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军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23-06-11 08:3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杨颖 王玉峰 白靖华

摘要:抗日军政大学为我党的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人才培养经验对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能为我军军事院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抗日军政大学;
办学思想;
新时代军事教育

抗日军政大学诞生于战火纷飞之中,1936年创立至1945年结束的9年时间里,总计培养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抗大的学员在毕业后多被分配至抗日战争前线,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

抗大成立伊始就明确其教育方针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点是培养抗日革命军人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抗大的教育方针准确地把握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在其指引下,培养出了大批能够直接投入战争的指挥人才。

1936至1945这9年的时间内,抗大总校保持教育方针总体不变,各分校依据自己所在的地区不同、所处的战场环境不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所创新。1942年,陈毅在《对抗大工作的建议》中,提出要彻底转变教育方针、具体规定教学内容、创造优良的革命校风、健全学校领导关系、正确鉴定教员学员、实行精简政策这6条具体的建议。其中,彻底转变教育方针就是针对华中分校和各团的教导队提出的。如果各个分校不依据具体实际,盲目地照搬照抄延安总校的课程教育计划表,会导致“表面上执行中央的教学方针而实际违反他”。因此,陈毅提出,在保持延安抗大总校的教育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华北各分校应当做到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教育与作战联系,提倡在教授马列主义之外,还要教授中国历史和情况、党的历史和政策,使学生既懂得理论又懂得实际,并能能够把两者结合。

二、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经验

(一)以抗日救国为目的,办学目标清晰明确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其招生布告的宗旨部分明确写出“本校为适应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之开展,供给各个抗日战线上的领导人才,特决定招揽各地革命青年、愛国志士来校学习,以期培养和造就大批军事政治的民族抗日干部,领导民族革命战争,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争取中国民族独立自由与彻底解放为宗旨。”由此可见,在1936年2月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抗日统一战线尚未成立,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即将打响,我党对外需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对内需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围剿,在内忧外患与民族危亡间成立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是为了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其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实现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培养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抗大最初招生的要求是抗日志士,人才培养目标是抗日救国,毕业后分配的岗位也是抗日工作,“抗日救国”这4个字贯穿了其办学的全过程。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正式成立,其培养抗日救国人才的办学目标更加明确。1937年1月21日发布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招生布告》,直接写明办学宗旨为“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此时的抗大也直属于抗日人民红军军事委员会,学员甚至会直接上前线通过战争锻炼学员的打仗能力,百团大战中就有抗大学员的身影,日寇分子也有“宁可用二十个日本人换一个抗大生”的感慨。由此可见,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培养抗日救国人才,其开设的课程、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以及学员毕业之后的去向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的。

(二)以中国形势发展为主线,办学方向紧跟时势变化

不同时期的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时代的主题和需要,能否充分体现并满足时代需要是衡量其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抗日军政大学在形势飞速变化的年代里,培养了大批人才投入到抗日一线的斗争中,为我们国家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满足了时代背景下抗战救国的需要,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1936年至1945年的9年间,从国共对立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从国共内战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不定,局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抗大的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也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在不断调整。1936年,抗大的办学方向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军事政治的民族抗日干部”以期赢得抗日战争和国民党斗争的胜利。第二年,抗大的办学宗旨内就不再提及与国民党的斗争,在开设的课程中也专门设置了一门科目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大的办学科目具体有政治常识、中国革命问题、世界形势、抗日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军事常识6个,每个具体的科目都与当时的中国形势密切相关,抗大学员虽身处窑洞,却能够知晓瞬息万变的战场和政治形势,与这些科目的设置分不开。

(三)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领,人才培养狠抓思想教育

抗大的招生条件为“凡愿牺牲一切,坚决抗日而献身民族革命的爱国志士,不论阶级成分和社会出身,以及过去参加过何种党派而志愿学习者。”并且,在招生布告中,明确写出学员毕业后“如志愿由本校分配工作者,则由本校分配适当抗日工作;
如愿意到别处工作者(如抗日军队、抗日地方义勇军与抗日游击队等),则有本校发给路费,依其资源送其前往工作目的地,并给介绍”,所以,学员毕业后也是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战争之中。由此可以看出,抗大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抗日救国,所招收的学员也是心怀抗日救国之信念的人,只有抱着这样的信仰的人,才能够成为抗大的一份子。

但是,怀抱着相同的救国信仰不代表政治立场一致,很多抗大的学生来自于敌占区、国统区,其以往的系统教育大多带着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阶级立场,有些甚至接受的一直是奴化教育,想要将其培养为无产阶级的战士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狠抓思想教育。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抗大是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给它磨个精光;
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刀去革新社会,去打倒日本。”因此,抗大在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狠抓思想教育,都在强调党的思想引领。

