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型乡村景观营造策略

时间:2023-06-11 11: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邢洪涛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康养”是人类发展需求的概念性产物,是人们生活从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和文明富裕的必然需求。为满足人们在乡村中的健康生活,实现康养型乡村,需要对乡村景观进行全方位设计与规划,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康养型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通过建设美好康养型村落能够加快城镇化进程,乡村环境对村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康养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居住环境建设的标准之一,乡村作为老百姓生活、休憩、劳作等活动的关键场所,建设康养型乡村的景观对于未来乡村至关重要,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养老、养生、旅居、文化、住宿等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目标人群康养在康养型乡村中体验本土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享受康养型乡村提供的服务,增加人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1.1 康养景观的作用

1.1.1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意在要求有效利用本土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保护,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1]。保护乡村的生态系统能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其实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二次自然,多采用自然景观,注重打造小品等景观,因地制宜地利用和保护建筑、动植物、资源。

1.1.2 调节心理状态。营造康养景观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在已熟悉和适应的自然中,保持其和谐统一,包括让心灵在这里得到安宁,人们可放松心情,静坐冥想,净化心灵。经调研发现,长期接触自然景观,能够产生一种平和、宁静的感受,并与自身或是他人有更强烈的情感联系;
在自然环境中还能够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有助于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恢复注意力,消除悲伤、焦虑等消极情绪;
另外,在自然中行走,人体能吸收大量的负氧离子和植物芳香,可以稳定情绪、积极调节人体免疫力和人的心理状态。

1.1.3 增强机体康复。康养型乡村中的宅旁林地、种植林、果园、菜园、农田道路、河塘水渠等景观要素均成为为居民提供沉浸式运动、种植采摘和感官的场所。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人,因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身体的大脑、颈椎、腰椎、视觉等会过度疲劳导致劳损,同时,康养型乡村景观中的各种要素对使用者形成的感官刺激,使其在内部活动中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缓解疲劳从而产生康养效果。

1.1.4 促进情感交流。当今社会,人们忙于各种工作,与亲人、邻里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于健康和幸福显得尤为关键。在康养型乡村中开展一些园艺项目、提供散步空间和舒适的休闲设施,有利于不同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增加锻炼、沟通的机会,也有利于人的心血管健康,缓解不良情绪,减少人的过激行为。

1.2 目标人群对康养型乡村景观的需求

康养型乡村中的目标人群有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见表1),也有亚健康人群、患病人群等(见表2),他们的社会角色、健康状态也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目标人群对康养景观需求有所不同,就同一康养型乡村而言,其功能分区不同,所吸引的目标人群也会存在差别[2]。首先,在落实具体空间功能设计中,了解人们心理问题与生理问题的应激源,使得康养景观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应考虑引入社会因素,注重不同目标人群的人际交往、情感沟通、信息交流、自我实现等。其次,因每个具体的人在社会中成长的轨迹不同,要考虑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因此,在康养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人群特征,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项目空间(功能空间、健康空间、艺术空间、疗愈空间),体现人性化,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表1 目标人群的特点及需求分析

表2 其他人群特点及需求分析

2.1 缺乏全龄活动空间

康养型乡村景观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转变,但是在规划设计中缺乏对乡村中全龄群体的需求和行为特征的全面分析,能够为不同年龄层次的目标人群提供合适的康养环境不多,仅针对某些目标人群,未能实现全面参与和个性化空间表达,康养空间规划单一。

2.2 康养场所环境欠佳

在生态方面,康养型乡村景观中更多的是关注资源使用上的环保,往往大兴土木,将整个乡村当作一块平地来考虑,未能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域性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另外,由于我国康养型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标准,在实际的案例中,为目标人群规划的生活空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康养空间安全舒适性不够、空间通达性差,由于对目标人群需求认识不足,康养空间的设计出现形式主义,片面追求形式美,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

2.3 缺乏基础设施打造

随着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乡村中文旅项目增加、老龄化增多、康养服务设施供不应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使目标人群的康养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等现象,使得未来乡村的康养生活环境达不到要求,影响乡村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利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1 乡村景观的原生性

