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医疗水平远不如今天的古代,人活70 岁便已是“稀见”了。而唐代的伟大诗人、有着“诗魔”和“诗王”之誉的白居易,却在跌宕中活了75 岁,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8 代皇帝,成为唐代诗人中公认的“寿星”。
这位百姓喜爱的大诗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养生之道呢?
白居易认为自我心理调节,是最大的养生之道,他在诗中写道:“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他认为,长寿之道不在于药物保养和神仙保佑,而全靠自己的“心理调节”。因此,他把“养心”作为自己的首要养生秘诀。一生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性格,时时处处以豁达、乐观处世,并为自己取字“乐天”。其实他的人生境遇并非一帆风顺:40 岁时,母亲陈氏病逝,长女金銮子夭折。面对双重打击,白居易以诗泄悲,“朝哭吾所亲,暮哭吾所爱”。45 岁时,他因越职上疏,被贬官江州,仕途遭受打击,遂撰长诗《琵琶行》《长恨歌》等,自我排忧解愁,慰藉心灵。61 岁时,儿子阿崔病死,他撰诗《哭阿崔》,以排解内心的哀伤。74 岁时,白居易因患眼疾而辞官归隐,他与六位年过七旬的老友建立了“七老会”,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饮酒赋诗,欢度晚年,还为后世留下了《七老会诗》等诗篇,彰显了人生的豪气。面对家庭的变故,仕途的坎坷,白居易均能以儒家“独善”思想和佛家思想进行自我开解,进而使他“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安贫乐道,乐观向上。被贬官江州时,别人都替他惋惜不已,他却喜形于色:“匡庐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绿水中为风月主人,幸甚!”这种胸襟与境界,与苏轼难分伯仲。
白居易认为,出游可以开阔眼界,增强体力,增长见识,寥廓胸襟。他一生足迹遍布半个中国,流连于山水名胜之间,胸襟不断得以开阔:“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豪迈的视角!“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这首描写杭州西湖玉泉寺的诗,彰显了诗人的“养心”境界:“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已然达到了超然忘我的境界。虽然身遭诸多厄运,但诗人的眼里、胸中依然是好运相继:“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一生崇尚运动。他认为,人只有动起来,才能有强健的身体。他一生都有散步的好习惯,或“绕庭行数匝”,或“散步中门前”,或“远足劳童仆”。即使到了人生暮年,他仍然坚持运动不辍。晚年时,他除了在庭院内外种花、种树之外,还经常到外面晒太阳、散步、静坐。白居易对气功很是钟情,“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静坐讲究“心静”与“气动”相结合,这正合白居易心意,于是他后半生都抽出时间来,“自静其心练气功,无求于物长精神!”一动一静,动静相济,成为白居易独到的养生之法。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白居易非常注意饮食的朴素,他认为,科学饮食也是养生的应有之义。他在饮食方面追求简易、素淡,“能充饥即是美食,可容膝便为安居。”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的早餐极为简单,仅是一杯云母粥,烹葵炮嫩笋。白居易偏爱竹笋,诗作中多有出现。据现代科学分析,竹笋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疗效。白居易的早餐素淡,午餐、晚餐也以素食为主,素食淡味,定时适量,不多沾肉味。即使偶尔开荤,也不过是“饭热鱼鲜香”而已。白居易的“素淡”养生理念不仅体现在“戒美味”上,还实践于“节色欲”上,他好道信佛,潜心修养,节制女色情欲之事。白居易有妻妾数人,但从不随心所欲,贪迷情欲。他在《寄卢少尹》写道:“老海心不乱,庄戒形太劳。生命既可保,死籍亦可逃。嘉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艳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
独特的养生之法,使白居易在唐代诗人序列中创下了“三高”:寿命长,终年75 岁,远远超过了李白、杜甫;
著作丰,现存诗文2800 多首(篇),位居唐代前茅;
文学成就高,他留下的佳作名句最多,千古不朽,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第一流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在欣赏白居易的诗句时,还可以从他独特的养生之法中获得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