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业发展的命脉,提高图书质量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大局。文章首次将工业界的“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引入图书质量管理体系中,提出图书质量源于设计的概念以及实施的要点。好的图书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图书设计质量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图书质量源于设计”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读者,努力满足读者需求,才能提升图书质量。图书从选题策划、选题论证、约稿组稿、书稿撰写、三审三校、录入排版、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到营销发行,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根据“质量源于设计”理念,为了保证图书质量,必须挖掘并培育优质作者,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应协同合作。从选题策划开始到后续的组稿、编写、审稿、编校,再到最后的印制与营销等,均需要作者、社外专家以及出版社编、印、发、管等各环节的支持,各环节要强化沟通、深刻理解读者需求,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流程,上一工序对下一工序负责,下一工序对上一工序把关,在每个环节消除变数、持续改进,以弥合各环节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从政治导向、价值取向、格调品位、学术价值、审稿加工、校对、设计、印刷装订、营销推广等各方面进行质量把关。此外,出版社还应完善绩效考核,努力营造合作氛围,这样才能推动出版事业行稳致远。
关键词:图书质量;
读者需求;
质量源于设计;
消除变数;
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5-0193-04
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图书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事关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也事关出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提升图书质量是出版业的永恒主题[3],是出版企业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的首要内容,更是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工业界“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引入图书质量管理体系中,并探讨各环节的实施要点。
一、图书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也就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4]。读者(用户)对图书的基本要求其实就是适用。
德国出版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出版社的艺术就是将合适作者的合适图书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5]。编辑是文明的使者,只有努力满足读者需求,才能提升图书质量。
2005年3月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图书质量包含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其中内容质量是图书的内涵和核心,是图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中宣部发布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强调,图书出版单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出版质量占社会效益考核得分的50%。对出版质量的考核又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容质量,满分分值为42分;
二是编校印装质量,满分分值为8分。由此可见,内容质量应该是出版社最核心的追求。
为了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国家出台了很多法规和标准,如《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图书书名页》等,明确了图书出版单位应该实行责任编辑制度、选题论证制度、稿件三审责任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等,以保障图书出版质量。
图书生产由选题策划、组稿编写、编辑加工、三审三校、装帧设计、印刷装订、营销发行等环节构成。图书质量管理就是要针对上述各个环节,层层监控,严格把好质量关。
编辑是书稿的第一责任人[6],出版社制定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归根结底还是要由编辑来完成。图书编辑要恪守出版导向、图书质量“两条红线”,从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格调品位、学术价值、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等各个方面做好图书质量的把关工作。
二、“质量源于设计”简介
据统计,产品质量问题的30%来自制造,70%则来自项目策划及产品设计缺陷[7]。产品设计开发成本仅占总成本10%~15%,却决定了总成本的70%~80%。由此可见,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产品设计过程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8]。
现代质量工程理论认为,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波动。尽管无法完全消除波动,但是可以减少和控制它[9]Ⅶ。质量损失原理表明,一旦质量特性偏离设计目标,就会造成质量损失,偏离越大,损失越大。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耗,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围绕设计目标值的波动[9]1。由于质量设计是从源头上查找并消除引起产品质量缺陷的因素,能够有效减小波动并转变以往依靠产品检验进行事后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因此,学术界与工业界普遍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依靠制造[9]Ⅶ。
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丰田汽车公司。QbD强调主动改进,以终为始,努力消除对产品和工艺设计的理解不深刻等原因对最终产品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更有效地把控产品质量[10]175。QbD生产模式与传统生产模式的区别见图1,它强调一开始就要预设好对工艺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10]175。产品设计、工藝设计、工艺优化以及产品优化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四个步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但提高了研发效率、节约了成本,而且实现了质量把控的持续改进、螺旋上升。
质量是产品的灵魂和生命。“质量源于设计”这种方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客户,产品质量就是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度。客户的需求被满足,说明产品的质量高;
