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化学习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瓶颈与破解路径

时间:2023-06-12 11:4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李 涛,廖子龙,雷 婷

(1.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500)

“泛在计算”又名 “普适计算”,由美国泛在 “计算机之父”马克·威赛 (Mark Weiser) 于1988年首先提出,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计算,并且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人工设备。泛在计算强调 “以人为本”的计算思想,它主张计算应该迎合人的习惯,自主地与使用者产生互动,使用户能集中精力用于所要完成的任务[1]。在此环境下,技术的融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无时无刻无障碍地使用并获得学习支持。

“泛在化学习” (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Anything)正是基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2],即强调无处不在的学习、无时无刻的沟通,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方式去进行任何需要的知识获取[3]。学生可以在网络覆盖的区域内,自由时间里,使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获取更加全面的知识,享受无处不在的、无限制的学习服务过程,解决因现实条件、资源不均衡等导致的教学问题。泛在化学习融入体育教学,借助5G、物联网、互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以心理学 “表象训练法”为理论支撑,更加精准地模拟运动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表象再现及表象记忆能力,促进心理情绪稳定和技术快速掌握。

21世纪是一个内容至上的社会,教育受到信息鸿沟与地域发展不平衡的桎梏,并非人人都能享受到名校名师固定的课程,因此,身处不同环境中终身学习的前提需要电子会议进行学习[4]。教科文组织起草了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在2030年底之前实现的教育目标和抱负,确保 “可持续发展目标”,即 “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质量”教育,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5]。Pal(2021)在正规教育无法达到和满足现状的情况下,远程教育填补了不足。进入Web 4.0舞台,技术的进步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6]。传统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开始普及,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不受地域限制进行学习[7]。对于电子学习,固定的网络和固定的位置是基本需求,削弱了个人流动性。Criollo-C(2018)在电子学习中没有面对面的交互设施,这是领域引入移动学习的基础,无线网络、移动性和移动传感器系统附件为在标准中引入泛在化学习铺平了基础[8]。

U-Learning(泛在学习)作为无线技术发展引入的新技术,引领着教育领域的新潮流[9]。Minami(2004)提出移动技术的革命走向了有意识的泛在学习,允许各种各样的用户在使用大型网络连接其 “功能对象”。Souren(2020)在这个大数据时代,E-learning(泛在化学习)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精确[10]。在进行泛在化学习的同时带来了一些移动学习中没有的特定特征,如 “动态分组” “互动考试” “基于创造性场景的创造性学习”等。

文章介绍了泛在化学习的背景与热点,阐述了泛在化学习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提出泛在化学习融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改良的新契机,就传统体育教学场景在中小学体育 (课堂)向u-learning模式的转变和尝试定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所对应的实施路径。

目前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表明:学生体质欠佳、体育教学理念有待改善、体育教学方式单一、运动场地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依然存在,但其也有不可取代的一面,即真实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师生间的情感互动[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体育纯物理环境的局限,将体育行为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通过无处不在的信息网,对现实体育行为进行全面测量、监控与分析[12]。在泛在化学习理念等的加持下,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新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校—师—生共同参与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音体美专业课程关注度低、经济欠发达地区软硬件设施差,学生体育锻炼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且呈现集合、编队、热身、活动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要求作为目标,未考虑学生综合发展。因此,季浏教授针对我国体育课堂存在的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现象,提出并发布了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懂运动文化 (Know it)” “有运动能力 (Do it)” “热爱运动 (Love it)”人的KDL体育与健康课程[13]。在如今时代背景下,泛在化学习的必要性凸显出来,将泛在化学习引入传统体育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教师将线上学习材料上传至平台,上课前,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平台生动的动画结合理论、技能类视频进行讲解播放,提高学生对技能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进行相关体育作业打卡,既能够起到身体锻炼的作用,又能够对课上内容复习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因此,泛在学习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更加突出交互性、适应性、协作性以及教学活动的真实性,突出学生的参与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加强对课堂的把控度。

