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志平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时政微视频正成为主流媒体面向新媒体平台输出精品内容、进行政治传播的重要报道形态。2022年,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新华社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大气方正、全网置顶的时政微视频。本文拟结合党的二十大报道典型案例,从主题提炼、创意叙事、制作包装等角度探讨时政微视频的破圈之道。
不同于报道领导人活动和重大时政事件的电视新闻,时政微视频从产生之日起就不再是完全按照时空逻辑进行线性叙事的新闻产品。它追求“从思想到画面”的有机融合,从形态来说更像“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神”是微视频要表达的主题,“形”是为之服务的故事和画面,“神”在“形”之前。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内容包罗万象,如何轻装上阵,以10分钟左右的时政微视频承载和诠释这一重大政治传播题材?这是摆在视频采编人员面前的一道难关。
经反复讨论,我们形成共识,迎接宣传党的二十大推出的时政微视频,政治站位一定要高,上接天气,做到“神清气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报道的“主入口”,站在总书记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立场和高度策划选题。切忌“曲高和寡”,内容要接地气,以平视方式叙事,生动鲜活,方能确保理念“入脑入心”。微视频时长有限,难以“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关键点精心提炼主题,以点带面。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我们聚焦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从三个视角切入,解析确立了三个分主题。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推出《与人民在一起》,以总书记足迹串联全片,彰显总书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理念。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推出《共产党人的幸福》,展现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群像。三是新时代十年来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出《十年·心声》,以总书记国内考察去过的地方的人民群众感受为主线,讲述他们对个人生活变化、国家发展变迁的心声。
一个大主题,三个分视角,表达的都是党同人民永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情感。三个微视频,分别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三句习近平总书记的同期声开篇,提纲挈领引入正片,温情而有力量。《与人民在一起》的故事围绕两条线展开。一是总书记是从人民中来。梁家河、正定、宁德……从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历练铸就了淳厚博大的人民情怀。二是总书记到人民中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大江南北考察调研,走遍祖国大地——从驱车300多公里深入太行山深处看真贫,到不远千里走进湘西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
从踏着皑皑白雪走进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的贫困村德胜村,到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昭觉县彝族群众家中……总书记对乡亲们温暖贴心的关怀、真挚深情的惦念,彰显着百年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微视频中有这样一段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步履遍及31个省区市的城乡、厂矿、学校、社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过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至生命安危,小到柴米油盐,在总书记心中都是大事。”这段话既是两个段落的过渡句,又很好地诠释了总书记“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把人民幸福作为‘国之大者’”的情怀。“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为人民而忙碌,人格魅力在渐进的平实叙事中呈现在受众面前,人民领袖风范在领袖与人民的亲密、亲切的关系中得以彰显。
时政微视频一般以领导人形象塑造、党和政府声音传达以及重要会议报道为主。它强调“微”言大义,避免空洞化的政治宣介,宏大的政治主题融于构思精巧、形式活泼的小故事之中。三个微视频,时长最长为12分41秒,最短约7分钟,视角不一,叙事手法相似,都以小故事铺排大叙事。
《共产党人的幸福》全片分为“生命的护佑”“脱贫的鏖战”“民生的守望”“接续的奋斗”四部分,每部分以字幕配一组意向画面开篇,以鲜明的主旨引出主故事。以“生命的护佑”章节为例,首先是“幸福,是带来生机与希望的一缕阳光;
幸福,是向险而行的执着笃定”两句字幕和着音乐节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混剪画面上渐次呈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空无一人的武汉长江大桥空镜接武汉市民王欣采访同期声:“在那个时候,我呼吸都不行。(2020年)2月11日进来之后,(我)就在床上,连翻身都不能翻身。”观众由此被带回2020年初武汉战疫的场景。王欣曾是一位年近九旬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来自上海、四川等地的数十位医护人员接力救治,终于让他转危为安。上海援鄂医疗队医生推着王欣做CT途中,共看落日余晖,这一场景被抓拍后红遍了网络。以王欣的讲述切入抗疫故事,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共同记忆。不过,编导没有重复“落日余晖”细节,而是回到新闻背景叙事,“患者激增,武汉各医院发热门诊挤满病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凶险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沉着、指挥若定,作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画面由此再呈现救治细节,“王欣在病床上做康复训练”“医护人员一边搀扶着王欣一边提示他走路小心”。康复后,作为曾经的小提琴手,王欣现场拉奏一曲《送别》,感谢曾朝夕相处的医护人员。在悠扬的琴声中,时任上海援鄂医疗队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组长、共产党员居旻杰谈他的理解,“看到王老先生再次拉起他心爱的小提琴,我感到很幸福。”收尾画面切至武汉战疫期间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群像,习近平总书记同期声随之响起:“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章节时长仅3分01秒,却拼合了微电影的各种叙事手法。悬念式开篇,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密集使用80多个场景和人物镜头增强视觉冲击力,确保吸引受众。先从微观层面王欣的境遇切入,讲述其患病到康复的细节;
再到中观维度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以共产党员居旻杰的同期声诠释“共产党人的幸福”的深刻内涵;
