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发展现状与建议

时间:2022-03-22 09:38:2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在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介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目前我市的康复服务定点机构的发展仍很不平衡,项目管理意识、服务质量和职业晋升空间均有待提高。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市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了加大专项投入、推动专业发展和提供政策支持的建议。
  关键词:康复机构;发展现状;建议
  一、绪论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的要求。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也指出了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例如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不高;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等问题。《深圳市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市残疾人事业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健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仍面临困难和障碍;残疾人服务软硬件设施还有空白点,残疾人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为更好地回应上述文件的精神,提高我市残疾人事业。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通过对全市50家定点康复机构开展了绩效评价的工作,通过实地评估的方式,对我市康复机构发展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深圳市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发展现状
  在96家(此为2017年12月的数据)全市定点康复机构的名单中,我们共抽取50家机构进行调研。其中公办机构15家,占抽取机构的30%;民办机构35家,占抽取机构的70%。
  从整体上来说,康复机构的康复服务工作是扎实的。平均服务人次6186人次 ;100%的机构均开展个人康复训练;39家机构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占78% ,4家公办机构并未开展家长培训,占8%,其中的2家为福利中心。此项数据表明,95%的机构都将家长培训、家长照顾技巧等服务纳入了机构服务的范围。然而,从机构长远的发展来看,康复机构的专业能力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情况如下:
  (1)项目管理意识薄弱
  项目管理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缺少项目服务的年度计划、年度总结,乃至缺少机构自身发展的规划,项目文档归档不及时。
  表现在:康复机构均能用个人档案来建档,个人建档率100%;能制定短期(6个月内)的康复计划,但缺少年度康复计划。只有个别的机构有年度计划及其总结。机构自身也
  缺少3-5年的长远发展计划。康复训练工作对康复成效缺少分析,对同一类群体的康复成效未有相应的数据统计及分析,记录以个人康复的相关记录为主。机构日常的工作,如家长培训工作无相关资料留档。
  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在,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支持性不足。比如,某康复机构一年中,参与培训的人数仅为2人,培训时长约为20小时;在市残联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不定期举办的培训中,每机构每次仅能有1-2人参与,每次3-16小时不等。而未能参与的人员只能依靠机构自身的实力来看是否有培训机会。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的管理上不够系统性,管理、服务、监督流程还不够完善,缺少一套系统的管理章程。其次,服务内容单一。康复机构往往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康复服务,往往缺少融合正常社会生活能力的相关训练。例如,全部的康复机构均能提供个别化训练、团体训练,但较少提供独立生活能力训练、社会融入、社区宣传/倡导等服务。缺乏未能提供更系统的康复服务。最后,跨专业团队未形成。在本次调研获得的信息中,康复师、教师的岗位设置比较常见,而心理咨询师以及社工的岗位设置较少。配备心理咨询师的只有38%,配备社工的只有33%。
  (3)职业晋升空间有限
  通过对民办机构的岗位设置进行研究,机构大部分都是从事一线服务的康复教育人员,在1000多位在职人员的职位中,管理人员约占10%。其中,管理人员包括了顾问、园长、主任、总监、主管、组长、护士长等岗位。90%是一线的从业人员,主要是康复师、教师、保育员、护士等。
  而行业内对他们的认可除了获取相关证书外,并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有机构管理人员提出:现在行业内对一线人员的支持较少,他们工作压力大、收入偏低、岗位晋升有限以及离职率偏高,因此希望能通过鼓励他们考取相关的证书,从而获得相关的证书补贴来激励他们,鼓励继续留在康复行业。另外,行业内也可以进行优秀康复师、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进行评选,激发机构员工的斗志,更好地为康复行业做贡献。
  三、深圳市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发展建议
  (1)加大专项投入,增强项目管理意识
  殘联作为残疾人的主管及服务单位,残联应在响应政府购买服务趋势的大背景下,充分运用社会资源来扶持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发展。例如设立专项项目,方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进行申请,扶持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发展。
  在专项资助的过程中,还应配套充足的培训体系,为机构中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从业年限以及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等提供相应的知识、技能等支持。在培训中培养项目概念,在专项资助中提高康复机构的项目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参与者的项目管理技能。
  (2)推动专业发展,提高机构服务质量
  首先,完善康复机构内部的管理规范。康复机构应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人员聘用、管理和晋升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档案管理以及财务监管系统,并形成书面资料,在内部进行信息公开,定期向社会公开。
  其次,提供“个人——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系统性服务。 关注在满足个人康复需要的基础上,提供家庭康复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康复氛围,为特殊儿童回归社会提供支持。
  再次,增加康复机构从业人员的多样性。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关于印发《残疾人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及《深圳市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十三五”规划》均提出了组建多领域、跨学科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因此,在原有的康复师、教师的团队配置上,还应增加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咨询专业等专业人员,打造一支由康复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康复团队,提高团队的专业性。

推荐访问:深圳市 定点 康复 发展现状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