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制造业人才发展状况、路径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13 11: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刘 蓉,宋 杰,3

(1.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2.湖南省人才研究会,长沙410000;3.株洲市园区与县域经济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6)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入着力培育经济新动能、奋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规制制约不断强化、人口增长的红利效应逐渐消失、就业结构不均衡的矛盾越发凸显等多重挑战,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支撑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2]。制造业是构建工业强国的重要保障和必备基础,也是打造现代化强国的产业基石和强力支撑[2]。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根本遵循,也是加快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我国制造业产业门类齐全,已形成一支庞大的具备较高技能水平的专业技工人才队伍[2-3]。但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呈现技术技能类专业人才在结构组成上以初级工和中级工为主、在层级分布上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的发展格局,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3-7]。

经过建市几十年的不懈奋斗与努力,株洲凭借深厚的产业底蕴和不断创新求索的拼劲,实现了由传统重化工业城市向先进制造业城市的转变,不断提升在中国先进制造版图中的株洲影响力和贡献度。目前,株洲已形成轨道交通产业世界一流、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国内领先、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占据行业龙头的竞争优势,在全国制造业占据重要一席;
截至2020年底,株洲共有各类制造业企业2166家,主要分布于制造业领域的30个行业。株洲高度重视制造业人才,全方位推进制造业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近年来,株洲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为引擎,以完善人才政策措施为主线,以打造人才创新平台为保障,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为动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走出了一条选拔熟悉市场情况、改革创新意识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地方政府重要岗位任职的株洲发展之路。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株洲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选用了一批“高精尖”产业经营管理杰出人才担任政府部门重要领导,优化调整了党政人才生态结构,释放出更多改革进取的活力。

从人才支撑制造业发展的角度切入,对株洲制造业人才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剖析其制造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破解制约人才发展难题的实施路径和推进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全国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及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探索株洲方案。

1.1 人才支撑产业发展效应明显

1.1.1 聚集了优秀的行业经营管理人才与行业创新领军人才

在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合金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领域引进与培养了一批视野开阔、擅长经营管理的优秀国有企业家、高素质民营企业家及专业突出的行业领军人才。

1.1.2 培育了大批技术技能专业性人才

株洲面向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培育形成了年龄与职称结构较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技术种类较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制造业专业人才队伍。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6所,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0万人,每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3万人。

1.2 人才发展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1.2.1 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完善

近年来,《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30条措施》《关于优化人才政策体系 推动株洲高质量发展的30条措施》等人才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不断营造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强化各类人才引聚[8]。

1.2.2 人才培养政策推进实施

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计划、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动合作,着力培养先进制造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专业人才[8]。

1.2.3 人才服务保障形成常态

推动人才联系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交流活动;
聚焦人才与市场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为认定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综合服务档案,协调各方资源,切实解决引进人才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1.3 人才发展创新平台趋于完善

1.3.1 培育创新驱动引擎

在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三大重点特色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厂所协同”创新模式,最大程度地激发“以产引才”“以优聚才”的链式效应;
建立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培育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8]。

1.3.2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强化先进制造业企业与重点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搭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平台。企业和院校共建1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9个生产实习实训基地、19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院士工作站。

1.4 产教融合不断深入探索前行

1.4.1 组建职教集团,基本完成产教对接

株洲市域内现行省级职教集团与轨道交通、汽车、化工、冶炼等产业集群实现有效对接,市级职教集团完成了与先进装备制造、陶瓷、服装等产业集群的对接。

1.4.2 依托特色产业,构建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

株洲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汽车、服饰等11个职教集团,3个入选国家首批职教集团示范名单;
建成公共实训中心、现代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等7个公共中心;
建成校企合作实训基地837个。

2.1 产才城融合发展格局未形成

2.1.1 人才和产业匹配度待提升

(1)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较突出

一是高端人才比重偏低、创新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绝对性紧缺。株洲制造业战略型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技艺高超的工匠领袖紧缺情况短期内难以解决。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后产生了大量的用工需求,但现行技术技能人才还难以满足需求,部分企业存在招工困难现象。创新型人才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显著,尤其缺少能同时驾驭生产制造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技术技能类人才结构性短缺。相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绝对短缺,在技能人才层级结构上株洲制造业一线技能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普通技能人才尚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而高级技能人才还是相对短缺。

