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美 赵晓营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的根本态度、思想认识与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1]这一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和螺旋式上升,使科学观念的内化和外化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并在实践中彰显“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的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一贯方针,“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领域进一步具象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在密切联系群众、贴近生活实际、汲取群众智慧的同时,强调将新闻舆论工作反映人民大众思想、情感、愿望和利益的服务属性与充实知识、扩大眼界、启发觉悟的引导教育属性相结合,“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与他们共患难的朋友”[3]。
新闻舆论工作的对象性活动,指向了由概念、文本、判断及价值原则构成[4]的话语表达。作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5],话语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新闻舆论工作传播思想观念、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营造正确舆论导向的介质依托。新闻舆论工作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兼备人文性与实践力的二重性,从报刊时代的“群众性导向”到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群众路线”,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在回应时代要求、介入社会现实、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与时俱进。新时代治国理政与定国安邦的国家建设过程更离不开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6]的提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7]的强调,不仅阐释了新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方向。由此出发,从“历史”“情理”“实践”三维话语空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梳理其“观点”“情感”“形式”话语文本,聚焦“认知”“情感”“目标”话语实践,探索“平台”“修辞”“主体”话语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8]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9]的话语生成机制,指向了新闻舆论工作不同历史阶段的话语内涵、话语语境与话语特征的生产关联性和延续性,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论述的话语生成提供了话语历史分析路径。基于一切为了人民工作导向的内容阐释,群众路线从内容框架、意义建构和操作方法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理念遵循,刻画了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以民为本的价值选择。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概念范畴和行动引领,群众路线以“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0]的价值导航,开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自身蕴含的主观能动性,以“工农政权办事首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1],投射共产党人纲领、路线和政策制定坚持群众观的优良传统。从通过“传家宝”的核心概念隐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到以三个“一致性”、三个“为民”凸显群众路线的服务主体,再到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的核心话语与实践推进中的人民思想践行,无不聚焦了中国共产党对群众智慧和人民力量的强调,集成群众路线的话语框架、动员资源、实践路径,彰显了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现实价值——“它不断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12]。
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话语实践系统,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言说,更包含了意义和思想的生产过程。费尔克拉夫以首层文本、次级话语实践、宏观社会实践的统合话语,指涉了话语本体内容、外在表达与实践效能层级演进的社会性与整体性。其中,群众路线话语本体内容以观点话语的基础层级包裹于具有“先在性”和“生成性”的语言之中,是思想意识的发生、存在、运动方式,也即思想观念和意义表达正是通过话语得以传递,从话语角度理解观念是必经之路。群众路线外在表达以形式话语的中继层级外显为话语叙事策略,以一定的话语表达结构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媒介,也即言语表达形式之于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回答了形式话语作为话语建构的呈现路径问题。群众路线实践效能以情感话语的终极层级表征为话语实践心理空间的共融,连接言说者与听众的内心情感,突显话语实践的情感传播效能。由此可见,话语以系统性和整体性建构了公众认知概念、理解思想、表达情感的言语空间,因而从话语视角出发理解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众路线观点,构成了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有效途径。
(一)经典作家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历史话语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谈及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相关经典话语,为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思想和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提供了价值传承的话语来源。经典作家们群众路线的话语实践与其轰轰烈烈的报刊实践相系,不仅在报纸上设置“读者来信”专栏空间,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要求、挖掘他们的能动性,而且通过“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13]的情感共鸣,公开报道和回应人民的希望与忧患。
在观点话语上,从“人民报刊”到“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4],从“自由报刊的人民性”[15]到“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16],从“报刊是历史的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形式”[17],到强调《新莱茵报》“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维护全体人民的民主利益”[18],经典作家在办报话语定位上坚定维护党报的群众路线立场。在形式话语上,经典作家都强调报刊的务实,反对空论、高调和自我欣赏,对“油腔滑调语言”进行批评,对报刊语言的不切实际予以价值上的否定,提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多说些明确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19],“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20]。在情感话语上,马克思视报刊为人民的述情管道,不仅扎根在人民生活中,还表达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映射人民精神状态,要求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21];
恩格斯说:“拿报来!我从人民生活的源泉中,汲取新的勇气。”[22]可见其将报刊作为与人民情感联系的媒介,在人民情感与自我情感融合中达成正性情感支持;