康养型乡村景观设计重点是满足全龄村民居住的舒适度,尽量不能用城市化建设的标准来建设乡村原生的自然景观,尽量做到经济和环境之间相互平衡[3]。在设计时要做到乡村景观各素之间的和谐统一,让乡村景观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缩小与城镇社区的差距,尽可能不让城市社区营造方法直接照搬到康养型乡村。同时,保护乡村原生风貌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重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的保护,保持康养型乡村的原汁原味,突出其地方文化特色,为乡村呈现社会性生态元素景观(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生产劳动等),这就需要加大建设美好乡村的步伐,经过不断构思设计,适度开发,减少破坏原始的乡村环境、资源、风貌,或被西化、城市化,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良性发展。

3.2 乡村景观的精神性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速,乡村小河、菜地、农田、小动物的栖息地环境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设计时首先要注重田园风光的保护,确保乡村建设的种种要素给人一种祥和、安定、安逸、宁静放松的感觉。因为人们难免怀念过去,寻找熟悉的场景和幼年时的记忆。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应该根据每个乡村的环境特点、历史文化(生活气息),匹配相应的乡村景观,如容易辨识的道路和河流、界限和领域性比较明显的牌坊、高大树木或是远处的青山、一副当地特色图案的壁画、乡土材料(竹子、藤条、柳编、稻草等)制作的乡村动物雕塑等,这些都可以激发人们的回忆,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景。

3.3 乡村景观的多样性

康养型乡村的生活状态追求的是慢节奏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其灵魂所在,视觉上多样化和需求空间的多样化,满足人们丰富多变的视觉欣赏需求和对空间的个性化需求。视觉欣赏需求主要以植物多样性、土壤生态等多种因素为指标,设计出功能不同的景观环境。对空间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因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地域性特征,设计适宜全部年龄需求的康养活动空间(如散步、慢跑、下棋、种田、看书、绘画、书法、垂钓、采摘等)。因此,设计时考虑空间层次的多样化和具有个性化的需求的康养景观活动空间。建造康养型和谐统一乡村景观,需要保持乡村中所有元素的协调。

3.4 乡村景观的舒适性

舒适性则包含感官和心理两个角度,结合人体工学打造尺度舒适性的乡村。目前大部分乡村存在盲目建设、建筑物规划凌乱等现象,在视觉上造成空间比例失调,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让乡村布局更加合理,打造具有亲和力的康养型乡村,规划乡村休闲空间及道路尺度,让其更利于步行;
而打造康养型乡村景观过程中,便利可达必不可少,提倡步行优先,智慧设施引导,在景观设计布局上要体现出人文关怀,不仅利于特殊人群居住,在社会学、心理学方面也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一样感受,这具有很强的空间意义。注意要和无障碍设计区别开来,因为便利可达的康养型乡村不光考虑到特殊人群,也为普通村民考虑,达到对全龄居民都有利的目标,可达性高是这类型乡村的重要体现。

4.1 营造安全舒适的康养环境

首先是乡村道路、室外设施营造,从舒适度这一视角出发,应营建好乡村周边景观设施。在康养型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实现景观设计师与目标人群共同参与,将专业化的眼光技术与人们对环境具体需求相结合,如乡村游园道路,先通过目标人群自己踩出道路,分析研究各类人群的运动轨迹和活动区域[4],设计具有人性化、便利可达的道路环境,步道连续、循环,没有高差、没有断路、避免让目标人群有不舒适的感觉,进一步强化目标人群对康养空间的信任并且感受到安全。合理的室外设施尺度能够构建与人们经常使用的元素(坐凳、扶手栏杆、种植池、道路、门廊、幕墙等)之间的比例关系,带来舒适感、控制感。此外,室外设施的质感与肌理表现,尽可能选择自然材料,特别是平滑无光、粗糙无光的自然材料,如木、竹等材料相对亲切、质朴、含蓄以及悠远的感觉,值得提倡使用;
而有反射点较多材料给人轻快、冰冷之感,在康养景观中应避免。