4.1 学生:课程资源不够多元化,中小学学生进行泛在学习的课程资源缺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学习机、移动电视等学习终端,拓宽了学习新事物的途径以及加快了知识传递的速度,弥补了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缺点[14]。学习终端作为拓宽学生学习课内外知识的便捷式学习交互工具,具有情境感知的功能,能够依据学习者现有的学习程度进行测试,并推荐与之相匹配的课程,高校慕课应用较为广泛,现如今,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实现了将MOOC+Classroom融合,该概念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提出,基本形式是在传统校园课堂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辅助课堂教学,符合当前中国教育生态系统内教与学的关系[1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并指出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调查发现,缺乏运动指导教师或教练 (64.5%)、缺乏运动器材或设施(61.0%)、缺乏运动费用 (57.5%)是青少年认为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16]。中小学学生既是教育的 “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中小学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方式是学校体育课,如今中小学体育教育过于课程化,以体质健康测试为目标,学生难以提起兴趣。目前,中小学线下已有的体育课程较为固定,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进行泛在化学习的体育课程资源缺乏。

4.2 老师:教学资源结构按部就班,无法依据学生兴趣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自从20世纪30年代起,视听教育兴起,媒体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进入9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 “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任务迫切。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教学风格基本稳定,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准备,中小学课程以田径、跳绳、篮球、排球、足球等课程为主,班级人数在30~40人左右,大班制教学难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教学,且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体育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身心进行了解,以及动态化跟踪难以执行。学生作为教学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大班制教学中很难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且操场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上课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注意力涣散,盯着其他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看等情况。

4.3 家长:家长“工作繁忙”没时间监督,学生学习质量及效率无法得到保障

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辞掉工作,作为全职妈妈“陪伴”孩子进行学习,所谓的陪伴实则是 “隐形陪伴”[17],即孩子在书房学习,家长在客厅玩手机,面对班主任的问候,口头积极回应,实则未对孩子的作业以及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当成绩不理想时,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命令说教。且部分家长工作繁忙,能够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但孩子却被长期 “锁”在高楼中,很少与同龄玩伴互动且亲子时间缺乏,因此,学校老师布置的需要家长监督的任务无法得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也很难得到保证。

5.1 学生:充分将体育文化资源与体育课堂进行融合,促进课程资源多元化发展

“体育文化是体育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体育文化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地位。”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郝勤认为,繁荣发展体育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大国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18]。近百年来, “女排精神” “乒乓外交”为中国体育文化强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让其了解中国体育文化、民族文化,并将体育精神所蕴含的爱国、超越、拼搏、合作、公正等内涵深入学生心中,增强对体育的热爱,增强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部分中小学实行体育作业打卡,但是完成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在此情况下,通过挖掘与体育有关的中国故事并融合儒家文化,加强学生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利用体育文化激发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
进一步动员体育学科的专家进行中小学体育课外课程开发,开拓线上课程,拓宽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渠道,在学生心中播撒热爱体育的种子,进而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增强其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 老师:教学资源结构及时更新,依据学生兴趣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时间

教师在教学资源中起着主心骨的作用,教师对研修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而中小学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随着工作稳定,继续教育的兴趣逐渐降低,教学风格趋向稳定,很大程度上教学资源结构固化。依托CAS理论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eory),将网络时代表现突出的教师自组织 (内核) 与他组织 (外环境)活动特征归纳为教师自组织学习模式[19],该模式通过赛课、晒课、优课评选、继续教育等活动丰富模式。随着教师自身教学资源的更新,小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授课的专业性,能够在课堂中积累实用性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保障学生高效学习状态应从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出发,通过相关中小学课程标准指定专家、在校体育教师、高级教练员等各方的资源整合,以开放的泛在化学习生态系统参与到个性化服务创建中来,创设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并以智能设备为载体,呈现出满足中小学生需求的各种课外体育知识、技能服务。

5.3 家长:家校合作促进家长的“有效”陪伴,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及效率

开启家校合作模式,中小学教师在对孩子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后,针对部分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对孩子进行课后辅导以及亲自陪伴的家长,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需求,参与学校和校外机构合作开展的430课程,利用该时间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课程;
为了保障学生学习的质量,学校可以对机构服务进行学习活动服务评价。

为有条件陪伴孩子的家长,建立和拓展多样化的家校沟通渠道,在充分利用好微信群的基础上,运用泛在化移动教学沟通的载体,建立 “班级管理”功能,实现家长与老师的实时沟通,学校可以举办线上家长座谈交流活动,增加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参与感。

猜你喜欢教学资源家长体育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家长日常行为规范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我心中的好家长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11期)2020-02-01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冰雪运动(2018年6期)2018-05-23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家长请吃药Ⅱ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22期)2015-08-22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推荐访问:体育课 在中 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