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解决540多万老人的养老问题?

时间:2023-06-13 08:4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上海不仅是一个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1496万户籍人口的巨型城市,也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比全国早20年左右。老龄化趋势下,上海如何解决540多万老人的养老问题?目前的养老模式是什么样的?

首先,来看下上海到底有多少老人?

根据《2021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542.2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3%。上海的户籍老年人口比山西省会城市太原的常住人口(539万),比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新一线城市厦门的常住人口(528万)还要多,甚至达到了我国特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最低规模标准(500万)。由此可见,上海老龄化程度之高。

目前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和上海城市人口发展的历史变化密切相关。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人口出生的高峰期,1951—1960年上海累计出生人口为272万人,峰值出现在1954年,这一阶段上海出生人口总量大,而且比较集中,是造成现阶段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上海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与少子高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纯老化等趋势,社会与家庭负担不断加重,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等需求持续增加。

根据上海市政协在养老工作会议上的发言,预测到2030年,上海的沪籍老人占比将会达到40%,到2040和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达到44.5%。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将会全面超越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最高的城市之一。或许不用10年,常住人口2500万人的上海,就会变成一座每三人行必有一老的城市。

首先,从老年人口年龄构成来看,虽然上海老龄化程度最高,但其中年轻老年人占比较高,上海有非常充分的老年人力资源,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比重是54.3%。这部分老年群体大多蕴藏着技能、经验和智慧,他们在社会建设、社区建设以及家庭(家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老龄化特征来看,上海的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比较高,拥有的资本存量相对较充裕,使其有较强的经济财富能力来应对老年生活的支出,这是上海应对老龄化过程中相对积极的方面。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参与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对养老服务的品质需求相对更高,这意味着对养老服务供给侧提出更高要求。

从“纯老家庭”老年人和独居老年人口情况来看。上海老年人口中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的数量都更高。2021年的数据显示,户籍老年人口中“纯老家庭”已经达到166.38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老年人数34.77万人;
户籍独居老人有31.83万人,其中孤老人数为2.37万人,上海对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强。

上海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即90%老人在家中养老,7%老人依托社区养老,3%老人在机构养老。养老的基本盘在家中,社区里的为老服务中心与居家老人们形成联动,提供更大范围的家庭支持,明确了养老公共资源配置的比重和养老公共服务投放的路径,也为全国确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目前,上海养老产品呈橄榄形结构:在头部,从2008年国内首个会员制养老项目亲和源开业以来,建成了多家高端养老社区;
在底部,长护险以及护理院等为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等群体提供托底保障;
而在中部,大多数人群的养老需求仍有很大的满足空间。

首先,上海不断完善养老产业和事业的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勾画养老服务蓝图。

“9073”只是上海构建完善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开始。2014年,上海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的“五位一体”养老服务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更加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应保尽保,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近年,针对老龄化问题,上海积极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新路径,早在2019年11月,上海就出台了《上海市社區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推进“15分钟服务圈”布局。2021年3月20日,《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要全面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促进“长三角养老一体化”。2021年9月,《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上海公布中长期目标:到2025年将建成不少于17.8万张养老床位、全市每千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街镇养老服务综合体总量力争达到500家……

其次,上海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满足多元的城市养老需求。

近20年来,上海积极回应迫切而多元的城市养老需求,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已得到初步缓解,遍及街镇、居村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20年来,从“满足刚需”跃向“品质养老”,不同场景下的老人都可找到匹配自身需求的细分养老服务,乐享晚年。

截至2021年底,上海全市共计730家养老机构,全市养老床位超过16万张,保基本养老床位储备已达10万张……

2013年4月,上海启动老年宜居社区试点,并于次年首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部分区县在街镇层面探索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采用政府购买专业化运营服务的模式,将助餐、日托、护理照料等功能集纳起来,辐射到社区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

截至2021年,全市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达371家,实现街镇全覆盖。同时还建成了206家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和831家提供白天照料的社区日间服务中心。

无论何种养老场景,满足“刚需”都是养老服务的一条底线。以养老床位为例,自1998年起,上海连续25年将新增养老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16.45万张床位,比5年前增长23.87%,初步缓解了“一床难求”的局面。

到2035年,养老床位规划要达到21万张,街镇养老服务综合体有望达到70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供应能力將达到每日30万客左右,一张养老服务供给网正越织越密。

如果说解决“吃饭难”等刚需是一道“基本题”,越来越细分的养老需求,要求上海答好更多的“加分题”。

养老床位功能的变迁,折射了养老需求的多元化。在上海,患有认知障碍老年人约为30万人,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与此同时,认知障碍群体照护要求更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这对照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直面特殊老人的特殊需求?已成为近年来上海养老服务的一道新考题。从2018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建设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也是从这一年起,上海连续4年将“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

