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时间:2022-03-23 09:46:5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三韩”,是我国古籍对朝鲜半岛的称呼,也泛指我国与朝鲜山水相连的广袤东北地区)出自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1937年4月5日,抗战全面爆发前的最后一个清明节,在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刚过半年的中共中央委派林伯渠为代表前往延安县城北桥祭祀黄帝陵,林伯渠献上的祭文正是出自时任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手笔。
  祭文中,毛泽东抒胸臆,明壮志,缅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缔造山河的丰功伟绩;抒发继承先祖遗志,为抵御外辱,收复河山,誓与入侵者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文章思接千载,俯仰天地,慷慨激昂,胸襟卓越,思想与文辞均臻上乘,堪称雄文,与《古文观止》同类经典相比亦毫不逊色,至今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存亡大危机时,作为一个杰出战谋略家、军事家的毛泽东,刚在黄土高坡环绕的陕北延安落脚,目光已落在数千里之外广阔的东亚海域的烽烟。他看到琉、台失守对中华民族战略安全的致命关连,抚今追昔,忧思难忘,将心事写进祭文里,足见此事在心中的分量。历史验证了毛泽东惊人的战略眼光。

“大明辅车”


  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接受朱元璋诏谕,成为大明王朝主导下的东亚册封朝贡体系内的一员。自此,在明朝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全方位的扶持下,琉球很快发展起来并一度迎来持续百年之久的繁荣盛世。1458年,鼎盛期的琉球尚真王将国都首里城翻造一新,并铸了一口“万国津梁”钟悬于王殿拱门,以志其盛。钟铭这样写道: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铭文形象地描述了琉球优越的地理位置,抒发了琉球因缘际会实现富足繁荣的自豪感。《明史》有记载:琉球居东南大海中。琉球及其附属群岛,位于我国台湾东北部与日本西南部九州之间,从东北部顺时针往西南方向依次排列着大隅诸岛、土葛喇诸岛、奄美诸岛、琉球诸岛和先岛诸岛,呈弧形延绵一千多千米,环绕着东海的外围,像一片篱笆将东亚海域与太平洋隔开,琉球本岛正好处于篱笆的核心环节,又在东亚大陆和南洋、日本间的航道上,因此琉球以“万国津梁”自居,还将与中日这两大邻国的关联比喻成“辅车”(颊骨和牙床)与“唇齿”,表达可谓贴切。
毛泽东手书的《祭皇帝文》石刻

  地缘上的原因,琉球很早就与中华通往来,信而有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代。大业三年(607年)羽骑尉朱宽在闽人“海师”(航海人)何蛮领航下跨海远征,留下了最初有关琉球的记录。从此那片在汪洋激流中隐现的“虬龙之岛”,不断刺激后世的想象。只是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原王朝的征伐对象主要集中在广袤的北方陆地。受历史条件制约,远在汪洋一隅的琉球在维护中国周边的和平稳定和争夺东亚海上霸权的重要价值,还要等到十四世纪,随着世界海洋时代的来临,才开始被认识和重视。
  琉球国在明朝立国之初便被纳入册封朝贡体系,其中一大要因就是:在“海禁”的背景下,琉球作为明朝的“东海屏藩”所能发挥的战略安全保障作用。大明虽然取代元朝入主中原,但刚开始北方边境局势不稳,败退草原外的蒙元残余势力控制着东起松辽平原西抵阿尔泰山,南接阴山、燕山的广袤地区,并时常侵扰北方边境。为全力对抗北元,明朝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海洋环境。在东亚,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没有真心臣服,首鼠两端于明、蒙之间,直到1392年李氏王朝建立才称臣朝贡;而彼时日本则因放任倭寇频来抢掠作乱,斩杀明朝使者等恶劣事件而被明朝摒弃于邦交之外。在此情形下,与琉球发展密切邦交,或许是出于一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考量。
  中琉建交之后,明朝不遗余力从政治、经贸、技术和文化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扶持援助琉球。比如频繁派遣使节前往册封加强政治连带感;在福州设置专门接待琉球人的“柔远驿”;准许琉球入贡的次数和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属国;从无偿提供贸易往来的大型船舶,到派遣福建特殊技术团队“闽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援助建设,并就地归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琉球的迅速发展。而明初从琉球输入的物品中,马匹、战刀和硫磺占了一大比重,有效解决了自北宋以来北方军备物质的匮乏,在对北元征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琉球古画:明朝册封使登临首里城

  一个富强的属国琉球对维护大明王朝在东亚海域中所起到的海上长城作用,也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明史·琉球列传》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隆庆中,凡三贡,(被掠者)皆送还中国”……有明一代,琉球遣使赴华总计超过300批次,其中传递军情(如倭寇、海盗警报,日军来袭)占了很大比重,至于保障航海安全,救援遭遇海难事故的中国官民等更是不计其数。

“日域唇齿”


  16世纪中后期,随着日本结束战国动乱实现列岛统一,滋长了与中国争夺东亚霸权的野心。1592年,丰臣秀吉谋划“假朝伐明”战略,企图通过征服朝鲜,打通征服明国的陆上通道。其间,近在日本鼻尖的琉球就成了明朝洞悉日本军事动向的情报来源。据载,1591年,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前夕,曾分别与九州萨摩的岛津义弘致书琉球强命出钱出人参与侵朝战争,遭到世子尚宁和王府亲中势力的抵制,并通过进贡使及时向明朝通报。有备无患,明朝得以从容筹划备战,为日后援朝战争赢得宝贵的时间。

推荐访问: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