反之,客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则产品的质量不高。依照QbD理念,产品质量不是依靠最终的质量检测来实现的,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这就要求进行全过程“实时质量保证”,千方百计地保证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输出都符合质量要求。
三、“图书质量源于设计”的内涵
图书是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其内容主要是作者创作的。因此,提高图书内容质量,需要从市场调研源头开始,首先,编辑要保持与市场和读者的接触,深入了解读者需求;
其次,高度重视作者的遴选与培养并与之深入交流,使作者明确写作要求和质量标准;
再次,加强书稿“中耕”,严格把控书稿编写质量和编写进度,保证书稿编写工作依照策划意图和出版计划进行;
最后,要强化出版社编校、印制、营销全流程质量管控。图书从选题开发到营销发行,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见图2)。为了保证图书质量,就要尽量减少甚至弥补编辑选题策划、作者构思撰写再到编校、印制、营销各环节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
所谓“图书质量源于设计”是指在图书的选题设计开发阶段,就要考虑图书的质量问题。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优的“双效”图书作为设计目标,在选题开发过程中考虑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选题背景,同类书现状,读者定位,价值导向,作者情况,内容取舍,排版、印刷条件,成本情况,营销手段等),从而确定在组稿、编写、审稿、加工、校对、设计、印装、营销等各环节需要控制的关键因素,并在全流程中不断验证,努力缩小甚至弥合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各环节要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流程,一旦发现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
确定读者(客户)需求可以采用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明确的(Specific)、可测试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chievable)、切合实际的(Realistic)以及可追溯的(Traceability)[11]。
例如,世界三大英语语言教学(ELT)出版机构之一的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于1843年在英国剑桥由麦克米伦兄弟创立,其一直以高质量的图书品质蜚声于世。其图书从策划到成书一般要经过34个步骤:编辑→作者→编辑→营销人员→读者→作者→编辑→美编→编辑→作者……[12]15其出版流程是不断循环的,而在这个循环递进的过程中,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图书内容背离了市场需求,就会终止图书的开发或及时作出调整[12]15。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这种循环递进的出版流程有助于提高图书质量,即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不断循环沟通确保了图书编写按照市场定位进行;
与读者之间的来回反馈能帮助作者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图书出版工作;
营销人员与编辑、作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能使图书牢牢锁定市场需求[12]17。
四、实施“图书质量源于设计”的要点
(一)读者的需求是起点也是终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说过,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密切合作的一个产物。其实,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其他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作者能掌握读者的需求,就能直击最核心的部分。策划编辑要时刻保持与读者、市场的接触,随时了解读者、市场所需,而且要快,有时候甚至要超前——在读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之前,就物色到合适的作者创作作品,从而满足这些需求。“图书质量源于设计”以确定读者的需求为起点,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终点,没有需求就没有图书。在图书的选题设计开发阶段,即考虑图书的质量(产品的适用性),编辑应努力策划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的好书,充分考虑市场变化,努力和作者沟通创作意图,当好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者是出版工作的源头,是编辑的学术领路人,但作者对于读者所需结果的理解往往会有偏差,常常无法满足读者的期望,这就需要编辑在两者之间做好协调。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说过,“如果当年我去询问顾客想要什么,他们一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13]。亨利·福特生活在马车时代,用户的需求当然是更快的马。如果把马这一具体产品去掉,用户的需求不就是“更快”吗?所以亨利·福特创办了汽车公司,把汽车推向了市场,引领了时代风潮。由此可见,考虑读者的需求还应该洞察需求的本质,编辑要努力满足读者需求,更要竭力引领读者需求。
(二)挖掘并培育优质作者
图书选题设计和选题规划,通过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14]37。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说过,“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的人的身上”。如果图书编辑不想押错赌注,那么挑选作者就应该慎思明辨,不能被作者的名气蒙蔽,一切要考虑书稿质量[14]37。
选择作者要尽量贴近知识源头,警惕二手知识贩子,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作者的政治素养、格调品味、专业水平、擅长领域和创作态度,然后进行选择。尤其是要根据写好文章的三要素(逻辑、修辞、语法),判断作者的创作水平、写作经验、创作风格、写作条件,选择最合适的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作者。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图书作者,筛选条件有所不同。如学术类图书作者应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大众类图书作者应该要有较宽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文笔等。
所有書稿都要经过“试写”和“中耕”。“试写”前要统一思想、体例、文风,不能五花八门。“试写”稿经过编辑和作者们讨论、修改、完善后可以形成样稿,样稿能起到一个标兵的作用,作为书稿编写规范与指导。“中耕”是保证书稿质量和编写进度的必要环节,“中耕”工作做不好,抓而不紧,不仅作者难以准时交稿,即使交稿,很可能与选题开发意图相去甚远,自然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如果作者提交的书稿存在出版导向、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问题,或者存在文笔晦涩、抄袭剽窃等现象,应该及时通知作者修改或解除出版合同。
(三)控制变数,持续改进
由图2可知,图书从选题开发到作者编写,再到编辑加工、校对,最后到印制、发行,存在一系列无处不在的变数,导致图书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质量改进必须是一个全面的、全社上下参与的举措。
