDF 和NMP 按照一定质量比混匀成正极浆料,分别涂覆于厚度为14 μm 的铝箔表面,经120 ℃烘干、辊压、裁切制成正极片;
将人造石墨、SP、CMC、SBR 和去离子水按一定质量比混匀成负极浆料,涂覆在8 μm铜箔上,经80 ℃烘干、辊压、裁切制成负极片。将正、负极片和16 μm 隔膜进行卷绕焊接,注入一定量的电解液,封口等组装成容量为1.0 Ah 的圆柱14460 型锂离子电池。

1.3 电池性能测试

1.3.1 容量测试

用5 V/6 A 单芯测试柜(深圳产)测试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和能量。容量测试方法:电池先以0.5C恒流充到4.35 V,恒压至电流0.05C,再以0.2C恒流放电至3.0 V。

1.3.2 常温循环性能

用5 V/6 A 单芯测试柜(深圳产)测试电池的循环性能。循环测试方法:首先将电池放电至3.0 V,静置5~30 min,然后将电池在0.5C下充电至4.35 V,恒压至电流0.05C,再将电池在1C下放电至3.0 V,静置5~30 min,如此循环1 000 次。

1.3.3 不同温度放电性能

用TSE-11-A 型冷热冲击箱(日本产)提供低温环境(10、0、-10、-20 ℃)和用9070MBE 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产)提供高温环境(60 ℃),再用5 V/6 A 单芯测试柜(深圳产)测试电池的放电性能。温度测试条件:首先将电池常温0.5C放电至3.0 V,0.5C恒流恒压4.35 V 充满电,然后将电池在不同的温度下搁置16~18 h后(25 ℃环境以上搁置2 h),再以0.2C放电至3.0 V。

1.3.4 常温倍率性能

用5 V/6 A 单芯测试柜(深圳产)测试电池的倍率性能。倍率测试方法:首先将电池0.5C恒流充至4.35 V,恒压至电流0.05C,然后在不同倍率下进行放电(0.2、0.5、1、3C),放电截止电压为3.0 V。

1.3.5 高温储存性能

用9070MBE 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产)提供高温环境(55 ℃),再用5 V/6 A 单芯测试柜(深圳产)测试电池的放电性能。在常温下以0.20C恒流充电至4.35 V,转恒压充电至0.02C,在55 ℃下搁置48 h。取出实验电池冷却至室温后,以0.20C恒流放电至3.00 V,此放电容量为保持容量;
然后以0.20C充放电1 次,此放电容量为恢复容量。

1.3.6 安全性能

按照GBT 31485-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分别用CT-3008W-5V6A-A1-F 过充测试柜(深圳产)、BE-1000W 温控型短路试验仪(东莞产)和BE-101-72B 热冲击试验箱(东莞产)对电池进行过充、短路和热冲击测试;
按GB31241-2014 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的测试方法,分别用BE-6047 电池挤压针刺一体机(东莞产)和BE-5066 电池重物冲击试验机(东莞产)进行挤压和重物冲击测试。

2.1 钴酸锂材料选型

本文研究了2 种不同型号的LCO 材料制备成实验电池,进行了电性能和安全性能测试,常温放电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见表1,循环性能如图1 所示,1C6.3 V 过充测试曲线如图2 和图3 所示。

表1 不同型号LCO 电性能及高温存储测试结果

图1 不同型号LCO电池的常温循环曲线

图2 不同型号LCO电池的1 C 6.3 V电压-时间曲线

图3 不同型号LCO电池的1 C 6.3 V 温度-时间曲线

从表1 的数据可以看出2# LCO 要比1# LCO 具有更高比容量及平台电压,更为优良的高温存储性能;
图1 的常温循环曲线显示2# LCO 500 周循环后两只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0.4%和90.3%,而1# LCO 500 周循环后两只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3.3%和82.5%,结果表明2# LCO 的循环性能明显优于1#LCO;
从过充电压-时间曲线(图2)可知,以1#LCO和2# LCO 为正极制备的6 支实验电池在1C6.3 V 过充的条件下,电池先从4.35 V 恒流缓慢充电至5.30 V 左右,随后电压开始下降,充电持续一段时间后,电池内部压力不断增加,达到盖帽拉开压力,此时盖帽开启保护,盖帽CID 断开,充电终止,电池两端电压瞬间上升至6.3 V 后迅速降至0 V 左右;
从过充温度-时间曲线(图3)来看,1#LCO 和2#LCO 电池随过充进行电池表面温度先上升,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整个过程中,1# LCO 三支电池表面最大温度分别达到143.8、149.4、149.6 ℃,电池发生了热失控,导致起火爆炸。而2#LCO 三支电池表面最大温度分别达到115.7、98.8、113.1,电池没有发生起火、爆炸等失效现象,表明2# LCO 比1#LCO 具有更好的抗过充能力。

