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钰栋 蒋振松
1.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部,山东 济南 250017;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山东 济南 250012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进展,骨质疏松症已处于慢性病前3 位。骨质疏松症主要特征为骨微结构退化、骨量减少、骨质量下降及骨强度降低。骨质疏松症会导致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增加,极易造成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较高,老年人居多,尤其以绝经后的大龄女性最为多见,研究显示,美国50%的绝经后大龄女性患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为20%[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为骨质量差、易发生再次骨折、常伴随疼痛与活动受限。临床上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类型有桡骨远端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3]。为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及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时的预防与合理的治疗至关重要。常见的预防措施有饮食、药物等,治疗方式则以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为主。本文主要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措施、手术治疗方式、临床疗效等方面阐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与预防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骨质疏松症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为减轻医疗、公共卫生与患者面临的巨大经济负担,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制至关重要。20 世纪80 年代仅有钙、维生素D、降钙素作为骨质疏松症的常规治疗药物,针对绝经后大龄女性的骨质疏松则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4]。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已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中应用,按作用机理可分为3大类:抑制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其他机制类药物。
1.1 抑制骨吸收药物
1.1.1双膦酸盐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临床上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机制为影响破骨细胞中特定磷酸合成酶的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激活,干扰成熟破骨细胞的聚集,使破骨细胞无法形成与活化。一线抗骨质疏松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有利塞膦酸、阿仑膦酸、伊班膦酸、唑来膦酸等,其中唑来膦酸可静脉用药,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双磷酸盐的患者[5]。双膦酸盐可附着在骨骼上,因此,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使双膦酸盐在骨骼中积累,长时间间隔服用仍可抑制骨转换。研究显示,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Lorentzony[6]在回顾分析双膦酸盐药物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中发现,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3 年可使脊柱和髋部的骨密度分别增加约4% ~ 9%和2% ~ 6%。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中,阿仑膦酸、唑来膦酸和利塞膦酸在3年的治疗中降低了椎体骨折40% ~ 70%、非椎体骨折25% ~ 40%和髋部骨折40% ~ 53%的风险。双膦酸盐类药物通常耐受性良好,然而,多达10%的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关节痛、肌痛等不良反应。葡萄膜炎是一种罕见的副作用,颌骨骨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jaw,ONJ)和非典型股骨骨折(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s,AFF)是非常罕见的副作用,ONJ 的发生率为0.001% ~ 0.01%[7]。综上,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显著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但目前仍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选择。
1.1.2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SERMs)与雌激素 绝经后的大龄女性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这与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有关。雌激素通过与骨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α 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可促进降钙素的分泌和维生素D的产生,还可降低甲状旁腺激素的骨吸收作用[8],故绝经后的大龄女性常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但研究发现,长期的雌激素替代疗法会导致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9]。因此,建议在骨质疏松症的长期治疗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长期预防中慎用雌激素替代疗法。
SERMs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化合物,与雌激素结构类似,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在不同靶器官发挥雌激素样作用。研究显示,SERMs在骨组织中发挥雌激素样作用,显著增加脊柱椎体及全髋关节骨密度,拮抗骨质疏松,在绝经女性生殖系统则发挥拮抗作用,减少雌激素相应并发症的发生[10]。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及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常用的SERMs 类药物有雷洛昔芬与巴多昔芬。雷洛昔芬在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椎体骨折的风险方面有效,Liu等[11]研究发现,雷洛昔芬治疗骨质疏松症,可使股骨骨密度增加,使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风险降低约30%。巴多昔芬在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显示出与雷洛昔芬相似的疗效,Goldstein 等[12]通过研究1 600 例绝经后女性经雷洛昔芬和巴多昔芬治疗后骨质疏松改善情况,发现巴多昔芬组和雷洛昔芬组的脊柱和髋关节骨密度相似,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明显降低,3年内椎体骨折发生率为2.5%与2.3%。由此可见,SERMs 类药物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1.1.3抗RANKL 单克隆抗体与降钙素 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是破骨细胞必需的一种跨膜蛋白,其作用为维持破骨细胞结构与功能,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是由破骨前体细胞表达,与RANKL 结合后,可激活成熟破骨细胞的形成[13]。抗RANKL 单克隆抗体可阻止RANKL 与其受体结合,影响破骨前体细胞的分化过程,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形成。
