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与发展:高净流入背景下杭州青年人才政策的优化路径研究

时间:2023-06-13 18: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沈在蓉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统筹推进六类人才队伍建设,即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据2016年中国组织人事报统计,在这六类人才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党政人才队伍比例达62.7%,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达78.9%,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达78.6%,这充分展示了青年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重要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要培育青年人才队伍,打造一支高质量的青年人才队伍,这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青年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人民日报,2017-04-14(001).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制定引进人才政策,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发放人才补贴等政策措施,掀起了“抢人才大战”。作为诸多城市中引才成果丰硕的佼佼者,杭州在人才持续流入的背景下保障好青年人才队伍稳定与发展的紧迫性不断提高。本研究针对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在杭务工青年人才,发放并有效回收问卷1089份,并对20名在杭青年进行了个人访谈,分析汇总当前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理清杭州青年人才的现状和问题,为政府吸引和引进青年人才献言献策,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场景中为青年人才搭建共创共建共享平台。

由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课题组于2021年5月联合推出的报告《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在2020年我国人才吸引力指数排名中,“新一线”城市杭州的排名由2019年的第5名升至第2名。近年来,杭州产业发展迅速、人居环境与人才待遇不断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逐年上升。(2)姚连营.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杭州实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21(03):46—55.2017—2020年杭州市人才净流入占比从1.0%攀升至1.6%。2019年以来,杭州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2021年杭州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05亿元,同比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12.4%;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27.1%。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杭州近3年来累计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近150万人,其中2019年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55.4万人,2020年43.6万人,截至2021年11月,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6.1万人。作为数字第一城,杭州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第一,并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来杭工作,跟杭州市委市政府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近年来,杭州出台了多项举措,吸引各行业优秀人才来杭发展创业。早在2015年杭州就推出“人才新政27条”,这是国内第一个实现人才分类认定的城市;
2016年的人才“若干意见22条”,侧重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2017年,杭州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又出台了人才国际化实施意见;
2018年,杭州进一步放宽高技能人才引进户口迁移政策,引凤来栖;
特别是自2019年起,为了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杭州频出新政,为人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各个区县也根据当地特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如滨江区“5050”人才计划、江干区“百人计划”、西湖区“325”人才计划等等。“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城市建设,需要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加入,围绕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共青团杭州市委积极整合资源,打造共青团“大数据”驾驶舱,通过大数据数字赋能,更好更全面地服务青年人才发展。这就涉及青年人才的根植问题。

城市人才根植意愿即人才打算在一个城市长期工作和生活的意愿,反映着人才对城市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较好地衡量一个区域对人才的保留能力。(3)姚连营.杭州城市人才吸引力及其提升策略——基于杭州987名高学历青年人才的问卷调查[J].浙江经济,2018(16):52—53.回顾现有的城市人才迁移的研究,重心较多地放在城市人才吸引力上,关于人才根植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述到美国学者E.S.Lee提出的“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这为人口迁移和根植定居提供了综合分析框架。翁清雄等从组织情感承诺角度研究人才植根意愿形成,表明经济环境、文化氛围和组织承诺在其中产生重要影响。(4)翁清雄等.区域环境对人才承诺与根植意愿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4,35(06):154—160.张文宏等从社会交往、身份认同、住房和教育等方面,对新白领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作了比较研究。(5)张文宏等.新白领和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比较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08):140—147.朱文晶从城市待遇的视角,研究了包括青年高学历人才在内的流动人口长期留城意愿和创业行为。(6)朱文晶.城市待遇与留城意愿及创业行为——基于杭州市的实证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17,14(02):110—121+157—158.李文彬等基于广东的调查研究发现,政府作为城市环境的营造者和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效率、政务公开、政府信任显著正向影响公众满意度。人才政策是城市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制定的相关公共政策。(7)李文彬,赖琳慧.公众满意度与政绩有关系吗?[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05):153—159.曹威麟等认为,宽松的户籍政策、过渡住房和社会保障政策能缓解聚集地人才的衣、食、住、行和户口问题;
人才奖励和创业资助政策有利于提升人才的创业激情;
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工关系保障政策则为人才创新成果及权益的维护提供制度保障。杨菊华认为,城市身份认同对于流动人口的融入、融合起着重要影响。(8)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33(01):17—29.张宇钟提出,高层次人才选择留在某个城市并非完全出自理性考虑,中国社会讲究的乡土人情等感性因素也会发生作用。(9)张宇钟.城市发展与包容性关系研究[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 (01):85—95.姚连营认为,城市认同、城市归属感及未来生活预期是影响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的重要因素。(10)姚连营.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影响因素[J]. 当代青年研究,2019(05):46—54.

