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下新城建设导则探索与实践——以《上海虹桥主城前湾地区建设导则》为例

时间:2023-06-13 12:0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尧烨焕

(上海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新城”概念主要源于19 世纪末英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随着新城实践从英国扩展至全球,新城建设内涵也逐渐丰富,从早期的疏解大城市人口单一目标发展为完善大城市职能、优化空间结构,以及提升城市效率和竞争力等综合目标[1]。上海作为一座综合性国际大城市,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提出建设“卫星城”,到21 世纪初“十五”期间重点发展“一城九镇”,再到“十四五”提出的“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2],新一轮新城建设正式启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十四五”提出“两翼齐飞”中的“一翼”,既是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的增长极,也是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新高地,高质量高标准的新城建设,是市、区政府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发展的殷切要求。

与过去传统的城市设计导则不同,新城建设导则在充分梳理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基础上,梳理新城发展普遍存在的发展难点、突出问题,通过总控平台、指标管控、图纸文字等方式进行引导建设。总控平台将新城主城片区各建设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化”管控,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国际标杆城区。建设导则编制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总体部署,通过多专业协调引导精细化和全程化,实现控制口径统一,构建科学、前瞻、操作性强的规划建设引导体系,打造更高起点的“建设标准”。建设标准涵盖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覆盖更加全面和灵活,主要体现在:(1)为政府管理者、设计单位、开发建设公司等多元群体提供服务指导手册,是行政程序再造的基础性工具;
(2)通识性解析专业规划意图,采用引导图纸、管理清单的方式对不同地块、功能单元输出建设引导要求,为“一张蓝图干到底”提供技术实施保障;
(3)为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动态跟踪维护,从土地出让到项目建设运营等各项环节提供精细化管控,落实引导内容,确保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标准、更好水平的前湾建设。

3.1 虹桥主城前湾概况与规划目标

虹桥主城前湾地区位于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以西,东南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西部重要的门户节点地区,也是虹桥商务区内最大的一处待开发区域,规划区总用地规模约10.5 km2,包含3 个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上海市与闵行区2035 总规、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中将规划区定位由“新市镇”提升为“主城片区”,并对区内各项指标、结构、基础设施等重大内容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在多轮国际方案征集、多项专项研究基础上,形成了2021 年8 月公示稿《上海市闵行区华漕社区MHP0-1402、MHP0-1403、MHP0-1404 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本导则便是对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的深化与补充。建设导则以国际最高标准为借鉴,以“国际、生态、配套”为导向,落实上位规划提出的“国际医疗、国际教育、国际文化、国际体育、国际创新、国际社区”6 大功能要求[3],创造国际城市功能品质生活、工作、配套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依据建设标准分为Ⅰ级、Ⅱ级标准建设区。Ⅰ级标准建设区为活力集中的、轨道交通可达性较好及生态环境极佳的管控区域,而其他则为Ⅱ级标准建设区。Ⅱ级标准指在现有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作适当提升,按高标准建设实施;
Ⅰ级标准则在Ⅱ类高标准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和要求,各项建设对标国内外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按超高标准建设实施。为提升主城前湾地区的建设空间品质,导则在对各功能片区重点引导的基础上,从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品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低碳建设6 个维度进行了专项的引导阐述。导则由总导则、专项研究报告、图则、管控要素清单列表组成,其中管控要素清单是对各功能要素、对象配置进行量化管控或引导建议凝练汇总形成的清单列表。

3.2 建立通达开放、便捷舒适的城市综合交通

总体交通格局在上位单元控制性详细阶段基本稳定,导则侧重于提升增强轨道交通站点辐射服务能力、加强公交系统与静态交通网络衔接建设、深化道路系统分类与提升道路出行空间体验感受等目标,对道路功能、慢行空间、沿街绿化、配套设施等要素展开引导。对轨道交通线路与站点,引导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以公交线路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功能复合、空间紧凑的枢纽地区,配置静态交通设施,提高交通换乘便捷度,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步行+自行车+公交”高效慢行网络,引导串联各类公共交通、商业办公、公共服务以及景观活动等功能节点,提升与轨道交通枢纽空间联通性,建设地上、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慢行网络,加强中央活动区慢行网络密度;
引导推广智慧技术应用,构建高效安全的智慧出行新模式,加强公交、信号灯等设施的智能建设应用及推广数字平台、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智慧技术,推进创新智能化交通建设。