(2)产才融合不高、互动不足

现行的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在人才政策执行中更加注重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项支持,但对于人才是否匹配城市产业形态和格局,是否为制造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人才方面考虑还存在各种不足。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度不高,对制造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还不够凸显。制造业企业创新人才的产出和投入不相匹配,近年来株洲制造业企业创新人才的产出尽管不断增加,但有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仍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的创新研发和生产销售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人才培育也未能很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教学对接产业需求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前瞻性、引领性仍欠缺,导致先进制造业人才的供给滞后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2 长株潭城市、制造业和人才的不均衡发展格局待破解

从长株潭区域格局看,经济联系和区域竞合的不均衡致使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的互动不足,影响制造业人才区域内大循环。

(1)城市间人口流动不均衡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常住人口较2019年分别增加165.35万人、-12.58万人、-15.58万人,长株潭人口增长为137.19万人,约为长沙市的80%。长沙人口规模迅速扩张不可避免地虹吸了株洲和湘潭的人口。

(2)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均衡

长沙市对株洲市和湘潭市的“虹吸效应”远大于“辐射效应”,多年来一直处于“抢人才”“抢资金”“抢项目”的集聚发展时期,不断吸引包括株洲市、湘潭市在内的周边地区各类资源,也加剧了区域内部的不平衡。

(3)区域竞合关系不均衡

株洲、湘潭与长沙均属竞争明显型关系,长株潭制造业发展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制造业融合发展间的壁垒较突出,对区域间人才自由流动造成较大程度的制约。

2.2 开放合作质量还不高

2.2.1 创新开放协同力度不大

长株潭现有人才管理体制协同性不高,政策执行落差较大,难以形成足够的政策合力,如何将长沙市的人才政策更好地辐射到株洲、湘潭,提高长株潭乃至整个湖南省地区人才吸引力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此外,株洲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合作层次、广度、深度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国际化人才工作水平和本地人才国际化水平都需进一步提高,与国际相关产业的重要制造业科创中心城市之间人才开放协作联系也不够紧密。

2.2.2 区域开放式共享水平还不高

在长株潭人才一体化进程中,制造业领域相关人才规划、人才认定标准、人才评价体系、人才服务保障等未实现有效衔接互通,人才双向流动、互聘互用、共引共享的规模较小,且适用范围有限分散。

2.3 保障投入需加大

2.3.1 人才政策引才聚才竞争力欠佳

面对新一轮国内外日趋激烈的“抢人大战”,株洲现有制造业人才政策的引才聚才竞争力显得相对乏力,子女入学、国际化环境等配套支持力度不大,难以吸引外地、国外优秀人才,长株潭培养的优秀人才、省外培养的本地籍贯优秀人才回株就业的比例并不高。

2.3.2 资金投入力度还要加大

现行人才政策资金投入还相对较少,在政策调研中大部分受访制造业人才建议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2.3.3 政策只是向高层次人才倾斜

现行的人才政策多是通过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等方式,缓解人才的短期住房压力,对于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及长期住房需求方面的保障措施仅限于《株洲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认定的各类人才;
针对其他专业技术人才与技术技能类人才,扶持政策还相对匮乏。

2.4 人才吸引力待提升

从人才未来发展需求看,株洲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青年技能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内陆三四线城市给予青年人才的未来发展空间与选择多样性有限。株洲职教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三万多人,但留在株洲就业的甚少。本地培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留不住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二是制造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株洲制造业薪资的行业竞争力不足,技工晋升通道偏窄、成长激励不明显,还面临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城市圈等周边城市群的人才虹吸效应。

三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目前,尚未形成对技工人员足够重视的社会氛围,不少年轻人不愿从事相对枯燥乏味、总体收入和社会认知度不高的工人职业。