上海通过精准布局,从建立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到试点长护险,发展养老产业,再到利用数字化转型契机,发展智慧养老……“大城养老”脉络逐渐清晰。

截至2021年底,上海已累计建成7302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未来3年多内,上海养老机构中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数总量将增加到1.5万张。

面向特殊养老需求的服务,不断从机构延伸到了社区。2019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在社区内广泛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宣传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到2021年底,试点已覆盖全市121个街镇。

上海从2019年起试点的新型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项目,面向包括困难、无子女、失能、高龄等特殊群体在内的全体老年人家庭,提供涵盖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等七大日常生活场景的60余项200多种产品,品种还在不断增加。

事实上,自2012年起,上海已连续8年开展面向困难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截至2019年底已为8000户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有效改善了困难老年人家庭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新型试点项目开展以来,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6868户,目前,项目试点已在中心城区实现街镇全覆盖,将根据实际需求与条件,有序向郊区拓展。

房企纷纷率先试水养老地产。2008年国内首个会员制养老项目亲和源开业以来,建成了多家高端养老社区,随后,众多地产巨头也纷纷试水养老地产。众多险企正努力开辟的康养第二“战场”,无论是以平安、泰康、国寿、太平等为核心的头部险企或收购或自建的闭环,还是友邦、中宏、安盛等外资精英的异业联盟,和阳光、众安等行业众多腰部力量的谋篇布局,主流机构皆纷纷祭出康养战略。

当前国资国企正处于加速转型和优化布局的阶段,在养老这种民生保障领域加大投入也将是其推进的方向之一,这也给陷入发展困境的城市养老注入了“突围”动力。国企参与能补齐城市养老领域发展的短板,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最终形成在属性上公建与民营并举,在服务对象上满足兜底需求与多样化需求并存,在区域分布上更为均衡的养老机构布局,为老人有尊严、优雅地老去提供有力支撑。

国企参与探索“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养老服务模式。2016年开始营业的上海和养临汾养护院便是由静安区国企上海凯成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的。静安区政府将闲置的酒店和老厂房等物业资产无偿划拨给凯成控股,由他们进行养老院的改建与运营,让其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托底”功能。

国企推出“物业+养老”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针对绝大多数生活于社区家庭中的老年人,上海市长宁区利用区属国企新长宁集团作为物业服务企业的优势,推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整合社区闲置资源,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将区域内各小区物业办公室升级为养老服务点,提供助餐、日照、长照等服务;
将物业传统的“四保”服务人员(保安、保洁、保绿、保修)经养老业务培训后,为社区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提供助餐、助洁、助急服务等。

国资国企“混改”将专业公立医院嵌入养老机构。上海市普陀区镇坪路“望年荟”,由一幢商务办公楼改造而来,一到四层是三甲医院岳阳医院的特诊部,不但服务养老院,还同时对社会开放。筹建并运营这个养老机构的申养公司,是2015年由上海大型国企地产集团与地产开发商万科,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成立的混合制企业。

外企大多选择上海及长三角城市重点布局。在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外资企业是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他们的进入,为中国的养老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养老概念、服务理念和养老科技,更为养老市场带去了更多元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使得养老市场更具生机与活力,驱动中国养老市场不断升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40家做养老业务的外企入华,其中,美企和日企成为进军中国养老市场的大部队,占比超过50%。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老龄化带来了城市管理的精细,也带来了诸多困难。怎么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冲击?或许上海的这份“养老答卷”对于“大城养老”的模式有一定借鉴意义。

首先确实上海是一座对老年人友好的城市,它拥有很好的医疗、养老设施、人性关怀等,上海通过精准布局,从建立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到试点长护险,发展养老产业,再到利用数字化转型契机,发展智慧养老……“大城养老”脉络逐渐清晰。这其中有一条主线一直贯穿其中,那就是政府主导,市场化力量参与,以有限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发挥养老资源的效能。

但不可避免地要看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上海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也是必须承担和解决的社会责任,是关系到上海每一个家庭的重大民生问题。因此,有必要尽快提高现有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保障标准,以适应一个人口迅速老化的社会结构,让每一位老人能够安享一个健康安全而有尊严的晚年。

未来,在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下,上海的养老服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下一步,上海将重点做好沪苏浙皖四地在养老服务标准、资质、信用方面的互认互通,建立养老服务优质诚信品牌互认和推介,实现“一地认证,三地认可”,形成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 来源|亿翰智库

猜你喜欢床位老龄化养老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2年9期)2022-12-22养生不是养老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养老更无忧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中国医院(2017年6期)2017-06-19医院何以床位论英雄?中国医院院长(2017年7期)2017-06-15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中国工程咨询(2017年1期)2017-01-31养老之要在于“安”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推荐访问:如何解决 上海 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