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利,王心语,郭 丹,王晓双,刘灵芝,丁国超,柴 旺,贾永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9)
1.1 落实国家和我省政策导向的必然选择
2015年,国家出台引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下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主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这为学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12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应用型大学建设指明了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和重点任务,为我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推动了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地方高校要深刻认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意义,主动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学校要结合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明确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办学定位和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发展目标,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制定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路线图、时间表。
1.2 实现与同省农业院校错位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校与东北农业大学的学科专业相似度高,是同行业同省竞争关系。东北农业大学作为211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有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强力政策支持,而我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我校应规避劣势,在错位竞争中打造优势,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为避免与东北农业大学同质竞争,所以我校选择了应用型农业大学建设方向,争取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上创出新路径,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与东北农业大学的错位发展。
1.3 打造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要打造办学特色,夯实立校之本和强校根基。必须找准自身使命定位和发展需求,明确办学理念,依托办学资源,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1]。坚持自身办学特色不仅是地方高校得以发展的关键,更是高校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也是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部分地方高校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办学特色不鲜明,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脱节等问题,影响着地方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制约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要强化服务区域发展的意识,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发展优势。学校通过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逐渐的凝练和打造办学特色,促使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特色更加鲜明[2]。
1.4 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选择
推进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经济结构升级和调整要求高等院校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学校要牢记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重要遵循,着力服务我省 “六个强省” 和现代化新龙江建设。加快培养符合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形成对国家战略的坚强支撑,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2.1 明晰办学类型和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和办学定位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首要问题,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使命和行业发展需求,将办学类型定位明晰为应用型农业大学,将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为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兼顾应用研究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明确了发展导向,明晰了发展任务,聚焦了发展举措。学校切实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推动思想动员,将转型发展战略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学校大学章程、党代会报告和职工教代会决议等形式,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明确。
2.2 优化专业学科结构
学校扎实推进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优化专业学科的规划布局和内涵建设,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变。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使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建设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3]。学校面向区域需求,结合现有的学科专业基础,编制完成了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专业与学科结构。学校坚持 “以本为本” ,推进 “四个回归” ,以服务现代农业和龙江经济发展、建强特色专业为导向,聚焦现代农业,整合专业集群,重点建设 “农产品种植专业集群” “农产品加工专业集群” “畜产品养殖专业集群” “农机装备现代化信息化专业集群” “物流销售专业集群” 5个优势专业集群。撤销非需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有利的支撑了应用型农业大学的建设。
2.3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保障体系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制订培养方案、构建课题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改善实践条件、确定质量标准,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学校的服务面向,构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凝练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组建产业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成为我省唯一入选高校。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扩大学生生产实践渠道,提升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秉持 “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 教育理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结合,实现 “两课堂” 贯通及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融合,使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4]。
2.4 突出应用型农业大学办学特色
学校传承 “北大荒精神” 文化基因,将双创教育与红色文化、专业教育、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以培养现代化大农业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线,以双创教育与红色文化、专业教育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为路径,以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合素质为目标,以 “一心、双线、三路径、四提升” 为模式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要素。构建了具有灵魂的、生机勃勃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新生态。为垦区建设和龙江发展培养具有 “北大荒精神烙印” 的应用型人才。
2.5 优化育人模式
学校致力于将北大荒精神” 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任务中,传承 “北大荒精神” 文化基因,将双创教育与红色文化、专业教育、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了 “四同、三全、两结合、一融入” 服务模式,即:学校与垦区发展同源、实践教学与农业生产同向、科技服务与农业生产同行、教师与生产人员同心;
三全:
“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 的实践教学理念[5];
两结合: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结合;
一融入:将北大荒精神全方位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主要问题示意图
3.1 编制实施了系统的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全面指导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
按照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和内涵,编制学校发展的 “十四五” 发展规划、 “十四五” 规划实施方案、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规划、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专业学科优化调整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产教融合建设方案、服务垦区行动计划等系列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全面指导学校的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
3.2 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强化产教融合发展
密切跟踪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结合我省 “六个强省” 建设,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建立与区域和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的长效机制。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支持,共建共享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构建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
抢抓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主动与区域创新要素资源进行对接,推动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的协同发展新机制,服务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确定了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农学类综合实习实训6个大类(农学类、畜牧兽医学类、农业机械与工程类、食品加工类、农产流通类实境化实习实训平台和公共基础实验中心)的硬件建设项目和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5个方面的软件建设项目,切实强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力度和深度。
3.3 “引培并举,多措并重” ,建强 “双师双能型” 应用型教师队伍
紧密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以解决企业、行业需求为目标,参与科研实践和技术研发,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6]。学校启动了 “青年教师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计划” ,鼓励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挂职、兼职、实践锻炼[7],贯彻落实 “三区” 人才支持计划,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基地,着力加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了一支稳定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行业背景的有530人,占比达50%, “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4 组建了支撑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为支撑应用型大学建设,学校进行了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重点,以中西部实验大楼建设和使用为契机,整合全校教学资源,组建了支撑应用型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以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全校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的科研平台资源,高水平共建实验设备中心,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推动资源整合和互利共赢,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4.1 抢抓政策机遇,果断转型发展
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了引导和鼓励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地方高校要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出台后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研讨论证,果断抓住转型发展的机遇。通过政策、规划和方案的制订,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形成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8]。
4.2 重构优化培养体系,引领转型发展
学校发展定位决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导向,是学校未来发展壮大的关键,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定位准确与否的根本。因此要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推动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供给侧结构平衡等,从而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是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将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特色、产品优势、质量标准等作为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将学生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技能与行业需求相匹配,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与行业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相符合,从而探索出一套产学研用高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
4.3 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
建立由地方政府、行业和用人单位等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制度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教育集团和产业学院。建立地方、行业、企业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政府积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主动作为的转型联动机制[9],合力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4.4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高校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共识。坚持为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发展定位,把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出路。高校转型发展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进 “产学研用结合”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应用型落地人才,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5 加强 “双师” 型队伍建设,探索转型路径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决定着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成败。学校要抓住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契机,不断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结构,把打造 “双师” 型教师队伍放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深化 “双师” 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将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捷径,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合作平台,聘请一定数量在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开设选修课程或校本课程等方式,将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引入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职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选派优秀教师在企业开展全职工作,深度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的方式来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使其真正达到 “双师双能型” 教师的职业标准。
改革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通过弱化学术性指标评价权重,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和应用性科研比重的方式,将过去完全以学术性指标来评聘教师的方式逐步转变为突出应用性指标的评价机制,促进现有以学术型为主导的教师向应用型方向转变,从而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进一步提高 “双师双能型” 教师的含金量。
4.6 服务区域经济,筑牢转型基石。
要切实围绕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就业结构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形势,适时进行学科资源整合。以特色学科建设作为突破口,根据区域行业特点设置专业性学科,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重点突出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构建学术、技能和职业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校在人才输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现实需求。
猜你喜欢应用型办学转型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10期)2021-12-26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航天工业管理(2020年4期)2020-06-16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转型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