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热水畜牧农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时间:2023-06-12 13: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热水畜牧农场位于辽宁省建平县北部老哈河与支流黑水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南面黑水河河谷宽阔,两岸南北山地向河谷延伸的坡地较长。2018 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联合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平县博物馆对热水畜牧农场的1 处单纯兴隆洼文化遗址、12 处单纯红山文化遗址、2 处单纯小河沿文化遗址、2 处包含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内涵的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图一)。现将调查结果做如下介绍。

图一 热水畜牧农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

本次共调查单纯兴隆洼文化遗址1 处。

水泉沟北梁顶西南坡地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五十家子村一道山梁的西坡位置,面积约5 万平方米。山梁呈南北走向,北面是高山,两侧是冲沟。靠北区域有一片松树林,南部开垦为耕地,西坡种植杏树。遗址分布于山梁最北的梁顶及西坡位置,地势北高南低,地表植被为松树林和耕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土色灰,地表分布有夹砂灰褐陶饰网格纹陶片、夹砂灰褐陶素面陶片及细石核等。

调查采集兴隆洼文化陶器标本12 件,其中,口沿2 件,SQGBLDXNPDC∶5,夹砂灰褐陶,手制。直口,圆唇。器表饰数周凹弦纹。残高2.70、壁厚0.96 厘米(图二,1)。SQGBLDXNPDC∶12,夹砂灰陶,手制。敛口,方唇。素面。残高2.44、壁厚1.78 厘米(图二,2)。腹片7 件,SQGBLDXNPDC∶3,夹砂黑褐陶,手制。器表饰附加堆纹,附加堆纹上饰压印纹。残高2.61、壁厚0.68 厘米(图二,4)。SQGBLDXNPDC∶4,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网格纹。残高4.24、壁厚1.04厘米(图二,7)。SQGBLDXNPDC∶6,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刻划交叉纹。残高3.19、壁厚1.13厘米(图二,8)。SQGBLDXNPDC∶7,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刻划纹。残高2.28、壁厚0.91 厘米(图二,6)。SQGBLDXNPDC∶8,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网格纹。残高2.54、壁厚0.88 厘米(图二,3)。SQGBLDXNPDC∶11,夹砂红褐陶,手制。器表饰网格纹。残高2.68、壁厚1.07 厘米(图二,5)。

采集细石器标本1件,为石核,SQGBLDXNPDC∶1,灰色燧石,残,呈圆柱状,台面经过修整,较为平整,呈不规则椭圆形,一面有打制长条形石叶留下的痕迹。残高3.26、台面长2.17、宽1.54 厘米(图二,9)。

图二 水泉沟北梁顶西南坡地遗址采集兴隆洼文化遗物

本次在热水畜牧农场共调查包含红山文化内涵遗址14 处,其中12 处为单纯红山文化遗址,2处为包含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内涵遗址。

1.大北梁梁顶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郎营子村北面梁顶处,面积约5000 平方米。山梁大致呈南北走向,顶部较为开阔平坦,梁顶及两侧坡地地表植被为松树林,林内草地茂密,地表难见遗物。梁顶有一条土路,在路面及两侧的断面上可见有泥质红陶片、夹砂灰褐陶饰之字纹陶片等。

调查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8 件,其中,口沿3 件,DBLLDC∶1,夹 砂灰褐陶,手制。直口,圆唇,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下饰之字纹。残高4.6、壁厚0.9 厘米(图三,6)。DBLLDC∶3,夹砂灰褐陶,手制。直口,器表饰之字纹。残高3.8、壁厚0.8 厘米(图三,7)。DBLLDC∶8,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圆唇,口沿下饰一周凹弦纹。残高1.8、壁厚0.6 厘米(图三,1)。腹片5 件,DBLLDC∶2,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3.6、壁厚0.8 厘米(图三,4)。DBLLDC∶4,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刻划纹。残高3.38、壁厚0.9 厘米(图三,8)。DBLLDC∶5,陶钵近口沿处,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2.5、壁厚0.9 厘米(图三,5)。DBLLDC∶6,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2.3、壁厚1 厘米(图三,9)。DBLLDC∶7,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压印之字纹。残高2.21、壁厚1 厘米(图三,10)。