临床上用于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抗RANKL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地诺单抗,已被广泛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Pang等[14]研究发现,36个月的地诺单抗治疗显著降低了新的椎体骨折、新的临床椎体骨折、新发生的多重椎体骨折、新的或恶化的椎体骨折、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脆性骨折的风险。Palacios 等[15]研究发现,地诺单抗的抗骨折效果与性别、年龄、既往骨折史、骨折部位、既往骨质疏松治疗史、吸烟、饮酒、肾脏功能等因素无关。地诺单抗对降低髋部骨折、非椎体骨折风险的影响同样显著。研究表明,地诺单抗可以显著降低整个骨质疏松人群以及高危亚组(如≥75 岁的受试者)、基线股骨颈(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 -2.5或同时存在2种危险因素的患者髋部骨折的风险[15]。在一项糖尿病患者未来血运重建研究中显示,绝经后老龄女性使用地诺单抗治疗,其非椎体骨折、髋部骨折风险分别降低68%、40%[16]。地诺单抗在治疗骨质疏松与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目前已成为临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线药物。
降钙素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又称C 细胞)分泌,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及骨溶解,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止痛剂[17]。临床上常使用的降钙素为鲑鱼降钙素,与其他降钙素相比具有更高的效力、更久的半衰期、与降钙素受体有更大的亲和力,因此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Kanis 等[18]研究发现,注射降钙素可使髋部骨折的风险显著降低。但由于降钙素的使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常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止痛剂使用。
1.2 促进骨形成药物
包括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与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类似物。PTH 是由84 个氨基酸组成的激素,表达于成骨细胞、骨细胞、骨内膜细胞,与甲状旁腺激素1 受体(parathyroid hormone typeⅠ receptor,PTH1R)相互作用来调节骨代谢[19]。PTH1R 有2 种不同的构象RO 与RG,PTH 与RO 与RG 结合,通过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产生最终导致骨形成,PTH与RO的相互作用相对于RG而言更加缓慢和持久[20]。
目前有特立帕肽与阿巴帕肽2种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类似物被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一项比较特立帕肽和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2 990 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其中1 515 例患者使用特立帕肽治疗,1 475例患者接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结果显示特立帕肽在预防椎体和非椎体骨折方面优于双磷酸盐[21]。Kim等[22]在研究特立帕肽对髋关节的影响中发现,特立帕肽可显著改善髋关节的骨密度,骨质疏松患者接受特立帕肽治疗18 个月后髋部骨密度增加约为3.5%;
且特立帕肽对预防髋部骨折也有明显作用,研究显示,经特立帕肽治疗后的髋关节骨折率在0 ~ 6个月下降44.3%,6 ~ 12 个月下降47.7%,12 ~ 18 个月下降85.7%。阿巴帕肽与特立帕肽作用相似,可显著改善身体所有部位的骨密度,研究发现,经阿巴帕肽治疗18 个月后的骨质疏松患者的新发椎体骨折率下降86%,非椎体骨折发生率下降43%[23]。由此可见,较早的使用阿巴帕肽可显著降低非椎体骨折、临床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骨折风险。研究显示,与特立帕肽相比,阿巴帕肽可导致心率显著增加,目前注射阿巴帕肽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骨质疏松患者的安全性的研究仍不充分,而且研究规模太小,无法充分评估相对罕见的心血管事件(如非致命性中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24]。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于2018 年拒绝了阿巴帕肽的授权。综上所述,特立帕肽与阿巴帕肽均有良好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但综合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在药物安全性方面,特立帕肽优于阿巴帕肽,已成为临床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线药物。
1.3 其他机制类药物—维生素D 及其类似物与雷奈酸锶
维生素D 及其类似物调节骨代谢的作用机理为增加机体对钙的吸收,减少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抑制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的激活与骨质的形成。临床上常用的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维生素D 及其类似物有骨化三醇、艾地骨骨化醇、阿法骨化醇。研究表明,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可预防老年人跌倒、明显提高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如髋部骨折、非椎体骨折的风险[25]。雷奈酸锶是一种新型口服活性剂,研究显示,其可增强成骨细胞复制并增加胶原蛋白合成,同时降低体外成熟破骨细胞的前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活性[26]。由于雷奈酸锶会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雷奈酸锶仅用于无法使用其他药物的骨质疏松症患者。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用非药物预防措施有均衡膳食、适当的运动锻炼、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防跌倒等。膳食均衡是骨骼健康的重要基础,可防止参与体内骨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镁等)缺乏。镁参与体内钙的平衡,缺乏会导致骨骼结构异常,锌可促进骨骼的发育,同时是骨代谢所需酶的构成元素,缺乏会导致骨营养不良[27]。膳食均衡可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在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国际指南和建议中,运动被认为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和预防骨折的最佳实践之一[28-29],适量的运动锻炼能增强肌肉力量与改善形体,还可增加骨密度与完善骨重建。常见的锻炼方法有抗阻力锻炼、有氧锻炼、姿势锻炼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样至关重要,对于有长期吸烟和饮酒史的人群而言,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烟草可能导致骨转换机制失衡,降低骨量和骨密度[30]。因此,戒烟对于预防骨质疏松骨折是很重要的。与吸烟类似,饮酒越多的人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一项荟萃分析强调了饮酒与骨质疏松风险之间的线性关系,该研究表明,每天饮酒≥ 500 mL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63 倍[31]。因此,对于大龄人群来说戒烟戒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必要条件。
