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棋盘街的故事

时间:2022-03-22 09:33: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老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是北京城的“脊梁”。
1950年代,通过西长安街牌楼的“铛铛车”

  在老北京中轴线上,除众所周知的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民国期间称“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等10座门以外,还有一批闻名于世的地标性建筑,以及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大街小巷……比如在正阳门与大清门之间,就有一片棋盘似的街区,名曰“棋盘街”。
  棋盘街正正方方坐落于中轴线上,不到一个足球场大,南连正陽门,北接中华门,东西则沟通东交民巷西口和西交民巷东口。作为内城中轴线上的第一个围合空间,明清时期的棋盘街百业云集,熙来攘往,彰显一派繁华景象。
  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先后入侵北京,古都遭劫,满目疮痍。后来,被日本鬼子侵占,北京更是冷落、凄凉、民不聊生,棋盘街昔日繁华景象荡然无存,真乃是痛哉、悲哉……但它依然为满清遗老遗少和平民、士大夫留下了一个生活空间。
  我家是“老北京”,几代住在前门外三眼井胡同(解放后改称三井胡同)。我长大在胡同四合院里。所以,我对我家西边的石猴街、延寿寺街,东头的大栅栏、廊房头条、二条、三条,以及前门五牌楼、前门大街等都很熟悉。当时有“小六国饭店”美称的门框胡同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的小吃品种多样、美味之极,让我流连忘返。
  1945年日本投降了,那时我在市立六中上学,学校地处南长街南口。每天上学,我都要从家里出三眼井胡同东口,走排子胡同进西河沿,过正阳桥进正阳门洞,走棋盘街,向西一拐进西交民巷,再向北直穿司法部街,过马路就到了。我有个同班同学就住西交民巷喜通胡同,我经常找他一起上学。
1890年前后,大清门前甬道、棋盘街

  棋盘街甬道是青石板路,路两边种着松柏、丁香树等,树丛中有几个阅报栏。北边是中华门,面南背北,红墙黄琉璃瓦,有三个门洞,门前有石狮庄严厚重。进中华门就是“千步廊”(从这里到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正好1000步),已破落的连檐通脊的朝房,背靠后边高达6米的朱红色宫墙,南接中华门,北接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很有气派。
  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已开通多条有轨电车。因为电车的鸣笛是“铛铛”响的铃铛声,老百姓管它叫“铛铛车”。有轨电车有两条路线途经棋盘街:一路从天桥至西直门,走棋盘街西侧,全长9.6公里;二路从天桥至北新桥,走棋盘街东侧,全长7.9公里。两路车各行其道、一来一往,均系双轨。我常站在棋盘街上,喜欢看过往的铛铛车上的司机,两手各攥着像转磨似的两个摇把、脚下踩着铃铛,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神态非常好玩。
  棋盘街的东西方向,通东、西交民巷。东交民巷主要是各国使馆、教堂、饭店、医院什么的,都和外国有关。美国大使馆在东交民巷西口,与巷口以汉白玉夹柱石为底座的四柱三门的木牌楼交相辉映,形成迥异的中西建筑景观。西交民巷聚集了如中央银行、农工商银行、大陆银行等以及地方法院、司法部等,我有个同学就住在司法部后的胡同。
  棋盘街的东北方就是邮政管理总局大楼,地上三层,三层上面有一穹顶,四面钟楼。那个大钟好像是我的“手表”,我看快到点儿了,就赶快奔向学校上课。
  学校里,每周一上午的两节课,都是在礼堂举行全体师生参加的周会,首先背诵总理遗嘱(孙中山遗嘱),然后,由校长或教务长训话。我记得在一次周会上,学校通告:有报社计划征招校通讯员,欢迎爱好写作的同学报名参加。闻此信息,我怦然心动,但又怕同学们耻笑我自不量力。犹豫多时,后来我还是鼓足了勇气偷偷地报了名,并以“耕耘”(可能学习国文课时有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关)作为我的笔名。
  我开始写呀写呀,写好后不声不响地到棋盘街邮政大楼投寄。这之后,我每天中午都跑到校图书馆,翻找当天的报纸,可我的稿件连个影儿都没有。不知过了多少天,终于有一回见报了。兴奋的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怎么看也看不够,其实只刊登了不足百字的两条“校园花絮”,但也算是我的处女作啊!当时在一起看报的同学指着本校通讯员“耕耘”的名字问“是哪个年级的”,我在一旁听着偷着乐呢!
  如何将稿子变成铅字的报纸留作纪念呢?校图书馆的报纸不能动,那么上哪里去找呢?我忽然想起棋盘街里的阅报栏,那是我上下学的必经之路,可以从那里找到我需要的小作品。
  那时,在棋盘街的阅报栏上,每天有《益世友》《新民报》《世界时报》等报纸张贴。一旦在图书馆里发现有我的“小豆腐块”,兴奋的我盼着赶快放学,待下课铃声一响,我就急速跑出校门,直奔棋盘街。老远地就看到报纸仿佛向我招手呢!见四周无人,我立即打开书包从铅笔盒里拿出削铅笔刀,迅速把我的“小作品”挖下来,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里。如当时有人驻足看报,我就在一旁边看报边耐心等待,直到空无一人时再动手。我最怕遇上下雨天,报栏被雨水都淋湿了只得望报兴叹。两三年时光,被我“挖”了10多次(总共不足1000字),我已沾沾自喜了。
  棋盘街伴我走过了中学时代,棋盘街上的报栏是我阅报、“挖报”的地方,棋盘街东北方向的邮政总局是我投寄稿件的地方,东交民巷西口大牌楼北侧高阶上的报社是我领过稿费的地方。棋盘街留下了我学生时代的成长足迹,只是条件不允许,没有留下我的“倩”影,不过老北京棋盘街,那人、那事、那地方的故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编辑·张子乐)
  kelemyt@126.com

推荐访问:我和 棋盘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