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子
央视主持人李小萌曾分享过一个妈妈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这位妈妈,为了陪儿子成长,一直在家务农。家里的收入主要靠爸爸打工,最穷的时候,全家只剩几十元钱度日。但妈妈从来没有向儿子抱怨自己的付出、讲各种大道理,反而总是教儿子往好的一面看。儿子高三那年,为了让自己专注学习,曾把腿绑在桌子腿上。
她看见后,便告诉儿子:“你考上就上,考不上咱家有地,不想种地就出去打工,还可以复读,不要这么难为自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儿子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深圳大学当老师。
在这位妈妈的身上,我想到了一个很流行的网络热词:松弛感。
这是一种特别温暖、积极、舒适的养育孩子的方式。不仅能滋养孩子的内心,也能让孩子拥有幸福感、安全感,甚至拥有对抗负面情绪的能量。对于孩子而言,拥有一对自带松弛感的父母,就是最大的福气。
遇事不指责,孩子更幸福
曾看过一个视频。
一家人给女孩过生日,姑姑不小心坐坏了女孩的蛋糕。尽管姑姑不是故意的,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椅子被人放了蛋糕;
尽管姑姑自己的裙子也因此被毁掉了;
尽管姑姑第一时间就跟女孩道歉。
但全家人却像开批判大会一样,不断责怪姑姑,好像姑姑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一样。
评论区网友不禁感慨:“太窒息了!”
是啊!一件小小的突发事件,却暴露出很多家庭的通病:遇事时,第一时间就指责、发脾气、埋怨、攻击。
想起去年有一家杂志向读者展开了一个征集活动,主题是:有没有一个时刻让你意识到,原来这样也没关系?
许多网友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一个家,可以没有指责、没有焦虑、没有内耗,只有徜徉在彼此间的爱。
网友@林林林,在上初中时丢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部手机的价格相当于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
可想而知,她当时有多害怕。所以当她战战兢兢跑去小卖部打电话告诉妈妈时,因为害怕被责备,话还没说出来,她就先哭了起来。
没想到,妈妈没有半句埋怨,反而安抚她:“人没丢就行,手机丢了就再买一个。”
她说:“那一刻的安宁与平和,像暴风雨后瞥见盛放的花朵,美好又给我带来勇气。”
什么是有松弛感的父母?就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再坏的事情也能看到好的一面,给孩子带去的永远是一份心安的感觉。
网友@可可,在北京上学时,因为和同学发生摩擦起了冲突,结果被学校请了家长。
爸爸虽然经历了1000多公里的奔波和折腾,却没有骂他一句。反而在处理完事情后对他说:“要不是因为你,我还没有机会来北京,你好好接受教育,我明天去颐和园转转,你别多想了。”
一句话,温暖了他很久很久。没有疾言厉色的说教,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这其实就是家庭氛围的差距。
充满紧绷感的家庭,在小事上不断内耗,让孩子变得焦虑压抑。
而拥有松弛感的父母,情绪稳定、心态乐观,营造出一种平和、愉悦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满满的爱。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是放松的、舒展的,能够自由自在地探索自我,拥有经营幸福的能力。
教育不焦虑,孩子走得更远
一位博主曾在微博上说起自己读书的一段经历。初二时,他考试发挥失常,成绩一下跌到了十名开外。换作一般的妈妈,要么劈头盖脸骂一顿,要么给孩子加压加码。但他的妈妈反倒鼓励他说:“这么难的题你能考80多分已经很了不起了。”说完还要带他去买好吃的。“为什么呀?”妈妈的回答让人内心顿感柔软:“为了庆祝你第一次考80多分,解锁人生的新体验!”高三时,他一模二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担心自己考不上一本,情绪一度很低落。
妈妈知道后,却这样宽慰他:“考不上一本没关系,上个二本也可以,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了。”
他曾问妈妈,为什么不像别的家长一样对他有所要求,有所期待呢?
妈妈一番话很感人:“你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我再加压,还不得把你压垮呀!”
