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韩外交领域交替传译的译员伦理研究

时间:2022-03-23 09: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jxk/djxk201902/djxk2019021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jxk/djxk201902/djxk20190211-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jxk/djxk201902/djxk20190211-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jxk/djxk201902/djxk20190211-4-l.jpg
   [摘要]口译作为一种以译员为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伦理不仅包括口译职业伦理,还包括译员个人伦理。职业伦理是口译职业规范,是译员在大多数情况下理应遵循的准则,而译员的个人伦理则体现了译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行为追求。基于中韩外交领域发生的10场交替传译语料,对译员的口译行为进行细微观察发现,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践行“忠实”这一职业伦理的同时,还通过“增加”“删减”“修正”和“贡献非翻译类话语”,发挥个人伦理,为涉及不同语言和文化交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构建了沟通桥梁。
   [关键词]译员伦理;中韩;外交领域;删减;修正
   [中图分类号]H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9)02-0068-06
  口译是以译员为核心,发生在发言人、听众之间的一种跨文化、跨语言交流活动。王海明认为,“世界上只要有了人,有了人的活动与生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有了伦理的存在。”[1](2)因此,口译活动从发生的那一刻起,便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伦理关系,而作为口译活动主体的译员,其行为本身也具有伦理特性。
  王海明指出:“在西方,‘伦理’来源于希腊语‘ethos;具有风俗、习惯之意。在中国,‘伦理’中的‘理’不仅代表事实如何的必然规律,还代表了行为应该如何的当然之规。伦理,SP,人们的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2](75?76)此外,彭萍认为:“伦理是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3](1(D韩国学者尹成禹(咅勺早)借用保罗·利科(Ricoeur)的观点指出:“一切对于‘好1好1更美好’等的追求也应该被称之为‘伦理’。”[4](1(>4)因此,所谓伦理,不仅指代行业行为规范,还包括从业者对该领域声誉、效果、理想等实现“最佳”的追求和期待。口译作为一种以译员为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非单纯的文本处理任务,而是帮助交际成功的过程,[5](143)其伦理不仅包括口译职业伦理,还包括译员个人伦理。职业伦理是口译职业规范,是译员在大多数情况下理应遵循的准则,而译员的个人伦理则体现了译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行为追求,是动态变化的。
  本文以中韩外交领域发生的10场交替传译语料为案例,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译员的口译行为进行细微观察,探索并剖析译员口译伦理的具体实质。
  一、文献综述
  在我国,任文基于切斯特曼提出的“伦理模式”,首先建立了符合联络口译特点的伦理主张:所谓“再现’,’是对讲话人真实话语意图的准确再现,而非语言层面的忠实复制;所谓“服务是将口译视为促进跨文化交际得以实现的一种行为,既忠诚于讲话人,也忠诚于听话人;所谓“交际是以双方的交际意图和期望为参照,为高效、顺利地推进交流,有时可以“自作主张”;所谓“规范”,是指可以因循人物、时间、地点和文化的不同而变化,但必须体现具体语境和文化的特点;所谓“承诺"是指译员会在某些情况下在翻译中进行增补、删减或调整,这一举措往往带来最佳的传译效果。[6](136-143)王斌华对译员的职业伦理规范进行描写,提出:“在职业道德方面,译员倾向于维持并持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水平,遵守严格的保密规范,避免利益冲突,在职业行为、团队合作、工作条件等方面遵守职业规范。在职业角色定位方面,履行工作时尽可能地少介入,除口译中的提问澄清之外,不打断或干扰发言人的讲话。”[7](198~199)在西方,江红(Hong)基于个体层面探讨译员伦理问题时提出:“作为人际交流的参与者,口译译员受到不同的、有时互相冲突的伦理约束。译员始终在需要口译服务的职业、口译职业本身和口译译员个人,这三大伦理范围间进行交涉,译员的伦理定位最终取决于其个人倫理观念。”[8](209-223)此外,在韩国语学界,李民[9]首次以真实的即席交替传译为语料,对切斯特曼提出的四大伦理模式进行了具体阐释,并指出“服务”“交际”和“规范”都是以“对源语核心意思的再现”为目的,同“再现”伦理一道构成了译员的“职业”伦理。
  由此可见,目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大多侧重从理论层面剖析译员职业伦理,忽视了译员的个人伦理,而且大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缺乏对译员伦理行为的具体描述,研究结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本文选取近年来中韩外交口译领域的交替传译为分析数据,构建平W吾料库,基于口译伦理视角,对译员伦理行为进行细微观察和描写。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10场近年来发生在中韩政治外交领域的交替传译活动,这10场现场交替传译的主要对象为近年来中韩两国政要,共由7位译员承担。其中,中国籍译员3名,韩国籍译员4名,男性译员3名,女性译员4名。交替传译语料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网络,以视频形式存在。每个视频平均时长为10分钟以上,总时长为3小时30分51秒。经转写和语料加工,构建中韩、韩中双向平行口译语料库,语料库的规模为中文24598字,韩文38856字,总体规模63454字。本研究采取基于语料库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0场中韩外交领域交替传译进行案例分析。
  三、类型分析
  在对平行对齐文本的微观分析中发现,源语信息和目的语信息的对应大体上可以分为“对等”和“偏移(shift)”两种类型。所谓“对等”,是指源语信息中的全部语义在目的语中被完全再现,实现等值翻译,目的语的语序同源语的语序几乎保持一致。所谓“偏移”,是指目标语文本相对于源语文本出现“变化”的地方,是译员在口译中所作决策的体现。m(82)通过对源语信息和目的语信息的微观观察,“偏移”大体上可归纳为“增加”“删减”和“修正”三大类。
  经AntConc软件关键词检索发现,在整个平行对齐文本中共有信息单位537个。其中被标注的关键词频次共558次,将源语在目的语中进行“对等[E]”处理的频次为357次;在口译员对“偏移”的处理中,“增加[A]”类偏移36次,“删减[R]”类偏移73次,“修正[C]”类偏移85次。此外,译员的“非翻译类话语|T]”2次,“偏误[F]”0次,“遗漏[M]”5次。各关键词所占比率分别为[E]63.98%、[A]6.45%、[R]13.08%、[C]15.23%、[T]0.36%、[M]0.90%。下面,本人将以“偏移”类型为中心着重分析交替传译中的译员伦理情况

推荐访问:译员 传译 交替 中韩 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