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野
【摘要】企业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互联网的浪潮,应对“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企业不能无所作为,而是要迅速掌握新的营销思维,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主要论述了“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的概念,以及在此背景下企业营销思维的革新。
【关键词】“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企业营销思维;革新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新兴媒介的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基础。互联网的开放和平等,减低了信息的处理成本,也激发了信息的潜能,转变成生产力和财富。“互联网+”是互联网为核心,包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等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并在社会中快速扩散应用,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只是一个商业媒介,为企业提供交流和宣传的渠道,但“互联网+”所带来的是技术、理念、思维上的转变,帮助企业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所以,“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能力。
一、“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的概述
(一)“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的概念
每次技术上的变革都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爆炸式的作用,不管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产品和行业上,技术变革会带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技术经济范式与技术革命,两个是相生相伴的。从目前我们社会的发展状况看,企业正处于从旧的经济范式向新的经济范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个一经济上的变革需需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推动。这种变革在社会领域上所带来的改變是,公众的话语权在不断地提升,在经济领域重塑了消费、流通、生产等各个环节,在传播领域表现为互动的增加。新技术经济范式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基础实施的安装率,具体的表现形式为“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但它技术不单单有互联网,还包含: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以网络信息为核心的通用技术。对于传统产业领域中所应用到的技术都是以新技术经济范式作为基础来实现的,换句话说,通用技术是新技术经济范式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并在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安装和应用。智能终端的普及、芯片的扩散、网络的升级与提速都离不开通用技术。在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背景下,行业获得了提高收益、高速发展的有力条件。
(二)“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的通用技术就像空气、水、公路这种基础设施一样,在人毫无差距的情况下,马不停蹄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传统经济范式相比,新技术经济范式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所提升,从企业的运营结构、营销策略、资源配置、组织形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变革。这种变革将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加工业、货物流通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会提升战略新兴长产业(文化、环保、教育、医疗等)的亮点。
伴随“互联网+”通用技术对传统领域的改造,现代企业逐渐实现了互联网化的转变,在未来互联网化、数字化、信息化将会应用到所有的商业中。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和升级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技术还要逐渐地应用到经济社会中,通过量变的累积获得最终的质变。目前,我们新技术经济范式尚处于初级阶段,想要发展到稳定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目前我们社会中处理信息成本最低的基础体系就是“互联网+”技术,它不仅提升了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水平,还有利于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利用,从客观上对企业营销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技术经济范式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多只适用于工业社会,而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逐渐被新技术经济范式所取代,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更促进了这种转变。技术经济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技术上的变革带来的是信息传播方式和企业营销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营销理念也已经不再适用,如果企业仍坚持使用传统僵化的营销思维,会在激励的竞争中淘汰。新技术经济范式使得营销思维不是孤立和片面,而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甚至骨髓中。数字经营从业人员也要从自身出发,摒弃传统的营销体系,进行重组迭代,来适应全新的营销环境。
(一)实现电商化转型。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上来说,新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了电商化的进程,使各行业和企业开始发展电商。不管之前是成功的企业还是平庸的企业都要转变思维模式,忘记之前的标准和成绩,采用“互联网+”的思维,转变营销中的广告主体。信息规则成为影响企业生产、交易、销售的重要因素,原来只有电子产品、衣服可以是在互联网上销售,但进入到电商网络后,汽车、房子、金融理财产品、生鲜等等都可以网上销售。企业从线下销售,发展成线上销售,再到电商销售,“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扩宽了企业的销售模式。不管是实体行业还是虚拟行业,都将成为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一部分。
(二)提高信息传速度。新技术经济范式扩宽了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提升了信息的传输速度,造成了信息大爆炸的现实。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体和虚拟行业受新技术经济范式影响,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营销渠道和销售方式变成渠道化和自媒体化。人或企业在连接互联网时,都变成了自媒体,这就增加了信息的获取渠道,人们的交流沟通过程也是信息的流动过程。这种海量的信息也为经营体系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是信息过量会造成公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其次,是冲击了营销机构在媒体集权化传播时代所获得的大量资源。
(三)形成大数据思维。在新技术经济范式下,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养成一种大数据思维。在“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中,会产生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信息不是数据化,而是将模拟数据转换成二级制码来对事物进行描述。数据可以将一种现象进行记录、分析、重组,并转变成可分析的量化,数字化带来了数据化。企业虽然可以产生数字化的信息,但并未都要转变成数据资产。我们看重的并未使数据资产本,而是大数据思维和能力。只有具备这种思维和能力才能获取海量信息。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营销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不再是一个个孤岛,第三方的营销机构会建立一个共享互惠的挖掘并分析数据的平台,实现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三、“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企业营销思维革新
新技术经济范式下企业向提高营销竞争力,就应该充分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来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并分析海量数据来做出重要决策。数字营销新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实现消费者的主体地位。
(一)树立粉丝思维,将受众转变成粉丝。粉丝经济形成的基础不是对产品本身的需求,而是消费者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它是由粉丝来做主导的。而企业也要借助粉丝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需求,利用品牌感情来提升销量。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忠实的社会粉丝,不是优秀的销售人才。通过增加产品的体验感和服务来获得粉丝认同,在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建立起粉丝型商业模式,来提升产品价值。品牌在营销过程中,应当实现从受众到粉丝到消费者的过渡,让喜欢你的人持续来买你的东西。粉丝经济的营销过程是让粉丝参与到企业产品的宣传中来,热情的期待和讨论新产品,并制造流行话题。在这种营销传播中,粉丝不仅是受众,更是营销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二)树立跨界思维,创新企业营销模式。新技术经济范式是跨界现象产生的基础,“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创新。各种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制造业实现了跨界结合,成为了重要产业升级,制造了巨大的惊喜。这种跨界创新离不开大数據工具的运算,把不同喜好的消费者、不同行业、不同产品连接起来,实现了媒介方式、营销手段、创意元素间的融合,创造出新的品牌文化来吸引大众关注,使得参与跨界营销的品牌获得了最大化的营销效果。
(三)树立数据思维,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很多企业把营销传播误认为是促销传播,利用价格战来进行营销活动。但在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大数据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企业在营销传传播是不再依赖实在的数据,而是可以利用云计算对不同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企业营销需要利用大数据思维来进行重构,提高企业的分析和预判能力,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利用恰当的媒体采用恰当的时间和方式来为消费者指定出个性化的创意,提高营销投资回报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性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建立精准的营销模式。
(四)树立体验思维,打造消费娱乐精神。消费体验的实质是消遣娱乐,人们在消费时体验的是一种文化,让粉丝留恋的不仅是商品本身,也是一种难忘的体验和消遣。很多企业在营销中经常会加入明星、音乐等元素将产品和服务转变成一种良好的娱乐休闲体验。不仅是取悦粉丝,而是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营销中去,打造强调文化调性和娱乐体验的品牌,将粉丝变成精准的消费者。“互联网+”新技术经济范式正快速的改变着人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引起了社会、技术、营销等多个领域发展变革。互联网思维帮助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优化,建立了新的营销传播理论。企业、媒体、消费者被快速的数据化和互联网发,企业要尽快地发现营销规律,转变营销思维,提升营销方式,实现高速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俊婕.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研究[J].价值工程,2018(16):207-208.
[2]胡贝贝,王胜光.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产函数[J].科学学研究,2017(09):1308-1312.
猜你喜欢革新互联网+互联网复旧运转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8期)2019-09-12澳大利亚革新专利制度会否走向“末路”?中国知识产权(2018年11期)2018-11-29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千金碎琴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文学遗产怎样“革新”?读书(1984年12期)198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