列宁进一步将报刊与人民的情感具象化,认为“就象母亲细心地照顾生病的孩子”[23],体察照顾民众,发挥报刊的组织者、宣传者和鼓动者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历史话语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以时代性、根本性与引领性的内涵凝练,关切贯通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结合时代特色与实践场域,围绕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进行深入的话语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实践运用主要指向新闻舆论的说服与舆论动员功能,如何“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24]成为这一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众路线话语母题。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强调:“你们的工作,就是教育群众,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25]这句话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众路线要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被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全国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把联系群众提高到政治原则上来”[26],在制度、政策和方针的宣传落实中对群众“进行耐心的生动的容易被他们理解的宣传教育工作”[27],由此奠定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政治话语基调,进而使得新闻工作者有目标、有方向、有选择地践行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围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展开,从强调新闻媒介是群众情绪表达的外显渠道,到肯定高尚精神与优秀作品的精神价值,从注重人民群众的正性情感培养,到关注以新闻舆论工作疏通民众情绪并濡化民众,无不紧扣“各新闻单位要紧紧围绕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8]的群众工作方针。
在观点话语上,从“群众办报”到“大家办报”的办报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29]“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30]的观点,以此强调人民群众的话语主体性,极大地激发了党与人民群众以报纸为媒的互动融合;
并以“舆论导向”问题之于人民群众的利害影响,通过“祸福”隐喻的利益系统论述,阐发舆论反映民意的本质性与舆论导向引领民意的重要性。在形式话语上,从提倡人民群众喜欢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风,反对“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31]的文风,到强调以办报的层级性传播特点注重地方报纸与中央报纸编排的差异性、以精简反对以会议为主的新闻形式主义,再到坚持新闻舆论的话语材料来源于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32]的办报实践,着重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所乐于接受”[33]的新闻话语表达,以群众所需所感为坐标聚焦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调适。在情感话语上,重视人民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态度评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客观事实的新闻呈现,强调群众的利益与群众的情绪是党决定政策的依据与工作标尺,以是否能够赢得群众的喜爱来反映领导者的能力水平[34],并在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将群众的情感态度置于新闻舆论工作效果评价的整体结构中。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网络群众路线”的当代话语
作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群众路线”的话语凝练,源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式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新闻实践的历史淬炼以及回应时代诉求的精确研判。在把握互联网发展特性的基础上,“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35],以网络民意为抓手,以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为要求,着力提高民众幸福感与获得感,实现“治网于草野,取信于草根”[36]。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群众路线”以紧扣时代特质的话语体系,构成了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具象化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强调媒体在党、政府、人民之间的沟通联系作用,他指出:“对于群众中存在的某些模糊的认识,新闻媒介要加以引导,缓解矛盾,沟通党、政府与人民之间,这一部分人民群众与那一部分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上来,引导到‘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上来。”[37]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多展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日常画面,多聚焦人民群众中的标杆型建设者与奉献者。[38]2007年,在与新闻单位和媒体负责人座谈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明确指出新闻媒体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责任与担当,强调“处理好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的关系”[39]。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40]
在观点话语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敏锐地注意到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不能只依赖于传统媒体的权威管道,人民群众以网民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书写观点并发表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主战场已经从线下转换为线上,“网络群众路线”成为当下群众路线工作的时代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41]以此阐释媒介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践行空间的转换。在形式话语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媒介发展的平台多样性,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多维媒介平台共进,充分顺应、适应与掌握网络空间践行群众路线的方法和策略。以“六个及时”[42]强调来自人民群众的建设性意见、普遍性情绪和基础性看法的吸纳、化解与引导,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帮助人民群众清晰认知与解决困难的功能发挥,并以媒体融合发展的时度效要求,明确网络群众路线的新特点。在情感话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融合现实与网络空间的群众话语张力,通过正面宣传的话语主调助力团结稳定的社会情感形成,提倡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43]并以“身入”“心入”“情入”的“三入”阐释新闻舆论工作的情感路径,倡导“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44]发挥集民意“晴雨表”与社会“黏合剂”于一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效用,构筑网上网下各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增进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
框架指涉公众认知、理解、内化的稳定的心理化结构。[45]框架凭借普遍性、共享性、认同性的认知图式、认知机制和认知逻辑帮助人们识别事实并锚定内涵,进而发挥潜意识的理解作用。从“框架”视角审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其话语体系呈现出“接纳—认同—推崇”的表达结构,并以言语行为明确的意义导引、真诚的利益关切、深刻的现实诠释,系统影响公众对我党新闻舆论工作的情感定位、态度意向与价值体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论述的情理话语空间表征,以人民性与根基性的人民情怀与治国之道,构造理解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认知框架、情感框架与目标框架,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的“民本”思想与国家治理目标链条的层层递进。