图三 大北梁梁顶遗址采集红山文化遗物

采集细石器标本2 件,DBLLDC∶9,石片,红色燧石,形状不甚规整。残长2、宽2、最厚0.6厘米(图三,2)。DBLLDC∶10,石片,红色燧石,形状不甚规整。残长1.5、宽1.7、最厚0.4 厘米(图三,3)。

2.小房身后山坡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郎营子村丘陵北端的南坡,北倚山,南接山梁,面积约2000 平方米。遗址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是沟,南距现代村民组约500 米,遗址所在山坡地表为荒地,地表分布有较为密集的树坑。遗址地表散落有夹砂灰褐陶之字纹陶片、夹砂灰陶口沿、夹砂红褐陶素面陶片等。

调查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14件,其中,口沿2 件,XFSHSPC∶1,夹砂灰陶,手制。敛口,圆唇,口沿下饰一周戳印纹,戳印纹下饰之字纹。残高4.6、壁厚1.1 厘米(图四,3)。XFSHSPC∶13,夹砂灰陶,手制。直口,圆唇,素面。残高2.1、壁厚0.9 厘米(图四,1)。腹片11 件,XFSHSPC∶2,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5.1、壁厚1 厘米(图四,4)。XFSHSPC∶5,夹砂红褐陶,手制。折领,素面。残高3、壁厚0.8 厘米(图四,2)。XFSHSPC∶9,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2.9、壁厚 0.7 厘米(图四,8)。XFSHSPC∶14,夹砂黑褐陶,手制。器表饰压印之字纹。残高4、壁厚1.1 厘米(图四,9)。XFSHSPC∶15,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3.2、壁厚1.1 厘米(图四,7)。器底1 件,XFSHSPC∶3,夹砂灰褐陶,手制。平底,器底饰席纹。残高4、壁厚1.4、底厚0.68 厘米(图四,5)。

图四 小房身后山坡遗址采集红山文化遗物

采集细石器标本1 件,为石叶,XFSHSPC∶7,黄褐色燧石,打制。整体呈长条形,横截面呈三角形,一侧刃部有使用痕迹。残长1.8、宽1、厚0.3厘米(图四,6)。

3.下热水西北坡地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下热水村西北方向山丘的南坡处,西距老哈河约900 米,面积约1 万平方米。山丘西临老哈河,顶部浑圆。顶部植被为荒草和榆树,南坡开垦为耕地。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丘南坡位置的耕地内,地势北高南低,视野开阔。遗址地表分布有夹砂灰陶饰之字纹陶片、泥质红陶片、石斧、石耜、沟槽石器等。

调查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8件,其中,口沿2 件,XRSXBPDC∶6,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外叠唇,素面。残高3.12、壁厚0.46 厘米(图五,1)。腹片5 件,XRSXBPDC∶2,泥质红陶,手制。折颈,器表饰刻划纹。残高3.50、壁厚0.72 厘米(图五,4)。XRSXBPDC∶8,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 高3.01、 壁 厚0.76 厘 米( 图五,8)。XRSXBPDC∶9,泥质灰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3.41、壁厚0.44 厘米(图五,9)。XRSXBPDC∶10,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压印纹。残高3.12、壁厚0.74 厘米(图五,6)。XRSXBPDC∶11,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2.14、壁厚0.81 厘米(图五,7)。器底1 件,XRSXBPDC∶7,夹砂灰褐陶,手制。平底,器底饰席纹。残高2.28、壁厚0.83、底厚0.52 厘米(图五,10)。

采集石器标本3 件,XRSXBPDC∶1,灰色,磨制,残,仅剩一角,边缘有打制痕迹。残长7.15、 残 宽9.75、 厚1.17 厘 米( 图 五,5)。XRSXBPDC∶3,石斧,残,仅剩顶端部分。灰色,器身打制,两面经过磨制。顶端弧。残长3.83、 残 宽4.49、 厚2.36 厘 米( 图 五,3)。XRSXBPDC∶4,灰色,石灰岩。扁平状,一面平,一面有沟槽,边缘有打制痕迹。残长5.93、残宽5.44、最厚1.46 厘米(图五,2)。