四是技术人才、高级技工能力培养提升的周期较长,有的需要几年时间学习磨砺,这让部分年轻人不愿沉下心为之投入精力。

针对株洲制造业人才发展正面临着产才融合、开放合作、保障投入、人才吸引力待提升等方面的主要困境,应努力破解制约转型发展的难题,不断优化制造业人才生态,做好“三个聚焦、三个努力”,走出一条城市、制造业、人才、教育多维融合发展之路。

3.1 聚焦城产才融合,努力破解长株潭制造业、城市和人才发展不均衡格局

3.1.1 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制造业及支撑它发展的人才核心竞争力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求不断集聚制造业科创高端资源,整体提升区域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势必要着力推动长株潭三城合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长株潭整体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科学创新高地[9]。

3.1.2 调整长株潭经济空间布局

目前,株洲、湘潭已有很多很好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链,株洲应主动强化从生产制造到服务延伸裂变,围绕长株潭制造业发展布局建设科技研发型、物流型、特色专业型等三类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区。通过产业布局优化调整,释放更多制造业人才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制造业人才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地区间充分流动。

3.2 聚焦保障投入,努力建设保障制造业人才生活生态优化的幸福家园

3.2.1 加大公共服务保障支撑

当前,株洲的政策优惠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优惠被消化,株洲对人才的吸引力会大幅下降。建议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完善相关保障政策,特别是配套公共服务供给,为制造业人才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服务。

3.2.2 增强差异化优势力量

相比国内一二线城市,株洲应挖掘放大长株潭一体化在先进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等特定领域和层面的比较优势[9],深挖产才互动、错位协同的特色,促成长株潭形成平等竞合关系,重点解决产业重叠、结构趋同问题。针对不同人才群体,努力将配套服务的比较优势充分转化为引才聚才竞争优势,建设好制造业人才宜业宜居幸福家园。

3.3 聚焦活力提升,努力形成制造业人才发展层次多样的长效机制

3.3.1 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层次提升

本科院校的人才聚集能力一般要大于职业院校,而目前株洲只有湖南工业大学一所本科院校。株洲应借助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东风,尽快筛选有本科潜质的职业院校予以重点培养,争取提升为(独立或合并成为)职业本科院校。

3.3.2 关注制造业人才的未来发展需求

制造强国德国非常重视专业基础人才,注重平衡各岗位间的收入差别,技术技能人才并不比大学毕业生地位低、收入少。据此,株洲应努力打通制造业各类人才间通道,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上升空间,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人才。

巩固株洲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全国竞争优势,推进株洲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如何破解制造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难题变得十分迫切,要在做好顶层设计、聚集创新要素、聚焦综合服务、形成政策合力上持续发力。

4.1 聚焦培育制造名城,发奋构建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发展“高聚工程”新格局

4.1.1 精准绘制适合株洲市情的制造业发展地图

要全盘考虑株洲制造业领域中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布局发展,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现状情况”与“未来潜力”等多维度、多视角绘制匹配株洲实际的制造业发展地图,梳理、标识关键环节的产业资源和支撑发展的创新资源,为立足制造业全方位发展汇聚精英人才提供精准指引。

4.1.2 落实先进制造业英才汇聚的实施路线图

着眼于建设株洲先进制造业领域“高聚工程”,聚焦引领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的专项研究与切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建立面向全球的制造业科创战略领军人才对接服务范围和各类对口专家集成专业数据库,形成面向全球、面向关键核心领域、面向未来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高端人才空间分布图和制造业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空间分布图,分不同领域层次制定实施精英引才聚才的工作路线图,构建海外制造业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服务机制、集聚先进制造业顶尖人才的综合服务机制和行业领军人才反映现实难题“直通车”办理机制,实现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融合对接。

4.1.3 实施制造业企业为主体,精准引才聚才专项行动

强化制造业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地位,打造精准发力的企业人才引进机制。开展制造业行业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的专项调研与市场分析,形成并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帮助制造业企业制订符合本单位实际所需的引才聚才工作计划,扶持企业定期在国内外开展才企供需对接活动。