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源于设计”要求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就要采用多种工具和方法来控制变数,而不是被动承受变数带来的后果和进行“亡羊补牢”。例如,编辑不要盲目涉足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专业,应该把宝贵的精力集中到原创图书、精品图书上。出版社要营造一种“不断改进”的出版社文化,如安排全流程质检,对每一个出版环节进行量化要求并随时修正错误,努力减少甚至弥补各环节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距,包括理解差距、设计差距、执行差距等。
例如,为了让每一位编写者能深刻理解读者需求,应该召开图书编写会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统一大家的认识。大型的丛书、套书或者工具书,还必须成立相应的编委会,制定详细的编写要求。而重要的稿件如教材等还应该增加审读人员。
一部图书的质量,固然与作者的撰写水平有关,但与编辑加工也关系密切。编辑加工不仅仅是文字的修修补补,而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高层次智力劳动。正如出版家刘杲所云:“编辑加工是创新,是对作品的增值。创新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编辑活动是创造性劳动。”[15]
另外,精品图书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重视读者意见反馈,通过重印、修订再版等不断完善,甚至还可以邀请读者亲自参与图书策划、试读初稿、营销宣传等工作。
(四)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协同合作
编辑策划与编辑加工是编辑工作中前后相连的重要环节,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6]。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应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相辅相成,拥有共同的天职——出版精品力作。
策划思想的体现是图书编辑加工的精髓。策划、加工两项工作分离后,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如何保证对图书策划思想的领会、贯彻、延续非常重要,也是编辑加工的难点所在[17]。策划编辑应培养加工思维,加强合作互动,如邀请文字编辑参加书稿编写会等,从源头上对图书质量进行优化,特别是对导向性问题进行严格把关。文字编辑应该学会站在策划编辑的角度换位思考,如书稿是否齐、清、定?书名是否科学、准确、简明?书稿是否满足编写意图?章节比例分配如何?重点是否突出?是否符合编写规范等。
五、结语
魏晋文学家曹丕曾说,著书立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出版工作莫不有如此之作用。图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图书质量源于设计是一套系统的工作方法,需要采用多种工具,从选题策划开始到后续的编写、审稿、编校,再到最后的印制与营销等,都离不开作者、社外专家以及出版社编、印、发、管等各环节的支持。由策划到书稿再到图书,都需要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和通力合作,否则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图书。出版社应完善绩效考核,营造合作氛围,必要时可以组建临时或者长期的策划—加工一体化的合作团队。
本文提出图书質量源于设计的定义及具体实施办法,所述的图书质量源于设计包含印刷装订环节,但囿于篇幅,本文以图书的选题内容和编校质量为中心,其他方面以期后续研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局.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59.
[2] 李锋,匡敏.坚持正确导向,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图书质量:科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出版,2021(8):14-17.
[3] 邓丽平.新时代教育出版图书质量提升路径探析: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3):18-20.
[4] 林青山.社会效益优先,对图书内容质量实行全过程管理[J].科技与出版,2018(9):72-75.
[5] 路征远.当代出版编辑意识的探讨[J].编辑学刊,2018(1):107-112.
[6] 张琪.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的有效措施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8):203-205.
[7] 李进宁.浅谈汽车新产品投产项目阶段质量控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9(11):84-85.
[8] 申秦瑜,李敬斌,李辉仁,等.控成本,从设计开发开始:装备修理“设计和开发”理解与应用[J].中国质量,2021(10):23-25.
[9] 马义中,汪建均,欧阳林寒,等.复杂产品的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Ⅶ,1.
[10] 于沛,宋京松,杨凌,等.“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引入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4):175-177.
[11] 蔡建峰.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22(9):134-136.
[12] 方颖芝.麦克米伦图书出版流程管理及营销配合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09(2):15-17.
[13] 顾素平.从一个好问题开始:正确打开市场的方式[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20(7):98-99.
[14] 杜进祥,郭乃铎.责任编辑如何规避出版风险[J].科技与出版,2005(5):37-38.
[15] 刘杲.我们是中国编辑[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99.
[16] 马新华.论编辑策划与加工的辩证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265-266.
[17] 于小雪.实现策划初衷,提升审稿质量:关于加工编辑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技与出版,2011(3):36-37.
作者简介 向东,副编审,研究方向:化学化工图书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持续改进医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3期)2017-04-14基于QbD理念的三七总皂苷定量分析方法持续改进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6期)2017-04-05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步骤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51期)2017-03-22企业精益财务管理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6期)2017-03-13质量持续改进在呼吸科患者鼻导管氧疗护理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22期)2017-03-03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技视界(2016年13期)2016-06-13精益管理在国际物流服务企业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15年9期)2015-05-29开展等级医院评审促进医院内涵质量建设医学信息(2015年6期)2015-03-17医护合作对助产专科护理质量指标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7期)2014-04-18从石化生产重大抢险经过看应急响应的重要性大陆桥视野·下(2014年2期)201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