想起彭凯平教授的一句话:“这个社会最容易让人引起焦虑的地方,教育是其中之一。”
紧绷的家长,加上内卷的环境,很容易造就出压抑的孩子。
松弛的父母,不会在教育上太用力,不会让孩子承受高压力高负担,而是会给孩子松绑,给孩子支撑,做孩子的依靠。
想起《妈妈的悔过书》的作者李柳南,作为一个“鸡娃”妈妈,她曾经把两个孩子逼得很紧。
不管孩子们做什么,说什么,她都会把话题拉回到学习上。
在她的培养下,两个孩子的成绩确实很出色,但孩子却活得特别压抑,最终双双患上心理疾病休学在家。
李柳南在经过一番挣扎、學习、反思后,开始放下焦虑,放低期待,放慢节奏。
之后,她不再把孩子禁锢在四尺见方的课桌上,而是允许孩子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她不再总是贬低和否定孩子,而是常常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发展自我价值感。
她也不再只盯着成绩,而是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在这种松弛的大环境下,李柳南的儿女愈发地自主、自信、自律,如今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看过一句话:好的教育,不需要太用力。
学习是一场长跑,起跑线很短,长的是整个人生。
富有松弛感的教育,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父母给予孩子支持和包容,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孩子就能以最舒适和放松的状态去实现自我成长。
親子关系不控制,孩子更愿意亲密
电视剧《爱的厘米》里有一个妈妈,她很爱儿子,却也伤儿子很深。
平日里,她对儿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同时也把儿子管得又严又紧。
她担心儿子吃不好饭,就在儿子工作医院的附近租房,每天给儿子煲汤做饭。
她不想儿子一个人生活,就不停地给儿子介绍对象,却又在儿子恋情正浓时,觉得自己被冷落,一次次拆散儿子的恋爱。
最终儿子被她逼得都快疯了,她却满腹委屈地抱怨:“你不听妈妈的话了?我只想做一个好妈妈……”
她不知道的是,密不透风的控制感、事无巨细的付出感,都是亲子关系的杀手。
哲学家叔本华曾提出“刺猬效应”,说的是,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为了避免互相刺伤,它们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个距离,其实就是关系里的松弛感:父母是独立的个体,也要允许孩子独立地生长。
某家知名杂志就曾采访过这样一对母女。
妈妈胡永平说:“做母亲,需要付出,但不能牺牲。”
她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晰:是妈妈,更是自己。
所以,当婚姻生活不和睦时,她果断离婚;
不想做那份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就辞职独自北漂;
她不会为了女儿对生活妥协、委曲求全。
她享受自由,也给女儿足够的自由:允许女儿早恋,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型,可以直呼她的姓名,18岁之后可以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
她对女儿的养育,也很随性:不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
女儿高中毕业要去英国留学,女儿说不用她送,她就真的跟朋友去越野了。
母女间,没有牺牲和奉献,也没有控制与束缚,但也正是这种松弛的关系,让女儿成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也让女儿拥有了强大的内心。
不仅如此,母女间的关系还格外亲密,如朋友般轻松相处。
《爱与自由》一书中有一句话: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好的亲子关系,都自带松弛感。
三分关爱,适度亲密,七分尊重,彼此独立。
父母有自己的追求,孩子有自己的自由,相互尊重,共同成长,不越界,不控制,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亲子关系才能亲密融洽。
《海边的卡夫卡》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
父母的人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一生的走向。
父母不紧绷不焦躁,孩子才能乐观豁达,面对任何困难都能积极面对;
父母不焦虑不内耗,孩子才能轻松上阵,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父母不控制不束缚,孩子才能内心丰盈,越走越远。
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需要太用力,而是需要用爱,更需要顺其自然的松弛感。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猜你喜欢姑姑女儿儿子爱漂亮的姑姑新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21年9期)2021-11-27春姑姑走啦红蜻蜓·低年级(2021年6期)2021-07-21打儿子故事大王(2020年11期)2020-12-10大三的女儿北极光(2020年1期)2020-07-24海的女儿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5)幽默大师(2017年9期)2017-10-27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2)幽默大师(2017年5期)2017-10-27谁的儿子笨学苑创造·A版(2017年3期)2017-04-27你养的好儿子学苑创造·A版(2017年3期)2017-04-27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