4.2 借力长株潭一体化,着力强化制造业人才高效治理科创高地支撑措施

4.2.1 聚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领域科学研究高峰引才

推动长株潭合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同构建长株潭科学创新高峰,形成区域内具有“尖兵效应”的学科创新高地,带动形成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优化整合长株潭内外先进制造业领域与学科专业的各类研究机构与创新人才资源,下大力气引进、培育、造就一批制造业领域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引领科学家、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4.2.2 聚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先行高地引才

充分发挥长株潭科教优势、产业优势与组织优势,加大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建成一批行业引领性强的创新平台和与国际先进制造业接轨的产业化基地;
尤其要加强基础性材料、功能性材料开发,将建设国家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集群作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重点支撑。

4.3 围绕建设幸福株洲,打造幸福美好、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生态

4.3.1 聚焦人才发展需求充分满足

着力建设更加优良、舒适的人才生态环境,推进社区国际化的建设理念,构建满足人才工作、生活、学习等多样化发展需求的绿色生态系统,高标准建设符合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软硬件环境,打造幸福美好、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生态。按照好于历史状态、优于周边情况、高于同级水平的原则,制定引才用才的各项配套措施,重点开发智能化职业能力测评系统与职业培训系统,打造制造业人才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高制造业人才政策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4.3.2 聚焦青年引才服务质量提升

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和本地创业创新质量的提升,积极有效引导与支持本地培养的青年人才选择株洲、扎根株洲、圆梦株洲。另一方面,要探索在制造业学科领先、与株洲制造业对接紧密的外省市高校建立株籍学子联盟,摸清大学生职业发展定位、回乡考察、创业就业等各类需求,定期向大学生提供人才引进政策、就业政策等咨询服务,全方位、多渠道推荐株洲制造业发展概况、人才需求情况、人才事业空间,真正助推在外青年学子回株创业创新。

4.4 集成政策合力,充分激发制造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创业新活力

4.4.1 推动城市与人才发展相融合

要实行并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工作格局,推进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注重形成长株潭制造业共建共享、引才引智的工作新格局,尤其要聚焦阻碍长株潭制造业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实施好长株潭人才联动计划,加快打造长株潭区域制造业人才协同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人才承载能力。

4.4.2 推动人才与国际化相融合

建立吸引海外制造业高端人才的联络对接服务机制,拓展国际化制造业人才引进的开放通道和高水平国际制造业人才合作空间,搭建集聚国际化优秀人才来株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建设舒适宜居的国际人才社区,形成国内国际制造业人才双循环。

4.4.3 推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

要充分把握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契机,结合株洲产教融合特色,进一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重点推进具备区域示范引领和集聚辐射效应的轨道交通类、航空类职业院校合并转设或升格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示范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紧密契合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切实找准人才与制造业、企业共融发展的突破口。同时,针对制造业产业链实际情况,设立与之精准匹配的制造业人才职称专业体系,由此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与人才产出价值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综合评价的考核体系,赋予有效服务重大战略和攻克制造业行业技术难题的专家学者们宽阔的人才成长渠道与奉献力量的发挥空间。

从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建设体系切入,探究了株洲制造业人才发展现状,发现株洲制造业人才发展还存在城市—制造业—人才融合发展格局待优化、开放合作质量还不高、保障投入需加大、人才吸引力待提升等难题。推进株洲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城产才融合,破解长株潭制造业、人才和城市发展不均衡格局;
要聚焦保障投入,建设保障制造业人才生活生态优化的幸福家园;
要聚焦活力提升,形成制造业人才发展层次多样的长效机制,在做好顶层设计、聚集创新要素、聚焦综合服务、形成政策合力上持续发力,走出一条城市、制造业、人才、教育多维融合发展的株洲之路。

猜你喜欢株洲制造业人才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造纸(2022年9期)2022-11-25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造纸(2022年8期)2022-11-24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2年11期)2022-11-21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株洲工业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湘潮(上半月)(2019年5期)2019-05-22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推荐访问:株洲 发展状况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