对于老年人来讲,跌倒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研究表明,≥ 65 岁的社区居民中有1/3 每年至少发生1 次跌倒,其中20%的跌倒会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32]。最常见的骨折发生在绝经后伴有骨质疏松的女性。60岁以下的女性跌倒时往往会伸直手臂,导致前臂骨折的几率更高。60 岁以上女性侧身摔倒更常见,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更高[33]。为防止老龄化人群因跌倒导致骨折,可对老龄化人群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及对跌倒风险进行评估,预防跌倒、降低骨折风险。
临床上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类型有桡骨远端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因此,手术治疗常作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方式。
3.1 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
髋部骨折为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髋部骨折后仅有40% ~ 60%的患者恢复了骨折前的活动状态,亚洲骨质疏松学会联合会的研究显示,到2050 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预计将增加2.28 倍[34]。髋部骨折的患者平均年龄为80岁,跌倒是影响其发生率的重要因素。髋部骨折后,患者患肢无法承受重量,体格检查时,移位性骨折表现为外旋外展,腿部缩短,经X 线等影像学辅助检查可确诊[35]。临床上针对髋部骨折的处理方式常以手术治疗为主。
髋部骨折的手术方式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PFNA内固定术是在改良内固定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微创内固定方式,创伤小,可实现二期动态内固定,能保留股骨头和股骨颈,固定效果好,避免了内固定后股骨近端不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36]。PFNA内固定术可促进骨折快速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一项比较PFNA术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表明,PFNA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较高,肢体功能、早期活动能力恢复快,二次手术率低,髋关节置换术比PNFA术感染率、死亡率高,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37]。Mu等[38]分析了PFNA内固定对外侧壁高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将112 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2 组,PFNA 组与PFNA 内固定+动力髋螺钉组,发现前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后者。
髋关节置换术是常见的关节重建手术,该手术优点是消除患者疼痛并恢复关节活动,保持髋关节的稳定性,帮助患者改善髋关节功能,并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恢复行走和生活能力。髋关节置换术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且手术疗效受到患者广泛认可。Chen 等[39]在一项评估髋关节置换术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中指出,髋关节置换术促进了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了卧床休息时间,使患者能够早期进行负重运动,但其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组织损伤程度也较大,需要患者有较高的耐受力。综上,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有效术式,且随着医疗资源和微创技术的发展,手术造成的创伤将会越来越小。
3.2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由骨质疏松导致椎体骨密度、骨质量降低,在外伤或无外伤因素下造成的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类型。根据欧洲椎体骨质疏松研究的数据,50 ~ 79岁年龄标准化的椎体骨折患病率估计为男性12.2%,女性12.0%[40]。OVCF 会导致严重的身体限制,包括背部疼痛、功能残疾和进行性胸椎后凸,最终导致食欲下降、营养不良、肺功能受损、脊髓受压并伴有运动和感觉缺陷[41]。临床上治疗OVCF的方式主要为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开放手术。
3.2.1保守治疗 OVCF 保守治疗的方式有卧床休息、背部支架固定、患者特异性镇痛和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等。保守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防止骨折移位的恶化,可能发生椎体后凸畸形愈合、骨折愈合不良、骨折愈合后疼痛延续等,且卧床时间较长,下肢血栓发生率较高[42]。临床上保守治疗适用于OVCF 症状不重、椎体稳定性好及全身系统疾病较多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3.2.2微创手术 OVCF 的微创手术方式有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球囊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PKP 于19 世 纪80 年 代 由Galibert 和Deramond[43]在临床上首次使用,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现PKP 已成为OVCF 治疗的常用手术方式。PVP 作为一种微创技术,需要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到塌陷椎体中以稳定骨折,PVP的目的在于缓解因OVCF引起的疼痛与加强塌陷椎体的稳定性,防止椎体进一步受压,其适应证为OVCF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44]。研究发现,PVP 对镇痛和功能恢复有益,在缓解疼痛方面更有效[45]。Láinez 等[46]的荟萃分析发现,与保守治疗OVCF 相比,PVP 后短期(1 ~ 2 个月)、中期(1 ~ 3 个月)和长期(≥ 6 个月)在疼痛缓解、功能障碍改善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均优于保守治疗。