抗大开设有“政治常识”“抗日统一战线”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学员将会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帮助其克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员的头脑;
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怕牺牲的精神,反对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腐化堕落和政治上的变节行为;
同时,抗大的教员也在用自身的言行教导学员,中央高层领导也经常在抗大讲学作报告,毛泽东就曾经讲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课程,周恩来、刘少奇等也会在回到延安时为抗大学生授课,这些人是中国最优秀的革命家,是对中国形势了解最透彻的人,他们坚定的革命意识、洞彻的革命见解、高尚的道德品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员,帮助学员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追求和愿意为抗日救国奉献生命的信仰。

抗大的政治教育成果无疑是成功的,通过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方法,抗大学员有着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信仰。国外记者在延安甚至发现抗大学员在使用国民党劝降传单的反面作为作业的演草纸和记录纸,这种现象一方面显示了当时物资的匮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对抗大学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信心,即使是将传单送到学员手中,学员也不会为敌方的言语所动。

三、抗大军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启示

埃德加·斯诺在其《西行漫记》中称赞抗大“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这么一家”。抗大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至今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新时代的军事人才的培养具有启示作用。

(一)打牢思想根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大提出“干部要起决定作用,就必须兼备学有所长、精通业务和高瞻远瞩、通达政治两种品质”无论哪个时期,政治素养都是军事人才培养所看重的,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时事变化中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正确的政治方向。无论军队院校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如何更新变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变是根本。只有始终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办学治校育人,才能够确保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较高的政治素养是军事人才素养的核心和根本,坚定的政治信仰既能够为学员学习和钻研文化、業务知识注入动力,也能够为官兵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做到履职尽责、兢兢业业提供精神助力。

在办学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确保军事教育正确的正确方向;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把政治建军要求贯彻到军事教育全部实践中,确保培养的人才坚决听党指挥、绝对忠诚可靠;
教员坚持做好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确保不出杂音,不出政治性问题。

(二)紧扣时代课题,遵循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

每个时期的军事教育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充分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为当下党的中心工作和军事目标服务。2019年11月27日,习主席在出席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新时代军事教育的方针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当前军事人才培养是为了能够实现强国兴军,为做到这一点,全军的军事院校需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为党和国家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明确党指挥枪的军事教育根本原则。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中第一句话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国军事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军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实现强国兴军这一个大目标,实现党的军事目标的,这是第一要位。军事人才培养中的一切教学、训练活动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立德树人和为战育人是新时代军事教育的两个根本任务。“德”指的是政治素养和政治品格,立德就是加强政治引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军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战育人就是要把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去教学,教员在上课时也要结合世界军事前沿、结合实战进行授课,做到围绕实战搞教学。

(三)优化教学内容,高度重视教学中心工作

抗大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理论和实践并重”“军事、政治、文化并重”等教学原则,学员在抗大学习后,能够拥有灵活敏锐的策略眼光、宽宏大度的胸襟,能够围绕斗争的轴心正确认识斗争与联合、进攻与防守的关系。抗大能够用为期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学员快速成长进步并迅速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可见其教学的实战化效果好,借鉴意义强。总结归纳抗大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借鉴。

一方面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加入各国国防和军事政策。抗日军政大学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下,开设专门的抗日课程和民族统一战线课程,帮助学员清晰了解中国形势,通过利用誓师大会、宣传鼓动棚,甚至日寇行凶作恶现场进行教育。当前,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专业课程可以结合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的军事政策、装备等内容,引入专业相关的内容进入课堂,使学员虽身在教室,却能够看到世界前沿;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应紧贴战场实际,加入各专业前沿科技内容。抗日军政大学紧密关注敌方的军事政策、编制装备、技术条件和战术思想。例如,在日寇采取囚笼战术时,教授如何以全面战全力战为对策进行应对;
在敌人的武器装备远远胜过我们时,教授如何应用我军现有装备进行组合高效发挥其作用。当前的战争已不再是拼刺刀的肉搏,军事科技的优势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在专业课课堂上,应当结合当前的科技前沿及其在军事上的转化应用,将本专业最新的内容加入课堂中。在通识课堂上,应当紧密关注各国的国防和军事政策,使学员对当前国际形势、各国国防和军事战略与政策有初步的认识。

毛泽东同志曾在《新中华报》发文表示,抗大为什么全国文明、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斗争。当下,想要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也需要军事院校做到最进步、最能够为国家和军队服务,通过借鉴抗大的办学经验,能够为新时代的军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经验,培养出实现强军兴军的人才。

(作者简介:杨颖,91206部队助理讲师;
王玉峰,91206部队教研部副主任、讲师;
白靖华,91206部队讲师)

推荐访问:军政 人才培养 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