具体地说,“以人民为中心”的认知框架,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论述情理话语空间的人民向度,凸显人民作为感性实践主体、利益关系主体、价值评价主体的历史主体地位;
中华文化“民本”特色的情感框架,阐释了这一情理话语空间的文化根基,串联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本”特色;
治国理政功能指向的目标框架,聚焦了新闻这一情理话语空间的治理标的,推进治理空间的转换融合、治理话语的人民风格、治理情感的价值凸显。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认知框架
“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统领性政治话语,折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论述情理话语空间的人民向度,这是对人民群众实践主体性、利益主体性、价值评价主体性的遵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时代表达。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6]人民群众作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史观的起始概念和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紧扣“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7],揭示了新闻舆论工作中人民是感性实践的主体,强调了“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8]的理论彻底性“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49]才能最终得以达致。感性实践的人民主体,克服了抽象意义上作为个体的人的孤立特征,以外显的感性实践创造和改变物质世界,聚焦生产社会关系的政治关系需牢牢把握人民这一关键所在才能最终实现。由此,“人民”作为一个生产力概念,蕴聚了客观现实性、历史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系统联结。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舆论表达的感性实践场域由常规的线下延展向网络空间转换,点赞、转发、分享的民意表达,蕴含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诠释和“生气勃勃的创造性”[50]特质。“以人民为中心”指涉把人民作为价值关系的利益主体的客观要求,而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系统指导,正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流通、认知提升、情感体悟和价值感知利益所求的体现。网络空间群众路线的系统张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遵循,内嵌价值评价人民主导的价值立场,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效最终由人民满意度来测量和体现。
(二)中华文化“民本”特色的情感框架
中华文化内蕴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安民保民的民本情感,折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论述情理话语空间的文化根基。民本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民贵君轻”、水舟之喻,再到“天地之大德为生生”[51]所强调的德治为人民创造有利生计的公共条件,中华文化自始至终都将民本思想作为“德政”“仁政”“王道”的执政之基,不仅涵养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而且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文化源泉。中国近代历史实践对于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的推崇,伴随着对传统的批判和对新世界创立的民族觉醒,亦从历史经验和民族情感上给予当代新闻舆论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启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光辉历程,汇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群众实践和群众智慧,浓缩了民本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特色,为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情理话语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与现实共振的话语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52]“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53]话语传达的空间转换,重申了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互联网内容和平台建设,内容建设上将服务与教育引导、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54],平台建设上推进宣传形式、方法和业态的创新[55],进而丰盈人民的情感能量,形成与人民群众的共意空间。由此可见,“网络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不仅承继于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而且聚焦了互联互通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人民性的新表现、新样态、新诠释,用情感共通的价值嵌入,彰显“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56]的新闻舆论工作导向,并通过中华文化“兼相爱,交相利”爱民情感的创新性拓展,投射“国家是由人们指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正性情感凝聚而成”[57]的民本情感价值,揭示了“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 叶茂”[58]。
(三)治国理政功能指向的目标框架
治国理政的时代话语,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论述情理话语空间的治理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作为治国理政与定国安邦对象与手段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以五个“事关”[59]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对党、国家和人民的价值。
首先,以治理空间的融合转换,借助互联网“最大变量”实现“网络群众路线”践行的最大增量,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这正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价值所在;
其次,以治理话语的人民风格,借助互联网传播特性,吸取人民群众语言创造力,积极融入人民群众话语圈,以话语转换促进舆论导向引导实效外溢;
最后,以治理情感的价值凸显,融合情感作为治理目标与手段的双重价值,关切并反映民情民意,以情绪监测关怀人民群众的情绪变动、以情感疏通提振人民群众的精神气质、以情感动员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能量,在社会治理中实现社会正向情感的普遍化,达致情感凝聚共同体的作用。概括地说,从新闻舆论工作的功能定位出发,治国理政的目标框架折射出新闻舆论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即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全国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力量的重要路径和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论述,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指导实践的现实品格,即坚持协同治理与媒介融合的系统耦合。协同治理网络多元节点的平等合作,以横向的同圈层联结、垂直的异质空间交融,将关系网络中对等的、不对等的行为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关系结构的力量集合,以双向协调、平等合作激发互动主体的积极性,以互惠互利促进协同增效,协调利益与资源配置,以此达致结构、机制和功能全要素的系统整合。媒介融合不只是技术和平台的整合,并且关涉社会关系的融合,也即社会融合的问题。对于新闻舆论工作来说,媒介融合不仅是新闻业态的新闻组织、新闻议题、新闻形态等新闻生产的融合,它更代表了社会关系的结构性转变,影响到新闻生产生态系统的逻辑架构。而且网络社会的崛起,在宏观社会层次上来说,是以媒介为动力的社会网络的崛起,催生了社会运作机制的开放性、包容性、复杂性转变。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原基数,将人、媒介和社会融为一体,达到三种维度相互融合。[60]由此可见,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观念与实践变化,也正是协同治理的要义指向,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监测、调节与教育功能,由此成为媒介融合与协同治理理念耦合的必然,成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61]的有力抓手。