最后上升至宏观维度共产党人战疫的奋斗群像。三个维度叙事,故事架构清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主题在层层推进的故事细节中升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时政微视频讲求主题优先,故事为主题服务,再生动的案例,再好的叙事角度,也务必服从整体叙事需要。《共产党人的幸福》初片完成后,主创团队发现,单个故事感人,但叙事视角不一,有的从基层群众故事切入,有的以回乡创业的共产党员为主体,整体上有点散。为此,编导“忍痛割爱”调整部分案例,统一了叙事角度。编导还根据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在党代表通道讲述的故事进行热策划,组织浙江分社记者补充拍摄了部分素材。事实证明,修改后的全片架构清晰,民众朴实、鲜活的话语能更形象、真实地展现新时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昂扬风貌。
为吸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时政微视频的叙事必须高度凝练,在极短的篇幅里呈现最大的信息量。为此,它必然打破传统叙述模式,采取“拼接”方式处理声画素材。这十分考验剪辑者的功力。打个比方,时政微视频的主题犹如人的身体,故事和精彩画面犹如布料,高明的裁缝才能将这些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布料进行合理剪裁,拼接成一件肥瘦合适、美观大方的衣服。简单地说,好的剪辑至少要做到三点。
一是开门见山、先声夺人。开篇亮明主旨,绝不拖泥带水,尽量以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画面抓住受众。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浏览习惯的要求。受众点开视频,如果在开头10秒看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会立刻划走。考虑到受众碎片化的观看需求,要避免叙事过于复杂,时长超过3分钟以上的时政微视频建议采取分板块的方式结构化叙事;
以同期+画面叙事为主,多用生活化场景、细节化故事呈现,可加字幕提示,少用或不用解说,便于受众直观理解。
二是深挖细节,以事带情。有“笑点”“泪点”,有温暖的细节,方能让受众共情,触发用户转评赞冲动。以《十年·心声》为例,多个场景里人物的真情流露让人印象深刻。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居民冯秀华一家人用诙谐的语言对比今昔。以前平房冷得“都快冻得粘炕上了”,“(如今在家里)冬天也穿半截袖,你说暖和成啥样”。湖北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居民肖红英深情回忆自己见到总书记的情景,“我一看见(总书记)我真的是很激动啊。当时他很亲切,就停下来就招了个手。当时(他)说,‘你们也辛苦了,再坚持一下。’真是很亲切,我真是感动得流泪了。”说到总书记招手时,她情不自禁地也做了一个招手动作,感情真挚。这时,画面切换至总书记到武汉考察时向居民招手的图片,“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互动油然而生。
《与人民在一起》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时摸炕被、饮瓢水、拉家常的细节,通过温情的叙事方式凝练浓缩、跨越时空。“饮瓢水,品百姓甘苦”,2013年2月,在甘肃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村民家中,总书记舀起一瓢水,尝尝水的味道是否苦涩;
“摸被褥,感乡亲冷暖”,2018年2月,总书记到四川大凉山腹地考察时,走进农户家看鸡笼、猪舍,掀开床褥、摸摸被子够不够厚……这一系列细微的动作,让人直观感受到总书记对百姓的关心关怀。“从村支书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由此抒情,一气呵成,直抵人心。
三是反复打磨,确保精彩。时政微视频,说是微视频,但工作量不亚于精心制作的大片。一句话一句话地理,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磨,方能造就精品。
要积累足够的视频素材。工作量大,首先大在素材的拍摄和选取上。1分钟画面,需要25到30个镜头支撑。这不是电视新闻镜头的简单组接,每个镜头必须有美感、有内涵,服从主题需要,与解说、同期、音乐和节奏相匹配。对习惯新闻叙事的摄像而言,他必须转换思维,以拍电影的方式讲故事:学会包括穿越机在内的航拍;
使用推拉镜头制造变焦效果;
按编导意图设计写意镜头;
构图、光影效果、同期声、环境声等都力求细致入微。在现场拍摄难以满足素材需求的情况下,编导要穷尽各种方式广泛征集素材,确保每一个镜头都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文字脚本要求配共产党人奋斗群像一组,短短十几秒的画面,就得从数百个镜头中精挑细选。人物要典型,画面要兼顾社会各领域,反映抗疫、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成就。总之,要有代入感和共情点,让受众感到,共产党员的奋斗和每个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的奋斗人生,就在身边,就是我们自己。
要把握好剪辑节奏。一要准确把握全片大节奏。以《共产党人的幸福》为例,四个章节,四个主故事,每个故事结尾用总书记同期声画龙点睛,既以事抒情,又很好地起到段落分割的作用。剪辑将12分41秒视频分成四个3分钟左右的章节,叙事简洁、段落分明、层次清楚。二要精心加工细节,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有限的时长里要密集摆布精彩画面、关键字幕和同期声,稍有不慎,就可能是“一锅粥”的素材堆砌。剪辑思路必须清晰,既要调整前后镜头的景别、位置、方向和时长,适当引入字幕、特效和动画,形成合适的画面节奏,做到转接自然、细节精彩;
更要声画对位,做到画面、同期声、解说、背景音乐的无缝连接,合乎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柔性传播效果。
要确保安全。反复打磨,提升的不仅是品质,更重要的是确保内容安全。时政微视频政治性极强,涉及的是领导人形象、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必须把“经手必核”作为刚性要求。主创团队务必细心核对使用的资料视频、图片及解说性文字,史实部分要找到权威出处,严格按程序对脚本和成片把关,确保绝无一失。
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时政微视频已成为主流媒体的一种重要传播形态。随着传播渠道、传受关系深刻嬗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也在持续演变,时政微视频如何在主题、叙事、制作上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拉近政治传播与受众的距离,是摆在视频创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主流媒体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求发展,推出更多文字准确、大气、凝练,画面精美、清新、自然,故事生动、感人、入心的时政微视频,方能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达到凝心聚力的效果。
猜你喜欢王欣时政总书记黑洞太空探索(2021年2期)2021-02-27Universal Pseudo-PT-Antisymmetry on One-Dimensional Atomic Optical Lattices∗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2018年9期)2018-09-10习总书记“下团组”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6期)2017-06-21总书记的告诚公民与法治(2016年15期)2016-05-17时政当代工人(2015年21期)2015-12-16时政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年4期)2015-09-14时政浙江共产党员(2015年8期)2015-05-25时政浙江共产党员(2015年10期)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