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本草——大黄

时间:2023-06-14 08: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林 潼,张湘苑 ,沈梦菲 ,张 伟 ,赵林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北京 100053;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3.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兰州 730000)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大黄一般生长于亚洲温带及亚热带海拔约1 400~2 500 m 的高寒山区,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1.1 症靶

1.1.1 便秘 适用于便秘,以实秘、热秘为首选。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谓其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且其又是苦寒沉降之品,善于泄热,故亦宜于治疗热结便秘。仝小林教授认为大黄的功效与其剂量相关,大剂量大黄可急下通腑,用量宜9~15 g,临床上常配伍芒硝治疗实热便秘[1]。临床症见便秘、喘促、咳嗽咳痰时,林炜烁等[2]常用宣白承气汤,方中生大黄9 g(后下),杏仁10 g,玄明粉1 g(冲服),瓜蒌皮6 g,桔梗6 g 等,宣肺通腑,调理肺肠气机。然而大黄并非只用于实热证,若治疗冷秘,常与附子、干姜等温热之品同用;
若治疗大便秘结兼有气血亏虚或阴津不足者,宜与补气养血或养阴生津药物同用。

1.1.2 热毒泻痢 适用于湿热型或热毒型泻痢,临床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黏液脓血便或下痢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特点。湿热或热毒蕴结肠道,气血壅滞,肠络受损而致泻痢者,临床常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湿热得除,气血调和,则痢疾自止。

1.1.3 湿热黄疸 适用于湿热黄疸,临床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核心表现。吴又可谓“退黄以大黄为专功”,在使用茵陈蒿的基础上配伍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之力更强。临床组方以张仲景《伤寒论》茵陈蒿汤为代表,方中大黄二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唐宋时期医家认为热邪是黄疸的重要病因,亦继承了张仲景从湿论治黄疸的思想,因此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分别是大黄、栀子、茵陈蒿,以通泄之法,使湿热从下而去[3]。目前有茵栀黄注射液应用于临床。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升降散中大黄与姜黄同降阴中之浊阴,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清解郁热,祛风胜湿,常与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合用治疗黄疸[4]。

1.1.4 痈肿疔疮 适用于热毒或火毒攻结皮肤,临床以痈肿疔疮为特点,头面部及四肢多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大黄“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以大黄为主药,若以清热为主,与黄芩、黄连、黄柏、白芷等相配,以《外台秘要》中九物大黄薄贴方为代表方外用;
若以解毒为主,常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可内服,或研末蜜调外敷患处;
若以祛瘀为主,常与牡丹皮、桃仁配伍,以《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汤为代表方,泻肠腑湿热瘀结。临床研究发现[5],Ⅲ、Ⅳ期压疮用中药复方大黄煎剂联合紫草油可清热泻火、祛瘀解毒,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易于皮下吸收,腐肉脱落时间、新生肉芽出现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1.2 标靶

1.2.1 高血肌酐 对于急性或慢性肾衰竭患者,其肾主水功能受损,尿液排出减少,机体水液代谢失衡,大黄通腑导浊,可降低血肌酐水平。仝小林院士创立仝氏芪丹军蛭汤,方中大黄通下泻浊,黄芪补气,丹参养血活血,水蛭通肾络,诸药相合,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消尿蛋白,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6]。对于以大便秘结为主症的肾功能不全患者,仝小林院士认为其核心病机为脾肾阳虚,水湿瘀积,常用大黄、淫羊藿、麻黄三味小方治疗,其中大黄荡涤胃肠浊毒,常用剂量6~30 g,且用量可根据肌酐范围来调整,若肌酐>400 μmol/L,大黄宜30 g;
肌酐200~400 μmol/L,大黄9~15 g;
肌酐<200 μmol/L,大黄6~9 g[7]。

1.2.2 高胆红素 胆红素升高会引起皮肤、巩膜黄染,降胆红素的中药一般首选茵陈蒿、赤芍,而大黄可清泄湿热、利胆退黄,常与茵陈蒿相配,在降胆红素方面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刘铁军运用下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经验丰富,临床上常以大黄为主药,泻下祛瘀,可抑制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8]。

2.1 泻下作用 蒽醌类物质是大黄起致泻作用的重要成分,其作用于大肠,增加肠道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发挥泻下作用[9]。

2.2 止血活血 大黄及其主要成分能收缩胃肠局部血管,增加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数,提高血小板聚集性,降低抗凝血酶活性,缩短出血时间,达到止血目的[10]。大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大黄饮片与免煎颗粒单药、复方均能改善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11]。

2.3 调脂 大黄中游离蒽醌可能通过影响血液胆固醇转运、肝脏脂质代谢和肠道胆固醇排泄,从而调节血脂异常大鼠的血清TC、LDL-C、HDL-C 水平[12]。

2.5 利胆保肝 使用含有大黄的茵陈蒿汤能降低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AST、ALT 水平,调节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组织中TGF-β1、p-Smad3、p-ERK1/2 的表达,减轻肝脏纤维化,改善肝损伤,发挥肝脏保护作用[13]。

2.6 抗病原微生物 大黄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有效成分如大黄素、大黄酸及芦荟大黄素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敏感,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亦有较强的抑制效果[14]。

2.7 其他 大黄及其化学成分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生大黄煎剂灌胃检测药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小鼠灌胃的LD50为(153.5±4.58)g/kg[15]。大黄生品汤剂致泻力最强,致泻ED50为2.63 g/kg,120 g/kg 大黄生品引起50%小鼠死亡,致死剂量是致泻剂量的40余倍,因此大黄的临床常用剂量相对安全[16]。然而长期使用大黄可能存在毒性反应,重复给药6 个月出现毒性反应的剂量为10 g/(kg·d)[17],毒性反应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脏和肝脏,故长期使用大黄需密切关注肝肾功能,综合炮制和配伍,合理运用大黄。

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
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弱者慎用;
其性沉降,善活血化瘀,故妇女经期、怀孕、哺乳期应忌用。

5.1 《药典》用法与用量 3~15 g;
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5.2 经验用法与用量 大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内服3~120 g,所用剂量不同,功效各异。仝小林院士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小剂量大黄能致泻、引经,健胃消积,通过泻下而敛正气,寓补于攻,一般6 g 以内,可促进胃肠新陈代谢,保护胃肠黏膜,提高机体防御能力[18];
中剂量泄热泻浊;
大剂量急下通腑[19]。

大黄为清热泻火的重要药物,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结合文献及专家经验,目前梳理出大黄的症靶为便秘、热毒泻痢、湿热黄疸、痈肿疔疮,标靶为高血肌酐、高胆红素。现代药理发现大黄有泻下、止血活血、调脂、利胆保肝、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临床使用剂量为3~120 g,剂量不同,功效各异,小剂量能致泻、引经,中剂量泄热泻浊,大剂量急下通腑。

猜你喜欢泻下茵陈蒿热毒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5期)2021-11-05Chemical characters and protective effect of Baqi Lingmao formula(巴芪灵猫方)on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年6期)2021-08-09茵陈蒿汤煎煮工艺的优化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太阳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9年11期)2019-12-30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浅析热毒宁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当代医药论丛(2017年22期)2017-04-12华亭大黄泻下作用研究*西部中医药(2016年4期)2016-09-06中药药理学泻下药概述部分对比分析教学法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15期)2016-02-14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分析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观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0期)2014-03-01

推荐访问:本草 大黄 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