4.2 构筑因地制宜的自然景观

介于目前全国范围内乡村景观整体水平还未达到完美,存在构筑物千篇一律、设计缺乏新意等缺点,在乡村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因地制宜,打造能体现每个乡村独特景观环境。在规划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风貌,尊重场地环境、场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不宜大拆大建。例如,乡村绿化营造方面,由于乡村绿化本身就独具美感,因此在设计乡村绿化景观时以保护为主,改造为辅,注重种植乡土植物和本土中草药为基调,有助于体现地域特征,感受自然景观。实地调研发现,通过设计打造有层次性、多样性的、生机盎然的绿化景观,不仅丰富的植物造型和多变的色彩,还可以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多样性,使他们在游览中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进而使人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达到舒适、平和的状态。乡村水景观营造,乡村水利系统不仅关系到村民的生活,更是和村民的农业生产有联系,比如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是否适合用水景值得深思和讨论。因此,在建设乡村景观过程中,要合理规划乡村的水体(湖、池、喷泉等)景观,使其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营造舒适体感的康养环境;
同时,修建的水景要进行后期维护管理,创造干净、安静的冥想空间,让乡村居住舒适度更上一层楼。

4.3 继承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方面,通过分析场地的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风情等,提取与康养文化相关的内容作为乡村的文化元素进行景观设计,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乡村景观设计应创建适合乡村造型的景观元素,如构筑物的造型、功能、尺度、色彩、质感等,这些景观元素需要加强,并通过构筑物来勾勒不同乡村性格的造景手法。乡村景观还要以人文参与主体,秉持村民居住过程中和谐相处的原则,因此构筑物在其中承担着实用和游览价值,要根据乡村整体风格、形式(包含建筑的立面、墙洞、铺装、标识及其他景观小品)和色彩来设计,做到既体现乡村性格,又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创造出具有康养韵味的景观环境。例如,乡村建筑景观主要由建筑造型、空间结构等塑造,在乡村景观设计的实际操作中发现,乡村的房屋景观是影响其景观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改造乡村景观主要着重改造屋顶造型风格、建筑立面色彩、庭院景观、建筑高度和周边绿化等。屋顶的造型风格直接决定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格,同时也影响建筑造型,人字屋顶设计是最能让人感受到乡村特色的设计,乡村建筑景观变得更加生动。建筑立面色彩则影响乡村景观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对建筑外立面墙体的材料设计时可追求其色彩和质感的美感和乡土特色。

4.4 打造智慧健康的乡村环境

在“互联网+”以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康养型乡村在智能化、信息化等终端技术方面的设施设计,将是康养型乡村发展的趋势[5]。首先,对生活在康养型乡村目标人群进行信息采集,信息数据管理库通过云计算对居民进出各种场所提供识别外,还根据每天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并进行路线规划,引导前往不同的康养场景,使目标人群在出行过程中得到身心治愈。其次,在乡村中安装智慧云端设施,通过智慧化分析,提醒不同人群所需要的个性化活动空间。如在乡村菜园区,乡村中的智慧云端设施可以根据不同人群身体状况和爱好推荐食谱,实现沉浸式体验种植蔬菜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体验,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再次,在乡村的休憩场所、卫生间、道路旁、建筑墙体等处,安装定位器、感应器等设备,为行动不便的人或是有应急需要的人群提供便利。

乡村是村民赖以生活的空间和载体,乡村建设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其生活质量,在分析乡村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康养和景观之间的平衡,认真梳理康养型乡村景观类型与设计要点,以景观生态为目标,通过客观分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得出康养型乡村景观秉承的原则和实施策略。注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力度,在建设的同时保留乡村原本的底蕴和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康养型乡村,提升康养型乡村景观整体和局部相互协调的效果,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路线,为打造安全舒适、智慧健康、地域特色的康养型乡村景观全力以赴。

猜你喜欢康养景观设计人群——《势能》">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恋爱婚姻家庭(2020年27期)2020-10-09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颂雅风·艺术月刊(2019年11期)2019-03-15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我走进人群百花洲(2018年1期)2018-02-07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财富焦虑人群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45期)2017-12-08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推荐访问:乡村 景观 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