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身上的悖论

时间:2022-03-22 09:31: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最近两年,安·兰德(Ayn Rand)的名字频频出现,大有占据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当年的地位、成为自由市场理念在中国新代言人的趋势。听说她的小说《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销量仅次于《圣经》(虽然《小王子》和史蒂芬·金作品的出版商会对此有不同意见)。又听说,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都深受她的影响(虽然美联储的经济调控功能本质上与兰德的自由市场信条是互相矛盾的)。还听说,兰德的哲学(虽然有哲学学位的人一般不承认她有哲学)最好地代表了“美国精神”(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另说)。总之,谈论或者提到兰德,似乎已经成了国内知识界的新潮流之一。
  不过,虽然兰德的主要作品基本都已经有了中文版,但考虑到其篇幅,追上这一波潮流恐怕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而且,从各种以她为主题的文章来看,不管那些喜欢谈论兰德的人是否真的啃过她的大部头小说,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除了从书上(或者更有可能的是,从微信朋友圈里)读到的若干语句外,对于兰德本人具体的生平经历和爱恨好恶,他们大多知之甚少。所幸,首部从英文直接完整翻译过来的兰德传记——《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已经出版,可以为对于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提供不少帮助。
  作为一个对兰德没有什么特殊爱憎感情的人,从笔者的角度来看,海勒大体上可以算是秉持了一种“不粉不黑”的态度。书中对兰德及其“粉丝”的一些行为进行了不那么正面的记述,但对她的惊人成就也不曾吝惜笔墨。然而,在兰德的崇拜者看来,这种态度仍然是不够的。从本书的前言中得知,位于加州的“安·兰德学会”拒绝让作者查阅该组织所持有的资料,原因是作者“并不拥护兰德的思想”。不得而知的是,这么做是因为作者没有能力正确理解那些资料呢,还是因为那些资料中对兰德不利的内容会被作者恶意利用呢?
  正如知道乔治·奥威尔的人远远多于知道埃里克·布莱尔的人,知道安·兰德的人也远远多于知道阿丽萨·罗森鲍姆的人。但即便是在作为俄国小姑娘阿丽萨的那些日子里,兰德身上也已经充分体现了许多她后来为世人所知的性格特征,尤其是那种热爱独立思考的品性。然而,与这种品格相伴的,还有她的英雄崇拜心态和武断地下结论的习惯。在她的早年,这些不同的性格尚未表现出什么矛盾,但到了她功成名就的时候,情况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了。
  早在她最著名的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问世之前,兰德身边已经聚集起了一批门徒(其中包括格林斯潘)。随着《阿》的畅销,她的追随者也越来越多,但与最早进入兰德核心圈子的人相比,这些后到者的“入会”门槛要更高,而且也不易与兰德形成同等亲密的关系。于是,在这个被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称为“邪教”(cult)的组织里,就逐渐分化出了不同的等级。兰德的至尊地位当然毋庸置疑,而在她之下的第二号人物,则是她的秘密情人、心理学研究者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兰德就曾将某些她所欣赏的年轻崇拜者称为自己的“精神继承人”。随着那些小伙子先后受到冷落,这个头衔也被一次次地剥夺和赋予下一个宠儿。布兰登最终也获得了“精神继承人”的资格认定,但与他的前任和后任不同的是,首先,他成为兰德的情人;其次,他不是仅仅被兰德的羽翼所庇护,而是主动对后者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力进行了塑造。在众多门徒之中,布兰登不仅与兰德关系最为亲密,而且通过讲习班、定期出版物和录音带传送网络等途径,将对兰德的崇拜运动成功地实现了制度化,进而在这场运动中获得了仅次于兰德本人的权威地位。由于兰德经常忙于创作,并且也不是总有耐心去与大量的“粉丝”见面,这场个人崇拜运动实际上基本是被布兰登自己所把持的。由于他所取得的这种地位,布兰登的个人品质对兰德“粉丝”圈内部的风气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至少在某些方面来说,这种影响远远谈不上是正面的。对于圈子内部的森严等级、不诚实的风气和侵犯隐私的行为,他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
  在兰德的崇拜者圈子初步成型时,其成员曾故意将这个圈子称为“集体”。这当然是一种充满幽默色彩的有意反讽,因为兰德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压制个性的种种“集体”和“集体主义”的批判。然而,随着对兰德个人崇拜的日益高涨,由昔日的小“集体”所扩展而成的组织,竟越来越体现出了那个名称所具有的本来含义。在“集体”中,兰德本人的看法是评判一切人与事物的终極标尺,而个别成员的不同意见则越来越不被容忍。对于兰德思想存有疑虑的人(甚至包括与她的某些最亲密门徒关系不融洽的人),可能会被认定是患有某种心理上的疾病。而在“集体”中心理学造诣最深的布兰登,自然就是医治这些疾病的不二人选。虽然布兰登并未获得正式的行医执照,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执照这种东西难道不是官僚机器扼杀个人活力的一种手段吗?兰德的哲学睿智又何曾获得过主流学术界的认证呢?
  据亲身经历过布兰登“治疗”的人回忆,这个过程充满着让人不舒服的因素,甚至是让人感到受辱的内容。这种“治疗”是“高度个人的”,而且往往是(用布兰登妻子的话来说)“野蛮”的。布兰登会分析你的“每一个举动”和“做过的每一件事”。然后,他会对你做出一个贬斥性的结论,并要求你继续接受他的治疗(否则就滚出兰德的“粉丝”圈)。当然,这种治疗不能是免费的——否则的话,兰德的信徒岂不就沦为了他们最鄙视的社会主义者?据说,圈子内的每一个成员,以及后来加入的新人,都起码遭受过一次布兰登的“审问”。而且,同学院派的心理治疗手法不同,在布兰登这里,没有什么个人隐私的概念。被治疗者的“错误”都要被拿出来进行公开讨论。
  随着时问的推移,兰德的崇拜者圈子逐渐发展出了一套潜规则。在知晓兰德大名的人当中,颇有不少是因为听闻过她的“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思想,才对她抱有好感的。对于这类人来说,下述规则的内容不免会让他们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失调:
  ——安·兰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推荐访问:兰德 悖论 身上