4.小房身南梁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郎营子村南面的山梁顶部位置,面积约5000 平方米。遗址所在山地南、北均延伸出多道山梁,山梁之间为沟谷,南、北山下均为老哈河支流,现已干涸,形成河谷,现代居民组分布在河谷内。遗址位于山地顶部位置,地势较高,视野开阔。遗址地表现开垦为耕地,北部为大面积松树林,表土层土质非常疏松,夹杂小石子,地表分布有泥质红陶片、夹砂灰褐陶饰之字纹陶片等。

调查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9 件,其中,口沿4 件,XFSNLC∶2,泥质红陶,手制。敛口,方圆唇,口沿下饰一周凹弦纹,器表饰黑彩。残高6.03、壁厚0.76 厘米(图六,2)。XFSNLC∶4,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圆唇,素面。残高2.07、壁厚0.58 厘米(图六,4)。XFSNLC∶5,夹砂红陶,手制。敞口,圆唇,素面。残高1.95、壁厚0.94 厘米(图六,3)。XFSNLC∶7,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外叠唇。器表饰黑彩。残高3.30、壁厚0.56厘米(图六,1)。腹片5 件,XFSNLC∶3,泥质红陶,手制。折沿。残高2.74、壁厚0.95 厘米(图六,6)。XFSNLC∶6,夹砂红褐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3.48、壁厚0.74 厘米(图六,7)。XFSNLC∶8,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9.97、壁厚0.94 厘米(图六,5)。XFSNLC∶9,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3.16、壁厚0.65 厘米(图六,9)。XFSNLC∶10,夹砂红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3.62、壁厚0.77 厘米(图六,8)。

图六 小房身南梁遗址采集红山文化遗物

5.水泉沟北梁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五十家子村水泉沟组北一道南北向山梁的梁顶,面积约2.5 万平方米。山梁顶部较为开阔平坦,两侧为冲沟,梁顶及山坡开垦为耕地。遗址位于山梁顶部,地势北高南低。遗址北面有一片杨树林,靠南为一片耕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土色发灰。遗址地表分布有泥质红陶片、夹砂黑褐陶器表饰之字纹陶片,细石器、石斧残件等。

调查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10件。其中,口沿3 件,SQGBLC∶2,泥质红陶,手制。敛口,圆唇,折腹。素面。残高5.05、壁厚0.60 厘米(图七,1)。SQGBLC∶4,夹砂黑褐陶,手制。敞口,圆唇,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附加堆纹下饰之字纹。残高2.13、壁厚0.77 厘米(图七,4)。SQGBLC∶5,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外叠唇。素面。残高2.82、壁厚0.50 厘米(图七,5)。腹片7 件,SQGBLC∶3,泥质红陶,手制。外叠唇。素面。残高3.50、壁厚0.68 厘米(图七,2)。

采集石器标本1件,SQGBLC∶1,灰绿色辉长岩,磨制,残。残件整体呈扁平状圆角长方形,横截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残长6.68、残宽8.80、厚2.60 厘米(图七,3)。

图七 水泉沟北梁遗址采集红山文化遗物

6.水泉沟北梁顶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五十家子村一道南北向山梁北部的梁顶处,西南距老哈河直线距离约6700 米,面积约6000 平方米。山梁北面有高山,地势北高南低,梁顶上分布有两条南北向的冲沟。遗址主要位于山梁顶部,视野开阔,遗址被冲沟隔开。地表现为耕地,耕地中间间隔一段距离,成行种植有杏树。地表分布有泥质红陶片、夹砂灰褐陶饰之字纹陶片等。

