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瑶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对于提升中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实践是品德养成的源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通过生活实际的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生活化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就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
德育
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认知水平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教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立足教材,选择合适的德育素材,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教会学生为学、为人的道理,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材内容的机械灌输,缺乏与生活的有效串联,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质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触新鲜事物,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抓住青少年的这种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构建课程的起点,引导学生积极传承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蕴含着真正的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准确把握课程的生活性,有效挖掘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从面向生活、情境创设、多元活动、平台搭建四个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课程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面向生活、拥抱生活,更好地服务生活,可以引领学生在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一、面向生活,挖掘素材
生活是学生生命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学生是在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品格和行为规范的,因此生活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由之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一味地灌输深奥枯燥的观念,缺乏实践体验,课堂教学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觉得空洞无味。
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重新审视生活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让课堂与生活水乳交融,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体验和实践,以生活为教育旨归,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以“成长中的我”为出发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主题,让课堂教学浸润在生活实践中。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假期有收获”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课前收集班上学生暑假游玩的照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他们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真实的生活经验在唤醒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假期生活的展望,为后续的“制订假期计划”环节做铺垫。
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落实生活教育为抓手,挖掘生活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放儿童的眼睛、双手和大脑,促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与人交往、自我提升和改造生活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融合生活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并借助生活情境优化教学设计,将课程所包含的问题有效融入单元主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善于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他们在单元主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不断探索。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使学习过程变得有理、有趣;
融入生活元素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思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中的“学会识别广告”这一部分内容时,播放一个关于广告的不同宣传方式的视频合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这些广告采用的套路,并谈谈能吸引自己的宣传手段的类型。教师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总结反馈之后,给予适当补充,帮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了解生活中的广告,从而使他们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时,善于识别广告,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这样,采用生活情境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了教学的自然过渡,又收到了妙趣横生的教学效果。
(二)榜样引领,促进发展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生活实践为背景展开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善于挖掘学生身边正向的、积极的力量,充分發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特地选择本校新近发生的“拾金不昧,言而有信”的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身边同学的事迹。真实的生活案例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诚实守信是一种优秀品格,在集体生活中做到说话算话,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教师通过学生身边榜样的有效示范,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多元活动,链接生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生活实践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主阵地。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我反思比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往往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养成自己的高尚品格。
(一)游戏导入,注重体验
小学生天性活泼、热爱游戏,教师应学会因势利导,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出教学主题,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课程內容。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设计“丢手绢”“击鼓传花”等简单的游戏,引导学生感受到同学相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明白在一个集体中成员不仅可以一起学习,还可以一起娱乐、一起劳动等,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下情感基础。
(二)辩论调查,深层感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丰富的教学形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反思、质疑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在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对于很多道德与法治观念,他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开展小型的课堂辩论赛或者调查研究等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涉及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利用“小学生长时间看电视的利与弊”这一话题设计一个5~10分钟的课堂辩论环节,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指导他们通过举例子、摆事实等方法论证各自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最后在这一话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小学生应该以健康的方式看电视。教师随后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就看电视问题达成几项约定,升华教学内容。再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项调查研究任务,鼓励学生采取查阅书籍、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生活中的污染问题,通过实地拍摄、文献摘录等方式分享自己的调查所得,并引导他们探索环境治理的可行方案。
(三)融合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能使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正气。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来立德、修身。以“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同学、家长共读关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绘本,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给地球环境、生命生存带来的各种困扰,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环保理念,在生活中学会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四)丰富实践,注重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唯一途径,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多样的实践机会,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时,为检验学生的生活技能,教师可以指定若干商品让学生去采购,并带到课堂上。教师通过“商品的分类”“商品的价格”“商品的功用”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商品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商品质量、价格和功用,使他们学会理性消费,懂得在消费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课后,教师再让学生去商场里购买一些学习必需品,积累购物经验,学会货比三家,理性消费。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还能锻炼他们灵活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学会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四、搭建平台,浸润品格
生活化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还体现在教学场景的设置上,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地依托学校生活、家校联动、社会平台等方面。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宽教学场景,将教学、实践延伸至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家校联动,培育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跳出学校生活的条条框框,另辟蹊径,拓宽更为广阔的德育空间,用多元平台来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与家长合作列出上一周的消费清单,通过对比研究,再列出一些生活必需消费的选项和不合理消费的内容清单,此举能够增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并节制日常生活中很多非必要的消费行为。课后,教师可再布置一项实践任务,由学生自主采买家庭一天所需物品,使学生在学会一项生活技能的同时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二)社区联合,有效提升
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炼钢炉,教师要善于挖掘社会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体验,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拓宽教学的广度,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好公民。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新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绝佳素材。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为例,教师可以把时下的热门话题“垃圾分类”引入课堂,联合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讲座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担当“小小讲解员”,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政策,并在志愿行动中和社区居民一起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显然,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为社区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学能丰盈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学生的道德品格发展,使学生提高修养、热爱生活。生活化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就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实施生活化教学既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厚植于丰饶的生活土壤之中,让课堂充满生活的趣味,使学生在美好的生活化教学体验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云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成性细节的捕捉[J].教学与管理,2019(8):48-49.
[2]杜桂珍.小学道德与法治体悟式教学的“四个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0(32):65-66.
猜你喜欢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德育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教育文汇(综合版)(2020年4期)2020-06-15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6期)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