目前国内针对城市人才根植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为诸多城市管理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青年人才处于职业和价值观不稳定期,而且因在一个新城市居留时间短而缺少社会融合,因此具有较高的城市间流动意愿,就像人与组织之间需要磨合,人与城市、地区也需要磨合。现实中也不乏存在在一线、二线城市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再流动到其他城市定居生活的例子。面对青年人才的高流动性,除了加大政策砝码吸引人才外,如何留住各类青年人才在杭州长期发展更应该成为这一时期重点关注的问题。(11)姚连营.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影响因素[J]. 当代青年研究,2019(05):46—54.

(一)青年人才政策的创新性、统筹规划性不足,政策执行力有待加强

一是杭州近些年的引才举措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人才政策整体的创新性不足,内容和其他城市趋于同质化,人才政策竞争很大程度上沦为奖助额度的比拼(12)赵玲玲.深圳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02):92—96.,这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是巨大的,并不具有长效性。二是人才政策统筹规划性不足,各个城区因为发展水平不同,彼此之间缺乏人才政策协调机制,在引才方面时有陷入奖助比拼的恶性竞争困境,造成内部资源浪费。政策偏重于人才引进,对引进后的安排规划和指导相对不足。三是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有待加强,青年往往只了解关注“房子”“票子”“帽子”等与直接需求相关的政策情况,而对于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方面乃至整体性规划政策缺乏了解,如《杭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等。

(二)青年人才的生活压力过大,社会融合度有待提高

一是青年人才对杭州认可度较高,但是生活压力较大。调查显示,青年人才普遍认为杭州的综合环境优于其他很多城市,人才政策、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人文环境等因素成为吸引他们来杭发展的原因。但有较多青年提到,住房、工作和家庭等生活压力依旧是人才留杭发展的主要压力来源,在杭州青年人才流出的原因中,房价、家庭和薪资待遇占主要因素,青年人才的收入总体偏低,生活成本高成为杭州青年人才流出的主要原因。二是青年人才社会融合度偏低,一方面是主观层面偏好,多数当代青年社会融入主动性较弱,拓展圈层较为被动;
另一方面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在服务提供、需求满足等方面及时性和多元性不足,可供青年选择的服务、活动和平台较少,青年的社会融入缺乏契机。调查显示,青年人才的人际交往中,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同事或者雇主、同学、亲戚以及来杭州后认识的新朋友。数据显示,社交圈形成的重要原因取决于共同的经历和环境。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大部分青年表示,与同事间的沟通多是与工作相关,真正交往多的还是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青年交际圈子实际偏小,同事和同学成为青年引进人才在城市社会中的主要社会交往对象,容易降低对城市的身份认同感。青年人才迫切需要平台、机会,交流、展示自己,提高社会融入度,增加与城市的情感联结。

(三)青年人才职业规划较模糊,培训和规划亟待提升

一是青年人才缺乏长远职业规划。调查显示,近80%的青年对个人发展有比较清晰或模糊的规划,完全没有个人规划的青年占比11.14%。通过个人访谈了解到,大多数青年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系统的规划过,他们需要组织或有经验的人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帮助和指导。(13)徐凤辉,王俊.中国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实施现状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07):107—113.二是存在“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很多单位跟风引进名校、高学历的人才,却在岗位设置、人员培训与开发方面缺乏规划,在具体工作中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现象仍旧存在,青年人才的作用未能充分彰显,导致人才资源浪费,也损害人才的城市根植意愿。(14)姚连营.青年人才城市根植意愿影响因素[J].当代青年研究,2019(05):46—54.