PKP 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微创治疗OVCF,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与PVP类似,该技术在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入球囊扩张后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内,使病椎即刻得到强化和稳定,从而恢复其功能,缓解患者疼痛。研究表明,PKP 后3 个月OVCF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3 ~ 12 个月,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疼痛无复发[47]。Grifoni等[48]比较了PVP与PKP治疗OVC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发现,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VP后相邻节段骨折发生率高于PKP。
综上,PVP 与PKP 相对于保守治疗而言有诸多优势,但操作不慎会产生骨水泥渗漏、再发骨折等并发症。骨折的类型、位置和损伤的严重程度影响技术的成功率,准确的手术指征是避免治疗失败或并发症的必要条件。
3.2.3开放手术 开放手术适用于OVCF 患者有神经、脊髓受压症状,严重的脊柱畸形需要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术(pedicle screw fixation,PSF)被认为是治疗严重OVCF的首选手术。相对于微创手术而言,PSF 疗效更加明显。Huang 等[49]回顾分析了经皮后凸成形术加或不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40例患者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凸成形术(PSF组),另外47例患者只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凸成形术(PKP组),经过术后24 个月的随访,PSF 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失 能 指数(oswsetry disability index,ODI)、Cobb 角和前椎体高度率(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atio,AVHr)的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PKP组,且并发症仅有5例,少于PKP组的23例。另有研究发现,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Genant Ⅲ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椎体高度下降、患者满意度、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单独使用PVP[50]。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PSF 术后易发生螺钉松动而造成内固定失败,临床上可采用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技术、可膨胀椎弓根螺钉等来保证手术成功率。总之,开放手术相对于微创手术可靠性高、优良率大,但其创伤大,需要患者有较高的耐受性。
3.3 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
在65岁及以上的骨折患者中,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上肢骨折,约占18%[51]。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作为一种“信号骨折”,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52]。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检,包括损伤的具体因素,如损伤机制、手姿势、吸烟史和功能状态等。应获得受影响腕部的标准前后位、侧位和斜位X线影像学检查,特别注意桡骨高度(平均值:11 mm)、桡骨倾角(平均值:23°)、掌侧倾角(平均值:11°)、关节内骨折扩展等[53]。桡骨远端骨折诊断不及时、治疗方式不恰当,短期会造成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长期会引起骨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式主要为掌侧锁定钢板技术。
对于未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最初的封闭式治疗方式为可拆卸腕部夹板或石膏固定。对于移位骨折,闭合复位通常在急诊科局部麻醉下在血肿块下进行,复位后,将患肢置于短臂夹板或石膏中,并进行复位后X线检查,以评估对齐情况。复位后还应反复进行神经血管评估。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越来越流行,它可为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质量差的患者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性,减少肌腱刺激,并且可以在相对平坦和略微凹陷的表面上进行;
此外,它能够实现生物力学上牢固的固定,从而允许早期关节运动[54]。
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其创伤小、恢复快,且临床疗效与切开复位等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也相应缩短。Yang等[55]为评价腕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回顾分析了50 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腕关节镜辅助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后随访18 个月,发现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腕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明显高于术前,优良率达到92%。Shihab等[56]比较关节镜辅助与透视辅助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效果的Meta分析表明,在进行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时,相关软组织损伤的识别率更高,腕部伸展增加,其他术后影像学结果、并发症或功能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关节镜辅助内固定是关节内复位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相关软组织损伤的有效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但其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和临床治疗方式,通过积极的预防与合理的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将显著降低,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医疗技术的革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承受的疼痛将会大幅减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性骨折髋部骨质疏松症老年糖尿病患者须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2年9期)2022-12-22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中老年保健(2021年10期)2021-08-24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超负荷运动时当心疲劳性骨折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及转归分析老年医学与保健(2017年6期)2017-02-06从治未病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年2期)2014-11-07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