因此,综合比容量发挥、高温存储、循环寿命和过充安全性能多方面的因素考量,选择了2# LCO 作为可充电5 号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2.2 电池设计参数优化

2.2.1 负极压实密度的优化

提高负极的压实密度可以有效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由于压实密度会直接影响极片的电导率和电解液浸润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压实密度可以同时兼顾电子和离子导电,从而减少内阻,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8-10]。

考察了和对比了3 种负极压实密度设计参数(分别是1.65、1.70 和1.75 g/cm3)的循环寿命,进而优化电池的负极面密度设计参数。3 种负极压实密度设计电池的循环寿命测试曲线见图4。

图4 不同负极压实密度设计电池常温循环曲线

从图4 的循环曲线看,负极压实密度为1.75 g/cm3时,电池的循环衰减较快,在循环到300 次时,三只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分别只有63.2%、59.6%和66.5%。而负极压实密度为1.65 和1.70 g/cm3时,电池具有较为相似且平缓的衰减趋势,负极压实密度设计为1.65 g/cm3时,循环800 次后,三支电池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8.8%、88.5%和88.7%,负极压实密度设计为1.70 g/cm3时,循环1 000 次后,三支电池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1.2%、90.6%和89.2%,结果表明低负极压实密度(1.65 和1.70 g/cm3)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但是,较低的负极压实密度设计,也意味着较低的电池容量设计。因此,综合电池容量和性能的双重考虑,负极压实密度1.70 g/cm3为较优参数。

2.2.2 注液量的优化

电解液对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等方面影响巨大,电池设计因考虑合适的电解液量,以确保电池发挥出优异的性能[11-13]。将同一组电池分别注入5 种不同的电解液量,对不同注液量的实验电池分别进行了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和过充安全性能测试。图5是不同注液量电池的循环曲线图。表2和表3 分别是不同注液量电池的55 ℃48 h高温存储和1C6.3 V过充测试结果。

图5 不同注液量电池的常温循环曲线

表2 不同注液量电池的55 ℃ 48 h 高温存储测试结果

表3 不同注液量电池的1 C 6.3 V 过充测试结果

从图5 可以看出,当电解液注液量为1.6 g 时,循环800 次后,三支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3.36%、82.87%和83.38%。随着注液量的增加至1.8 g 时,电池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也相应提高,循环800 次后,三支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87.87%、88.47%和87.85%;
注液量继续增加至1.8 g 以上时,循环容量保持率趋于稳定,均值为87.91%。分析可能原因是与1.8 g 的电池注液量比,1.6 g 的电解液不足以浸润透电极,导致离子迁移阻抗增加,造成电池极化增大,电池循环寿命衰减要大一些。随着电解液量的增加,电极浸润更加充分,导致离子迁移阻抗降低,电池极化减小,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当电解液量增加至电极浸润完全充分时,电池的内阻已趋于恒定,电池的循环性能也随之稳定。

从表2 数据可以看出,注液量为1.6~2.2 g 时,电池具有良好的高温存储性能。当注液量为2.4 g 时,3 支实验电池有2支出现了盖帽弹开现象。实验结果表明,电池进行高温存储时,注入过多电解液会因高温产气过多,导致电池盖帽CID 弹开,造成电池功能失效,无法使用。

从表3 数据可以看出,当电池注液量为1.6 g 时,3 支电池的过充最高温度分别为149、156 和162 ℃,测试过程中3 支电池均出现了起火,爆炸。而随着注液量的增多,1C6.3 V 过充温度也随之降低,电池注液量为2.2 g 时,3 支电池的过充最高温度分别降到为60、63 和63 ℃。实验结果表明,注液量对电池的过充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提高电池的注液量,有利于改善电池的过充安全性能。

综合注液量对电池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和过充安全性能影响,电池注液量设计为1.8~2.2 g,电池具备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2.3 电池性能测试