(一)助力青年人才政策做细做实做优

1.细化人才政策,抓好青年人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是青年发展的重要引领。未来要在整合青年人才培养政策中提高青年政策精准性,搜集并分类整理杭州的青年人才政策,保障青年人才政策的规范性、连贯性。按照《杭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坚持加大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要求,在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15)李小娟,胡跃茜,虞希铅.论高技能青年人才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6(05):115—119.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政策支持,保障青年政策实施,完善对青年人才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助力青年人才发展。同时,不能让现有的青年人才政策束之高阁,而是要让政策落地落实,抓好青年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各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16)张新民.加强培养基础研究青年人才[N].人民政协报,2020-08-06(007).2018年以来各主要城市间发起的“抢人大战”,促使不少青年人才政策落地,比如住房补贴、创业补贴的落实,成为促进青年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也是城市吸引青年人才的法宝。

2.落实政策宣传,利用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为青年提供人才政策的宣传咨询服务。针对人才政策知晓度低的问题,一是要在精准宣传上下功夫。现有的省市人才政策体系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既有统领性、指导性政策,又有实施细则、条款和操作规程。二是在简化政策兑现程序上做文章。政策兑现是最好的宣传。要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简化人才政策申报材料,减少政策落实兑现环节,为人才政策的落实、兑现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17)马骁骁.浅谈新时期90后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21(01):86—88.以上海为例,上海团市委自2020年11月“伙伴行动”开展以来,始终把助力上海在线新经济企业发展及从业青年群体成长作为服务导向,通过搭建企业青年和政府职能部门青年的交流平台,围绕大家呼声强烈、关注度政策性、机制性问题,按照“1+9+16”的市、区两级多部门联动体系,实现政策制定的“最初一支笔”和政策落地的“最后一道门”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长效服务机制。“1”是指由团上海市委联合上海市企业服务云的专家志愿服务总队组成1个专家和专业机构资源库;
“9”是招募青年骨干围绕就创业支持、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等成立的9支市级青春企服务团;
“16”指的是16支区级青春助企服务团。“1+9+16”的工作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服务,青春助企服务团将“服务云”开设青春助企服务专区作为线上服务主渠道,通过抖音开设青春助企服务团·政策解读专栏,生动讲解惠企政策;
线下定期在全市重点园区、商圈和楼宇开展“走进”服务,让人才政策为广大青年人才所熟知。

3.优化决策支持,创新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青年人才库,继续发挥杭州市青年大数据研究中心和团校的智库作用。杭州团市委已经与相关部门合作,打通多个职能部门的数据,通过数据整合直观呈现杭州青年人才的分布情况,并利用大数据分析青年人才的工作地、人才房、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分布,建立更清晰的青年人才画像,为市委市政府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支持。继续发挥共青团联系青年的作用,深入青年开展舆情调研,搜集人才政策相关的青年反馈意见,探索和提供更多创新的人才政策解决方案。

(二)主动为青年人才的社会融入创造契机

1.打造优质人才环境,以青年的需求点、兴趣点为原点提供服务。要坚持打造人才环境就是赢得发展优势的理念,针对人才的生活需求,不断美化城市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认真解决青年人才普遍关注的交友、婚恋、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生活保障问题,为人才提供充足的筑梦空间、公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环境,让人才不因出身而受到歧视,不因关系而失去机会,不为到政府部门办事而跑断腿,这才能真正建立青年人才与杭州的情感联结,提升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青年人才主动融入的激情。同时引才不止于“引”,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延伸引才工作的服务链,要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在青年有需求、感兴趣的领域主动作为,打破圈层隔阂,引导青年人才跨圈层的交流合作,不断降低青年人才社会融入的门槛。(18)陈丽君,金铭.人才政策营销的要素内涵与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6):135—141.

2.转变政府角色,扶持企业成为推进人才工作的新动力。当前的人才政策实施过程中仍以政府包揽为主,政府除了给予人才奖励还要持续保障人才的长期留用,而企业作为就业提供方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未能彰显。应充分发挥市场聚合优势,助力于企,坚持企业为主体,着力引进优秀的企业,鼓励优秀的青年人才在杭创业,挖掘企业在引才、育才、留才方面的潜力。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培育人才,并对于企业引进或自主培养的技能人才以个人为单位给予薪资补贴。注重有效联结高校专家资源和企业项目资源,政产学协同推进。鼓励试点校企联合培育科技型人才,设立专门奖励倡导高校学生入企参加实习或项目研发。(19)张宁.新常态视域下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115—118.同时鼓励地方人才培训机构、地方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由政府提供培训补贴。此外,也要发挥市场协同作用,努力探索专项技能人员引进的租赁模式。鼓励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向人才中介机构租借各类技能人员,加强政策宣传与法制建设,建立发展人才租赁后台服务与调控体系,充分保障租赁对象的自身权益,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市场上充分、有序流动,实现高度融合。

