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说《清明》

时间:2023-06-12 20:5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叶水涛

《清明》是人们熟知的一首诗,也是诗人杜牧的代表作。此诗以清明节为背景,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与人生感悟。《清明》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中国诗歌史上传颂不衰的名篇佳作,被誉为“清明诗之冠”。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既点明特定的时节,又书写了特有的景致。清明是祭祖扫墓的节日,外地人纷纷返家,却遭遇连绵的春雨,“纷纷”极言雨之稠密。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首句的写景转入抒情。清明时节不能不返乡,“欲断魂”,描绘出淋雨赶路之狼狈,道路泥泞之难行,彰显行走于途的惆怅和无奈。同样的春雨,在杜甫笔下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有着难掩的欣喜之情;
在韩愈的笔下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洋溢着惬意的自得之情。杜牧的《清明》,则不免有点凄苦。起首两句,如电影蒙太奇的镜头:天上是春雨纷纷,地上是道路泥泞,行人在匆匆赶路。“欲断魂”,是感同身受的切身体验,与首句“雨纷纷”相互呼应。诗歌寓情于景,以季节性的景况,写出人们特定情境中的心绪,勾勒出一幅疏朗有致、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陡然笔锋一转,行人由被动淋雨,转为主动寻找避雨的处所。“借问”是迫不及待的打听,“酒家何处有”是发自内心的盼望。有酒家,就可暂时歇脚,既避雨,又能饮酒几杯。这是行人最真实的心理,也是最为急切的期待,于是逢人便问。然而,下雨天,路难行,路上少行人,求助而不得,这是可想而知的场景。好不容易碰到一位,谁?牧童。儿童乐于助人,是很好的询问对象。既是牧童,当为本地人,知道酒家在何处,行人喜出望外。“牧童遥指杏花村”,很有一种画面感。诗歌的第四句,颇有一波三折的意趣:“杏花村”是酒家的象征,说明有酒家。牧童指点方位,意味着可以找到。期待有望成为现实。然而,一个“遥”字,有如尺水兴波,让行人顿感期待实现之遥远——纷纷扬扬的春雨中,隐隐约约可见飘动的酒幡,预示着一段难行并漫长的路途。

《清明》一诗,景物描写精细生动,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诗人以春雨空濛的景致,衬托路人孤独惆怅的心境,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鳴。诗歌构思精巧,寥寥四句话,写景抒情,既有故事性,又有画面感,语言清丽而活泼,意象丰富而深刻,耐人寻味。杜牧这首《清明》,历来好评如潮。但也有论者挑剔说,此诗文句尚可紧缩:
“清明时节雨纷纷”,时节不必特指“清明”,“清明”一词可删去;
“路上行人欲断魂”,既谓“行人”,当然“路上”,“路上”一词可删除;
“借问酒家何处有”,“何处有”便是问,“借问”属多余的;
“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什么非得“牧童”呢,可删去“牧童”。于是全诗便是:“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精简倒是精简了,但一唱三叹的韵味荡然无存。诗歌语言当然要精练,但不能以文害义,以致失去诗歌的韵律,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滕王阁序》有一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有论者挑剔说,前一句的“与”、后一句的“共”,二者都是虚词,删去以后无碍文意,而且更显简练。然而,倘真删去“与”和“共”,七言句就变成六言句,不但形式单调,而且语气急促生硬,失去一种舒缓委婉的语气,也就失去了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感。

猜你喜欢断魂杏花村酒家刘 宁东坡赤壁诗词(2022年4期)2022-10-30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宋·王安石《咏竹》">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宋·王安石《咏竹》岭南音乐(2021年5期)2021-12-04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蝴蝶(1)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3期)2019-07-05戏问花门酒家翁幽默大师(漫话国学)(2018年12期)2018-12-14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池州学院学报(2017年5期)2018-01-23朝花夕拾辽河(2015年8期)2016-04-06装钱的褡裢小雪花·成长指南(2015年5期)2015-05-25有趣的清明诗月读(2014年4期)2014-11-17

推荐访问:鉴赏 清明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