“网络群众路线”实践话语空间,以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关键变量,扩充“网络群众路线”的最大增量,以话语表达的修辞实践创新,增强“网络群众路线”话语创新的视域融合,以社会网络结构多节点主体的平等互动,夯实不同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网络群众路线”的责任感与主体性,激发新闻舆论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协调与外化协同。具体地说,锚定融合策略、融合目标、融合功能的协同性,以平台融合打通“融合+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情感认同、舆论监督事实诉求的事实叙述、典型报道的故事框架,阐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视域融合策略创新;
以新闻媒体、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多元主体的关系协同,达成“上下同欲者胜”的正性效果凸显。
(一)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平台融合创新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不仅是传媒发展中的重要革新,还为传播生态的基本构造增添了新的中间层,彰显着传播演化的开放格局、异质多元和基层普适。[62]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人民价值,将为媒体融合的平台融合提供价值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63]从传播平台建设上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践行要求,以及《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均折射出县级融媒体建设这一关键变量对于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 重要性。
县级融媒体建设是群众路线的深耕空间,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一,群众路线平台融合策略指向以县域媒体平台融合,全面调度县域媒体信息、乡镇县三级政府信息、各行各业数据信息,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实现信息生产的链条化、高效化与多样化,服务于人民群众。第二,群众路线平台融合目标立足本土、扎根基层,突出平台化、规模化与集约化,以信息集合、舆论整合与服务综合的平台建设,打造县域舆论引导的核心力量、“党政+生活服务”的主要渠道、居/村民信息交流和意见表达的公共空间、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力量,彰显其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的基层治理效用;
第三,群众路线平台融合功能侧重于党的政策传播的家户化,加强基层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宣传教育普及乡镇百姓,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反映民心民意的畅通渠道,做好群众情绪调节、情感安抚的安全阀与黏合剂,以政务服务与便民服务的程序简化,做好民众与政府各部门情感融合的快速通道。
(二)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话语修辞创新
作为理性和艺术的统一体,话语修辞的价值不仅在于清楚叙述话语主旨,还能够以艺术的表达深化话语内核。新闻舆论工作的话语修辞强调新闻话语表征之维的策略性,通过新闻话语的构成要素、符号表征和意指行为的策略组合,影响人们对新闻生产的话语解码和话语再生产。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群众路线诗意表述,启迪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话语修辞的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需以语言的润滑剂——修辞,助力新闻舆论工作以话语的亲和力和认同度,提升传播党的政策和理论的到达率、覆盖率和影响力,在语言的交换中展现言说主体赋予的“价格”和“分量”。[64]新闻舆论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情感认同修辞实践,指向宣传方针内蕴的正面宣传为主,以团结稳定鼓舞士气、以正面宣传弘扬正气,以情感触动打通人民群众的认知认同,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亲民度、吸引力和认同力。新闻舆论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事实呈现修辞实践,阐发舆论监督、预警与建议的事实诉求,对有机新闻事实的追逐,以事实的严肃性、朴素性和客观性诉诸“无声胜有声”的认知心理过程,启发人民群众理性认同机制。新闻舆论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的故事叙述修辞实践,诠释典型报道的故事叙事价值,聚焦典型人物的精神品质,以直观形象的故事意义结构装置整合典型报道的价值引领,在人民群众潜意识启发性认知机制的作用过程中,“抓典型,更具意义的是要树立精神上的榜样,让人们学习典型所体现的精神,让典型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65]悄无声息地实现典型报道入脑入心。
(三)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的主体协同模式创新
话语主体以言说身份和观察视角的差异,影响话语传播的内容主旨和表达方式,进而影响话语接收者的话语感知以及话语再生产效果。不同话语主体借助处境性概念囊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66],指向了整合差异化主体的话语视域,借此形成差异性的话语张力。
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多元协同的多主体模式,求索新闻舆论工作“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纽带”[67]的共赢效果。新闻舆论工作关涉行动者的社会认知、态度判断和行为意向,是社会系统知识生产、行为规范与价值引领不可缺少的动力机制,“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领域”。[68]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更是指向多元协同的多主体共建、共治与共享模式,在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中以善治为目标,借此实现以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为中介的协同治理效用。人民群众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服务主体与价值评价主体,激发社交媒体时代人民群众参与记录、创作和分享,不仅关涉人民群众的自身故事素材抓取,而且关涉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新闻舆论工作政策制定和实践效果验证的过程,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的深刻诘问、以政府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新闻工作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新闻媒体作为主要践行主体,以人民群众为报道主体,聚焦人民群众与祖国共在的生动实践,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和精气神,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以老百姓喜欢的传播形式做到上通下达。党员干部作为服务于人民的行动主体,以主动性与亲民性的工作态度,积极提高媒介素养,“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69]从而以社交媒介的亲民性与便民性更好服务于人民大众。
猜你喜欢舆论话语群众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多让群众咧嘴笑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18年9期)2018-05-14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10期)2016-06-05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