3.3 高标准、多元化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了国际化高能级—高品质社区级—特色化小微级3 个层级体系,导则对设施空间布局、场所营造、景观环境、建设管控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实施的高标准建设引导。高能级设施主要为提升前湾地区公共服务国际化和多元化高标准服务的设施,重点聚焦国际“文、体、医、教”4 类,包括文化艺术中心、都市运动中心、国际医学中心、展示中心和高等科研院校等;
社区级设施是为构建便利舒适、提供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高品质公共服务空间的设施,主要包括社区文化、体育、福利、医疗、行政、商业和基础教育设施等几类;
小微级设施是为满足市民对更高标准的生产、生活需求,按照功能业态和群体特征,精准定制5~10 min 小微生活圈设施,包括全龄成长学习设施、人性关怀互助设施及自助友好健康设施几类。

3.4 建立优质宜人、蓝绿共享的生态空间

为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整体空间品质,建设有个性和区域特色的“水绿相融”的生态家园,导则结合市、区相关“十四五”规划及国内外各类生态绿地设计规范等相关文件,依据公园绿地尺度规模、地理区位、综合程度等属性差异,提出了包括建设模式、功能活动、植物配置、立体彩化、生态护岸等约20 项引导要素。深化了公园绿地,建立“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及口袋公园”多层级公园体系,以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并统筹了绿地、水系两类与城市空间交织的生态要素,构建出水系联通、蓝绿相映的蓝绿景观空间。对河湖水系,含近岸水域和沿河陆域,旨在引导建设安全的生态水系、高品质的生态水境,层次丰富的水系廊道。对存在与商业办公、产业、居住等各类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地(大于500 m2并向公众开放的),旨在引导建设高效激活、友好宜人的优质复合空间。

3.5 地下空间复合开发建设

为预先解决地下竖向设施空间之间的矛盾,促进前湾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改善地面环境质量,将一部分高密度开发地块的地面设施转为地下,提供更多的开发空间及加强商业地块间无缝隙联通,构建更加完善的地下空间体系,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指引。导则结合用地布局、开发、规模、交通、环境等方面提出地下空间建设指引。引导在轨道交通网络和重要公共活动节点进行以地下两层为主的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统筹安排轨道交通车站、地下人行通道、综合管廊等地下设施,引导与人员活动相对频繁的交通、公共空间优先布置。在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及重点地段的地下空间进行统筹一体化开发,以地下综合发展轴线联通中央活力区,并在轴线两侧依据地质环境适宜性,引导分层、分类设置各类设施。

3.6 对标国际的低碳前湾城区

城市的低碳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长期工作重点之一。导则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虹桥商务区低碳规划建设经验,以建设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城区为目标,制定低碳规划建设指标和技术措施指引,以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推进城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能源供应,发展低碳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化区域环境,营造绿色生态的示范性城区。

在绿色交通低碳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主要从道路设施、停车、智慧出行几方面进行引导,形成便捷舒适的道路设施,高效节约的停车系统,智慧灵活的交通出行。引导采取如减速带、路口收窄、人行道偏移、共享街道等一些交通稳静化措施降低道路出行产生噪声影响,或引导采用具有大孔隙率的沥青混凝土铺路材料低噪声路面技术。低碳建筑方面,为降低建筑能耗强度和碳排放等,鼓励发展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等。对健康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及海绵城市建设作了要求,区分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水体4 类海绵城市系统控制指标与技术措施。如为缓解城市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和削减径流面源污染,引导鼓励对住宅用地采用大面积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
为提高商业广场场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率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引导公共建筑提高屋顶绿化面积比例。为提高区域排水防涝能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引导鼓励在大型公园内增加水面率、建设植被净化系统;
为保护和修复河道水体生态服务功能,引导鼓励河道两侧设置陆域缓冲带、生态护岸、水域生物群落和生态化改造已建硬质的护岸。能源低碳方面,为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高效,引导设置区域能源中心,发展天然气分布式供能,推广可再生能源,推动计量收费与分项计量,从末端完善低碳能源布局。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国际标杆城区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尚在实践探索中,笔者以虹桥主城前湾地区建设导则为例进行阐述。导则编制重点聚焦于空间品质提升,对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公共空间、综合交通、低碳能源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管控清单列表等将文本、图则中要求的管控要素或引导建议进行凝练打包,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重点环节进行综合约定,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审查,打造高标准、高品质生活城市样板,实现高水平的前湾建设。当然建设导则编制只是一个初始尝试,建设一个“高标准、高质量”城区,除了需要有完善合理的规划编制、相应政策法规等实施保障机制外[4],还需有动态跟踪维护更新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区的建设。

猜你喜欢前湾虹桥导则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1期)2022-03-08虹桥碧波太平湖江淮法治(2020年4期)2020-06-05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山东画报(2020年4期)2020-05-06黄河口画卷山东画报(2020年1期)2020-02-14喜茶虹桥新天地店现代装饰(2019年10期)2019-10-17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新民周刊(2016年44期)2016-11-22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4期)2012-02-14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5期)2012-02-13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八)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1期)2012-02-13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3期)2012-02-13

推荐访问:导则 建设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