2.3.1 电池的常温放电性能

通过LCO 正极材料的筛选、石墨负极压实密度与电池注液量的优化,制备了可充电5 号用容量为1.0 Ah 的14460 锂离子电池,电池常温0.5C充电0.2C放电(4.35~3.0 V)曲线见图6,0.2C放电容量数据见表4。

表4 14460 电池常温 0.2 C 放电容量及能量

由图6 和表4 可知,3 支电芯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 007.5、1 002.0 和1 002.9 mAh,电池的能量达3 850 mWh 以上;
电池质量最大按20 g 计算,电池比能量达到192.5 Wh/kg。结果表明,采用高电压型钴酸锂制备的14460 电池具有较高的容量和比能量。

图6 14460电池的常温充放电曲线

2.3.2 电池的循环性能

图7 为高比能量14460 锂离子电池常温0.5C充电1.0C放电循环(4.35~3.0 V)曲线。

图7 14460电池的常温循环曲线

从图7 可知,电池的循环曲线较平坦,表明电池的循环性能稳定。1 000 次循环以后,三支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仍然大于80%,分别为85.2%、82.9%、86.1%,表明电池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具备长寿命的特征。

2.3.3 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放电性能

图8 和表5 分别为14460 锂离子电池不同温度下0.2C的放电曲线和测试数据。

图8 14460电池不同温度放电曲线

由图8 和表5 的放电曲线和数据可知,当环境温度低于25 ℃时,14460 电池的容量和平均电压随温度的下降而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温度下降会造成电池内部极化增加,但低温-20 ℃下,电池仍可以放出常温容量的75.70%,表现出较好的低温性能。当环境温度为60 ℃时,14460 电池的放电容量由于内部副反应加剧有所降低,但电池仍可以放出常温容量的98.0%,表现出良好的高温性能。

表5 14460 电池不同温度放电容量与容量保持率

2.3.4 电池的倍率性能

图9 和表6 分别为14460 电池常温下不同倍率的放电曲线和容量数据。

图9 14460电池倍率放电曲线

表6 14460 电池倍率放电容量与容量保持率

由图9 和表6 的放电曲线和数据可知,14460 电池的随着放电倍率的增加,由于内部极化增加,放电容量呈下降趋势,但电池3C放电仍可以放出0.2C时的94.4%,表明该电池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可以满足可充电5 号电池对快速放电的使用要求。

2.3.5 电池的安全性能

对制备的14460 锂离子电池进行了1C6.3 V 过充、5 mΩ外短路、130 ℃1 h 热冲击、重物冲击和挤压等安全项目测试。测试结果见表7。

表7 14460 电池的安全性能测试结果

从表7 可知,5 个安全测试项目中,所有样品电池在测试过程中均未出现爆炸和着火现象,说明研制出的电池具备良好的热滥用可靠性及抗过充、防外部短路、抗外力冲击和挤压能力。

采用高电压LiCoO2正极和人造石墨负极,通过正极材料的选型优化,负极压实密度和电解液量参数的设计优化,成功研制出了容量为1.0 Ah 的14460 型锂离子电池。电池的比能量达到192.5 Wh/kg,常温下以1C在3.0~4.35 V 循环1 000次,电池容量保持率达到80%以上,-20 和60 ℃放电容量分别为常温容量的75.7%和98%,3C放电容量为0.2C容量的94.4%,且通过了过充、短路、热冲击、重物冲击和挤压等安全项目测试,很好地满足了新一代可充电5 号电池对高比能量、长寿命、耐高低温、快速充放电和高安全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液量常温负极常温发黑工艺在轴承工装上的应用哈尔滨轴承(2021年1期)2021-07-21蠕虫状MoS2/C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1-MCP复合杀菌剂处理对“金红宝”甜瓜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保鲜与加工(2021年1期)2021-02-06贵州重晶石与方解石常温浮选分离试验研究矿产综合利用(2020年1期)2020-07-24TAP阀压开地层解决方案及其在苏南的应用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20年3期)2020-06-03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18期)2019-10-21负极材料LTO/G和LTO/Ag-G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8年2期)2018-03-26CO2 驱低液量高气液比井下气锚模拟与优化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6期)2017-01-15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筛选试验研究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年9期)2015-12-29分步电沉积法制备Cu-Sn-Sb合金负极材料电源技术(2015年11期)2015-08-22

推荐访问:锂离子电池 可充电 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