调查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14 件,其中,口沿3 件,SQGBLDC∶10,夹砂灰褐陶,手制。敞口,圆唇,素面。残高2.33、壁厚0.76 厘米(图八,3)。SQGBLDC∶14,泥质灰陶,手制。直口,方圆唇,沿外凸。素面。残高2.23、壁厚0.83 厘米(图八,2)。SQGBLDC∶15,夹砂红陶,手制。敞口,圆唇,唇部加厚,口沿下有一周凹槽。残高2.61、壁厚0.63厘米(图八,1)。腹片9 件,SQGBLDC∶2,夹砂红陶,手制。素面。残高7.08、壁厚1.24 厘米(图八,5)。SQGBLDC∶3,泥质黄褐陶,手制。素面。残高5.86、壁厚0.76 厘米(图八,6)。SQGBLDC∶4,夹砂红陶,手制。器表饰刻划纹。残高2.50、壁厚0.83 厘米(图八,12)。SQGBLDC∶5,夹砂红陶,手制。器表饰刻划纹。残高3.77、壁厚0.84 厘米(图八,9)。SQGBLDC∶7,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之字纹。残高4.27、壁厚0.90 厘米(图八,10)。SQGBLDC∶8,泥质黄褐陶,手制。器表饰乳钉状附加堆纹。残高2.17、壁厚0.53厘米(图八,8)。SQGBLDC∶12,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刻划竖线纹。残高3.51、壁厚0.82 厘米(图八,11)。SQGBLDC∶13,泥质红陶,手制。外叠唇,口沿部分残,器表施红陶衣。残高3.21、壁厚0.53 厘米(图八,4)。SQGBLDC∶16,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弧线之字纹。残高2.96、壁厚0.76 厘米(图八,7)。器底2 件,SQGBLDC∶6,器底,夹砂灰陶,手制。平底,素面。残高1.80、壁厚0.65、底厚0.29 厘米(图八,13)。SQGBLDC∶17,器底,泥质红陶,手制。平底,素面。残高3.2、壁厚0.85、底厚0.83厘米(图八,14)。

采集石器标本3件。石磨盘1件,SQGBLDC∶1,深灰色砂岩,磨制,残,仅剩一角。顶面弧,底面平。残长20.48、残宽14.56、厚5.60 厘米(图八,17)。细石器2 件,SQGBLDC∶9,红色燧石,整体呈不规则长条状,横截面呈梯形。长1.63、宽1.02、厚0.24 厘米(图八,15)。SQGBLDC∶11,石叶,灰色燧石,整体呈长条状,横截面呈梯形,两侧刃部有使用痕迹。长1.80、宽0.74、厚0.24 厘米(图八,16)。

图八 水泉沟北梁顶遗址采集红山文化遗物

7.乃林皋东山凹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郎营子村乃林皋村民组东面一处山凹,面积约2000 平方米。遗址西面为较高的山峰,地势西高东低,北面山坡地势较陡,南面延伸处有多道漫长的山梁,南、北山下为老哈河支流,现已干涸。地表植被丰富,种植榆树,荒草茂盛,遗物较难发现,部分裸露处发现有陶片。

调查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6 件。

其 中, 口 沿1 件,NLGDSAC∶2,泥质灰陶,手制。敛口,圆唇,素面。残高2.61、壁厚0.55 厘米(图九,1)。腹片4 件,NLGDSAC∶1,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数周凹弦纹,下饰刻划弧线纹。残高9.59、壁厚1.69 厘米(图九,5)。NLGDSAC∶3,夹砂灰陶,手制。素面。残高2.83、壁厚0.98 厘米(图九,4)。NLGDSAC∶5,夹砂黄褐陶,手制。素面。残高1.98、壁厚0.60 厘米(图九,2)。NLGDSAC∶6,夹砂灰褐陶,手制。素面。残高2.59、壁厚0.71 厘米(图九,3)。器底1 件,NLGDSAC∶4,夹砂灰陶,手制。平底,素面。残高2.17、壁厚1.00、底厚0.83厘米(图九,6)。

图九 乃林皋东山凹遗址采集红山文化遗物

本次在热水畜牧农场共调查包含小河沿文化遗址4 处,2处为单纯小河沿文化遗址,2 处为包含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遗址。