3.创新新时代青年阵地的模式,缩小青年服务圈半径。“青年之家”作为共青团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阵地、建设服务型团组织的有力抓手,在加快推进共青团改革,进一步破解制约基层共青团发展的“四缺”瓶颈过程中发挥着坚实的堡垒作用。(20)谢素军,贺田露.新时代青年创业问题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20(01):85—95.在这方面,深圳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2017年,深圳市委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让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2020年,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约33岁,14—35周岁青少年占比超过50%,如何持续做好青年的服务工作,深圳团市委一直在进行有效的探索。针对深圳年轻人多、工作繁忙等特点,从2020年6月开始,深圳市福田团区委为年轻人打造了一处主打“下班后”活动的全国首个主打夜间活动的“青年之家”——“7点夜间青年之家”,选址在深圳文化创意园区内,可容纳80多人同时活动。经过一年多的运营,“7点夜间青年之家”已经成为深圳青年人的文化地标,活动涉及专业知识普及+同行或跨界交流+技术与市场对接等等。同时,深圳共青团突破了常规的阵地建设思路,将“青年之家”的牌匾挂到了星巴克、奈雪的茶门店里,牌匾上面有“龙华青年”公众号的二维码,扫码即可关注。星巴克咖啡、奈雪的茶是年轻人喜欢的饮品,他们喜欢在这里开展活动,这两家青年之家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加强了社会组织青年互动交流、信息对接、资源共享。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和服务项目,深圳团市委把青年之家打造成青年人愿意参与、愿意来玩的“家”。

(三)提升青年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

1.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引导青年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把握青年人才成长路径,为青年人才量身打造成长方案,推行青年人才评估制度,发现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优势和弱项,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可以考虑建立传帮带培养机制,实施导师化培训方式,让更多青年人才掌握工作核心要领,更准确、有效地提高工作能力,为青年人才发展最大限度铺平成长之路。基层团组织充分利用在青年人才“推优入党”和“择优晋升”时的民调话语权,不断探索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方法和路径,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后备军作用。

2.以青年需求为导向,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符合实际的培训交流机会,建设农村、高校、城市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21)晋一.青年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举措[J].人才资源开发,2021(05):13—14.尊重青年成才发展规律,通过培训提高青年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通过基层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基层青年对培训的需求很高,特别是针对性强的、层次比较高的培训。今后团校会推出越来越多的科学系统的培训,根据青年一代使用互联网频繁的特点,充分利用打破时空限制的网络培训方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满足杭州市青年人才的需求,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长。

3.加强对重点青年人才群体需求的宣传力度,培养更多实用型青年人才,助力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建设人才发掘和交流平台,加强市和区、县(市)两级联动,吸引海内外青年人才来杭创业创新,为杭州发展储备人才。如团杭州市委全面实施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未星计划”,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依托微链开发涵盖创业培训、创业园区、创业资金、创业政策、创业导师五大领域内容线上平台,整合杭州市文创企业家孵化工程、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风险池”基金等线下资源,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加速成长。建设好类似“振兴杯”人才发掘和交流平台,持续深化以赛引才,让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以此为契机来到杭州、了解杭州、留在杭州。同时我们也期待看到越来越多像90后的“放牛娃”陈柳一样愿意回乡创业的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青春力量。

让青年人才愿意参与、积极参与,一直是共青团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让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择来杭工作,更重要的是留在杭州,为数智杭州的发展做贡献,实现城市与青年发展的良性互动,这也是未来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共青团拥有广泛的青年基础,通过在从事青年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符合青年人特点的理论与工作路径,能够更好地联系、挖掘、吸引、动员优秀青年人才,形成工作合力,搭建与青年人才交流共同的桥梁和纽带,为政府建设优秀青年人才队伍提供参考,为杭州青年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等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撑。(22)袁方成.城市人才政策转向的创新路径[J].人民论坛,2020(21):73—75.未来,杭州团市委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杭工作,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场景中为青年人才搭建共创共建共享平台。

猜你喜欢杭州政策人才杭州幼儿画刊(2022年11期)2022-11-16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政策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助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20年2期)2020-03-08政策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传媒评论(2017年12期)2017-03-01

推荐访问:杭州 流入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