1.小房身东北山梁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郎营子村小房身村民组东北一道南北向山梁的南坡,面积约1500 平方米。遗址地势北高南低,山梁东西是冲沟,南为季节性河流,现已干涸。遗址地表为荒地,分布有较为密集的树坑,在树坑周围堆土里及树坑断面处发现有夹砂灰褐陶饰刻划纹陶片、夹砂灰褐陶口沿、夹砂灰褐陶素面陶片。在树坑断面可见表土层下有一层文化层,厚约20 厘米。

调查采集小河沿文化陶器标本6 件。其中,口沿2 件,XFSDBSLC∶1,夹砂灰陶,手制。敛口,圆唇。器表饰一周附加堆纹。残高4.98、壁厚0.62厘米(图一〇,1)。XFSDBSLC∶4,夹砂灰陶,手制。敛口,圆唇,素面。残高2.24、壁厚0.53厘米(图一〇,2)。腹片4 件,XFSDBSLC∶2,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交叉细绳纹。残高4.66、壁厚0.67 厘米(图一〇,3)。XFSDBSLC∶3,夹砂红陶,手制。素面。残高1.76、壁厚0.80 厘米(图一〇,4)。XFSDBSLC∶5,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交叉细绳纹。残高1.97、壁厚0.62 厘米(图一〇,6)。XFSDBSLC∶6,泥质灰陶,手制。素面。残高6.15、壁厚0.72 厘米(图一〇,5)。

图一〇 小房身东北山梁遗址采集小河沿文化遗物

2.新生屯北沟西北山梁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五十家子村新生屯北沟村民组西北一道南北向山梁的北端,面积约1 万平方米。山梁北倚高山,地势北高南低,两侧是冲沟。山梁及北面的山丘地表植被为荒草及榆树。山梁及梁顶有一条盘山路,在路两侧堆土及断面上发现有陶片。遗址位于山梁的顶部及东坡位置。地势较为开阔平坦,视野开阔。在山上的盘山路两侧发现有陶片。山坡的南部因种树挖了较多的树坑。在树坑的断面及挖掘出的土内发现有陶片及蚌壳。从遗址路两侧的断面及树坑断面可见文化层,土色黑,呈坡状分布,北部厚,南部薄,厚5 ~40 厘米。采集有之字纹陶片,夹砂灰陶饰交叉细绳纹陶片、夹砂灰褐陶素面陶片以及一定数量的蚌壳。根据遗物特征可知该遗址是一处包含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遗址,但是红山文化遗物非常少,主体文化应该是小河沿文化。

调查采集小河沿文化陶器标本16 件。其 中, 口 沿4 件, 器 底1 件, 腹 片11 件,XSTBGXBSLC∶7,夹砂黑褐陶,手制。器表饰交叉细绳纹。残高7.28、壁厚0.60 厘米(图一一,5)。XSTBGXBSLC∶8,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交叉细绳纹。残高7.33、壁厚0.58 厘米(图一一,4)。XSTBGXBSLC∶9,夹砂黄褐陶,手制。器表饰交叉细绳纹。残高5.12、壁厚0.58 厘米(图一一,6)。XSTBGXBSLC∶10,夹细砂黄褐陶,手制。器表饰交叉细绳纹。残高5.81、壁厚0.52 厘米(图一一,3)。XSTBGXBSLC∶12,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交叉细绳纹。残高4.3、壁厚0.6 厘米(图一一,1)。XSTBGXBSLC∶13,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交叉细绳纹。残高5.76、壁厚0.63 厘米(图一一,2)。

图一一 新生屯北沟西北山梁遗址采集小河沿文化遗物

3.乃林皋西南坡地遗址位于热水畜牧农场郎营子村的一处坡地上,面积约7000 平方米。坡地位于一道山梁上,呈南北走向,两侧是沟。遗址主要分布于南坡处,地势开阔平坦,地表植被为荒草及锦鸡儿树。遗址地表植被覆盖率高。仅零星可见夹砂灰陶饰细绳纹陶片、夹砂灰陶素面陶片等。

调查采集小河沿文化陶器标本6 件,均为陶器腹片。NLGXNPDC∶1,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细绳纹。残高4.67、壁厚0.62 厘米(图一二,5)。NLGXNPDC ∶2, 夹砂灰褐陶,手制。器表饰细绳纹。残高3.27、壁厚0.76 厘 米( 图 一 二,6)。NLGXNPDC∶3,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附加堆纹,下饰细绳纹。残高 2.81、壁厚0.6 厘米(图一二,1)。NLGXNPDC∶4,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细绳纹。残高2.32、壁厚0.46 厘米(图一二,2)。NLGXNPDC∶5,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细绳纹。残高2.05、壁厚0.54 厘米(图一二,4)。NLGXNPDC∶6,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细绳纹。残高1.61、壁厚0.49 厘米(图一二,3)。

图一二 乃林皋西南坡地遗址采集小河沿文化遗物

老哈河流域是兴隆洼文化重要分布区域,与其毗邻的敖汉旗境内兴隆洼①、兴隆沟②遗址均发现兴隆洼文化环壕聚落。本次调查发现兴隆洼文化遗址较少,仅发现一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主要为刻划交叉纹等,陶器器壁厚,火候较高,与兴隆洼、兴隆沟遗址出土陶器特征较为一致。

红山文化遗址数量最多,遗址地表遗物种类较为丰富,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器表多饰纹饰,主要有之字纹、刻划纹,泥质陶主要为泥质红陶,部分器表饰黑彩。陶器特征与老哈河流域西水泉③、魏家窝铺④遗址出土陶器有较大的相似性。部分遗址采集到石质生产工具,包括石耜、石斧以及细石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与渔猎兼营的生业方式。遗址海拔较高,选址倾向于地势较高靠近山顶的位置,应该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资源丰富有关⑤。根据相关调查和发掘材料可知,老哈河流域是红山文化遗址重要分布区域,本地调查仅发现有红山文化生活遗址,未见墓地遗存信息,说明该区域不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埋葬、祭祀区。

本次共调查包含小河沿文化遗址4 处,遗址面积均不是很大,采集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火候低,陶质疏松,非常易碎。陶器器型、纹饰与大南沟⑥墓地出土夹砂陶器表饰细绳纹筒形罐较为接近。调查发现小河沿文化不论是遗址数量、面积还是陶器工艺水平等均显示出较红山文化下降的趋势。4 处包含小河沿文化的遗址中,有2 处是包含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遗址,可见小河沿文化和红山文化先民们在遗址选址时有重合之处,说明辽西低山丘陵地区宜居的区域会被反复利用。

执 笔:于怀石 樊圣英 熊增珑

绘 图:于怀石 马红光

注 释

① 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 年10 期;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 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 年1 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 ~2003 年的发掘》,《考古》2004 年7 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 年2 期。

④ a.段天璟、成璟瑭、曹建恩:《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研究的重要发现—2010 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考古发掘的收获与启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年4 期;
b.成璟瑭、塔拉、曹建恩、熊增珑:《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认识》,《文物》2014 年11 期。

⑤ a.靳桂云:《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响》,《考古学报》2004 年4 期;
b.腾铭予:《古代气候事件与古代文化间关系的再思考—以全新世大暖期的赤峰地区为例》,《边疆考古研究》第9 辑,科学出版社,2010 年。

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大南沟—后红山文化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 年。

猜你喜欢夹砂素面灰陶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10-17李蕾作品大观(2022年7期)2022-08-18天降大福喜成双宝藏(2021年3期)2021-12-03寄秋声东坡赤壁诗词(2021年1期)2021-03-24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成长(2020年6期)2020-05-25玻璃钢夹砂管在供水工程运行中的问题分析水利技术监督(2020年1期)2020-02-13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9期)2018-08-11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铸造设备与工艺(2018年3期)2018-08-06素面台港文学选刊(2018年1期)2018-03-26陶器丝绸之路(2017年8期)2017-05-26

推荐访问:朝阳市 建平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